他是张学良帐下第一名将,气节、眼光、功业都远胜张学良

因大陆的宣传,张学良似乎成了“民族英雄”,但实际上,张学良是以“不靠谱”著称的,而且连“少帅”这个称呼都是贬义的,类似于现在的“富二代”。不管是九一八事变,还是西安事变,都是他不靠谱的表现。

不过,张学良有一个本事无人能及,就是他身边的人都对他忠心耿耿,至死不悔,历史客栈之前介绍过他身边的四大保镖,个个都是值得称道的英豪,却都一生忠于张学良,让人感佩。今天要介绍的,是张学良帐下的第一名将、第一心腹——于学忠。

于学忠是山东蓬莱人,自古山东出好汉,确实不假,近代名将中,虽然在军事谋略上可能跟湖南、四川等地方有点差距,但在热血豪情上,绝对无人能出其右,比如张自忠、赵登禹等等抗日英烈,都是山东人。

于学忠从小就立志报国,长大后参加了同乡名将吴佩孚的部队,屡立战功。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后,对于学忠忠告说:“为了你的前程,你可以去东北找张作霖,千万不能去投蒋介石。”

其实,张作霖跟于学忠的父亲有旧交,对这个故人之子也非常欣赏,就派人把他接去,说:“你是故人子弟,不是外人。我知道你对吴子玉(指吴佩孚)的忠义,希望你能像对吴子玉那样对待我就很好了。”

就这样,于学忠从此成了张学良的部下,与张学良荣辱与共。

九一八事变时,于学忠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曾向张学良请缨抗战,但张学良有他自己的判断,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还把于学忠派到关内,担任平津卫戍司令兼河北省主席。

在天津,日本人对于学忠威逼利诱,想让他为日本人效力,都被他严词拒绝。有一次,日本人派于学忠的故交张志谭去说:“日本人不要求将军改旗易帜,也不要求将军发表什么声明,或者调兵遣将,只希望将军效法阎锡山、韩复榘等人,对日军采取不抵抗政策。如果将军能如此,则日本人可以帮助将军取代张学良在东北军中的地位。”

于学忠冷笑道:“先生就不能谈点别的什么话吗?刚才的话我不爱听,也不想听,如果再说下去,别怪我不客气了!”

还有一次,日军以阅兵为名,开着坦克在河北省政府门前耀武扬威。于学忠听说后,命令十几个士兵全身绑上炸药,躺在政府门前的大路上,自己就站在门前,冷冷地盯着日军指挥官。日军指挥官跟于学忠对视了很久,最后只得乖乖地回去了。

对日军不断的挑衅,于学忠忍无可忍,公开在报纸上宣称:“如果日军不停止挑衅及阴谋刺杀等一切险恶行动,即向日租界开炮!

然而,于学忠的铁血行为,却让何应钦害怕了,亲自给他打电话,说:“孝侯兄(于学忠字孝侯),国家走到今天这一步,该委屈的地方也得委屈一下了。你一心为公忠国,为人称道,难道在国家有困难时,就不能多替国家想想吗?”并委婉地劝他辞职。

于学忠气得牙都咬碎了,在中国的土地上,自己捍卫中国人的尊严,结果上司却让自己辞职,这是哪门子道理?于学忠再次发表声明,坚决不辞职,死活要跟日本人对抗到底!

最后蒋介石出面了,把于学忠调到甘肃任省主席,他的部队也全部调到西北“剿共”。不过,蒋介石的这次如意算盘,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因为第二年就发生了西安事变。试想,如果没有于学忠的部队在西安给张学良撑腰,张学良有多少底气发动事变呢?

事变后,于学忠坚决反对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但张学良再次一意孤行,让自己从此身陷囹圄。当然,张学良自己也知道此行凶多吉少,就在临行前把东北军都交给了于学忠,让他全权负责东北军。

据说,蒋介石在西安时还跟于学忠有过交流,并在日记中写道:“于学忠两目炯炯,是一将才,可惜为张学良所用。”

抗战爆发后,于学忠终于等来了杀敌报国的机会,在开赴战场的前一天晚上,于学忠跟几个东北军的将领一晚上没有合眼,激动地痛哭流涕,誓死报国。

后来,于学忠被蒋介石任命为苏鲁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这个任命,再次证明了他用人的眼光之差,因为于学忠对共产党非常崇敬,而山东地区又正是共产党的大本营之一,因此,罗荣桓后来将山东发展成了我党的模范地区,不能不说也有于学忠的功劳。

1949年,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便想让于学忠也一起台湾,但于学忠对蒋介石一直心有芥蒂,就躲在四川没有露面。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亲自邀请他出来做事,并许以重任,但于学忠却拒绝了,只接受了一个虚职。至于原因,于学忠是这样解释的:“凡事低调,张学良的日子就会好过点。”

这就是于学忠之“忠”!

于学忠曾经对人说:“张副司令叫我照顾东北难民、守住华北、坚决顶住日寇的进攻,我都做到了。我要等他自由了,将东北军交还给他。”可惜,于学忠没有等到那一天,于1964年9月22日病逝,终年74岁。

据说,张学良晚年重获自由后,听人说到了于学忠的话,激动地说:“我忘不了于学忠,他是我的左右手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