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话千古灵泉 再探佛门“净土”

重话千古灵泉  再探佛门“净土”

“法身随处涌金莲,此地因名菩萨泉。一掬清流穿石骨,千秋寒碧凌云烟。每从月色分松影,长共山光照客筵。自是灵源尘不到,也和香味散诸川。”这是宋代释本开的《菩萨泉》诗。不难看出西山寺的菩萨泉浸透了宗教文化,是鄂州一份难得的旅游历史文化遗产。

菩萨泉又名灵泉,泉水色白而味甘,荡漾呈清澈。水无铅无钾,用泉水泡茶,芳香可口,沁人心脾,延年益寿。

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喝西山寺的菩萨泉,喝了之后人显聪颖、神现爽。他说:“此泉的水,无愧于天下第二名泉——惠泉的滋味。”因此他经常以西山寺的菩萨泉水招待友人,他的《酌菩萨泉代酒送友人王子立》诗:“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另有一首《杜沂游武昌以菩萨见饷》诗:“君言西山顶,自古流法泉。上为千牛乳,下有万石铅。不愧惠山味,但无陆子贤。”这位大文豪和杜沂游武昌,又以菩萨泉“见饷”,招待客人。

苏轼在樊口山头喝菩萨泉,又用菩萨泉水招待友人,还有西山寺的僧人用菩萨泉水和面煎制的东坡饼,也是因苏轼的喜爱而得名,可以说苏轼为鄂州的旅游产品做了绝妙的历史广告。

那么菩萨泉的由来呢?这里有清代王家璧的《西山灵泉寺记》载曰:“武昌西山,故有资福寺。一曰‘灵泉’,在寒溪西数百步,相传孙吴避暑宫也。建寺起晋释慧远。山中故实,有陶士行以阿育王铸文殊师利金像,送寒溪事,远公在寒溪兼辟此寺,寺有泉,出岩窦庨豁,白而甘,号菩萨泉。苏子瞻(苏轼)以李常疑昔像之所在,而为铭。”

王家璧这里所说的是,西山有灵泉寺,晋代高僧慧远建,是建在吴王避暑宫遗址上的,寺有泉,泉中有文殊菩萨像,苏轼以建昌李常“岂昔像之所在乎?”而曰菩萨泉。并为此作了《菩萨泉铭并序》,铭曰:“像在庐阜,霄光烛天。旦朝视之,寥寥空山。谁谓寒溪,向有斯泉。盍往鉴之,文殊了然。”这就是说泉中映有“文殊菩萨像”。“盍往鉴之,文殊了然”故而“菩萨泉”。

千古菩萨泉作为一种历史宗教文化与传奇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了西山宗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断推动着西山宗教文化的向前发展。历代名人雅士游西山寺必喝菩萨泉,同时还把菩萨泉作为旅游佳品“吉祥水”,带回家让亲友饮用。最近,我看了鄂州知名作家余佑庭《西山随想》的文章,文中对菩萨泉大加赞誉,说他的曾祖父在黄州经常带木桶,驾船过江,到西山盛菩萨泉水。他的“祖母有一次腹部疼得厉害,祖父连夜逐浪驾舟,摸黑赶到西山取回菩萨泉水煎药,祖母喝下后,果真遍身清爽,心中热畅,很快就下地干活了。”黄冈人如此喜爱菩萨泉, 那么鄂州人呢?我的祖父常常是半夜步行三十里,摸黑上西山盛菩萨泉水,盛回后,自家人要个个喝到,还要送邻里,同时还有解说词:喝了“菩萨”水“聪明智慧”、“无病消灾”、“心想事成”、“长命百岁”等等。由此可见,这又是菩萨泉历史宗教文化、传奇文化、“吉祥”文化的升华。

最近我读了《灵泉寺是“净土宗发源地”质疑》一文,给了我极大的启迪,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文章中引“经”据“典”,精彩纷呈,很有文采。文章对灵泉寺是“净土宗发源地”提出了质疑,说慧远“如果真的在灵泉寺住过,时间肯定是在公元383年,而且所住时间最长也不过几个月,因为在鄂州停留,只是在旅途中歇歇脚。”其实这并不准确。

据《鄂州市志》载:“古灵泉寺,晋太元六年(381),高僧慧远辟吴王避署宫遗址建寺。名西竺兰若(灵泉寺)”如果说东晋高僧慧远在鄂州只住了几个月,是匆匆“过路客”的话,那么,这里特录一首佛门中人明代释戒显的《寒溪寺》诗:

寒溪始何时,远公旧法窟。

开擘先东林,筑桥未藓没。

下有古涧泉,昼夜流汩汩。

低眉试一鉴,幽凉沁心骨。

这首诗前面的大意是说:寒溪寺创于何时虽然不清楚,但是东晋高僧慧远曾挂锡于此地的旧日住地,溪上慧远曾筑了一座桥 ,史称“远公桥”。另建西竺兰若(古灵泉寺),“西竺”是西天佛国的意思,东晋高僧慧远慕名鄂州西山挂锡寒溪寺,适得印度阿育王铸文殊师利金像,提倡“净门”,建西竺兰若供奉“文殊师利”,从事“净土法门”活动。比慧远后迁庐山东林寺要早。《武昌县志》载:“西山寺在县西晋建,晋太元中僧惠(慧)远建。”“寒溪桥诗晋远公书,桥有指迹白书,久而不没,相传晋远公作。”东晋高僧慧远在鄂州西山从事“净土宗”早期活动,建西竺兰若、筑“远公桥”,作诗、刻字等宗教活动及社会活动,缔造了鄂州西山佛门的辉煌。

由此可见,他落脚的时间,不应是几个月,而是两年左右。可以说,西山寺是继三国历史胜迹后的又一重大历史胜迹,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之一。因此,我们应十分珍惜,同时还要大力挖掘,发扬光大。发展鄂州大旅游,建历史文化名山,优秀旅游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