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动的“野心”?“不好看”的《兰心大剧院》?

电影散场后,有观众这样说:“我还是不敢说我看不懂娄烨,显得我没有艺术修养一样。”
时隔两年多,从定档到撤档再到终于见众生,娄烨和电影《兰心大剧院》如预期般的迎来了观众评价两极化。首当其冲,是关于几乎在他所有影片中都存在的手持运镜和由此导致的「大型晕车现场」,“又被娄烨晃吐了”成为部分影迷心照不宣的事。
更多的则是来自影评人、影迷们对这部“迟到”之作的多角度分析和解构,聊聊「娄烨式」谍战始终是比观影饕餮更为吸引人的餐后甜品。
在张艺谋用工整的《悬崖之上》向观众证明自己也能“谍战”时,娄烨坚持用熟(摇)悉(晃)的手持镜头,全程无配乐(除去舞台剧排练部分音乐),暧昧不明的画面,人物间细腻的情感链接和挑战观众的叙事方式来完成对个体命运在历史时代中的选择和纠葛等相关命题探讨。
这一次,总和命运感有着某种勾连的娄烨,把镜头对准了女影星于堇和她的时代命运。

兰心大剧院和「礼拜六小说」

电影《兰心大剧院》改编自虹影的《上海之死》和横光利一的《上海》,影片中当红影星于堇(巩俐 饰)和她的间谍故事主要依托于第一部中文“旅馆小说”——作家虹影的《上海之死》,故事发生在短短10天之内,影片拍摄也按照这样的时间线推进;影片的戏中戏情节、话剧导演谭呐(赵又廷 饰)执导的舞台剧《礼拜六小说》以横光利一的小说《上海》打底,这部某英文学者称为“既有国际化元素,又具有人文毁灭性,描写只存在于幻想中的上海”的书,被娄烨嵌进大银幕里的舞台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戏台上造幻梦。
“戏中戏”的讲述方式加重了战时压迫感和故事的复杂性。即便导演娄烨在采访里表示戏中戏的设置是完成这个故事的合理结构,实际上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造成了部分观众的观影“干扰”。
《兰心大剧院》是标准的谍战故事,当红影星于堇返沪出演旧爱新作《礼拜六小说》,实则因为间谍工作要求她窃取日方情报。
期间无论是排练话剧,还是营救前夫,都可以看作是她所服务的组织策划的“双面镜计划”中的一环;而无论是从1941年12月起的时间线,还是代表当时不同政权下的各方势力,都将这场现实中似乎并不存在的谍战故事置于真实历史下,而最后影片也用一行字幕打出了所有人都熟悉的1941年12月7日,日军空袭珍珠港事件。
无论对二战史是否熟悉,都会被曲折的情节和演员的表演带入到一种虚实不明的故事氛围里,而日军空袭珍珠港背后是否存在“明星女间谍在套取日方情报负责人的过程里遭遇机器故障,她最终给同伴送上了错误情报地址”这样的故事,恰恰为真实历史构建了属于电影的“浪漫”气质。
在此前的采访里,导演娄烨表示《兰心大剧院》是基于对虹影小说的感受而拍摄电影的,但无论是故事亦或拍摄手法,最终都展示出了某种影视作品所拥有的“特权”:如梦如幻。
而“戏中戏”的故事结构也让一部分影迷沉入分辨电影中“现实与舞台”的游戏里。
有人用导演谭呐的眼镜作为入戏和出戏的标志:戴上眼镜便是在话剧《礼拜六小说》里,摘下眼镜则一下子回到娄烨构建的上海孤岛时期。
有趣的是,电影《兰心大剧院》的别名正是《礼拜六小说》,后者从断断续续的排练情节中的诸如罢工、游行等字眼,也不难感受到任何时代下,文艺创作裹挟和折射出的现实影响。
进行这样的文本和戏剧结构选择,导演娄烨与编剧马英力将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命运,历史事件中的人物选择等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至于虚与实之间的界限,创作者显然尊重了每个观众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空间,直至影片结束,关于命运的答案都交给了命运本身。

 无可指摘的巩俐,精彩的群像

有观众评价《兰心大剧院》像是一部巩俐的独角戏,这样的溢美之词中有影迷对她的偏爱,也从侧面印证了她在影片里的出彩表现。
片中的女明星于堇有着明星和间谍的双重身份,巩俐几乎是用外形气质和演技分别对两者进行了诠释。导演娄烨表示本身就是女明星的巩俐不必对这个人设有负担,那么,她身入谍战的一面表现如何?
片中有几个于堇的高光时刻:她伪装成日本军机处古谷三郎(小田切让 饰)前妻套取情报时用低语和眼神营造出的暧昧;她在床笫之间诱惑粉丝白云裳乔装自己上台首演时展现出的同性吸引力,甚至有观众有调侃的语气说,希望娄烨能够放出于堇和白玫(白云裳)的床戏,足见这场戏的情绪张力之足。
而一场她和谭呐的吻戏,一滴清泪划过她的面庞,你很难解读彼时于堇复杂的内心。对于娄烨这样一个对人物关系、情感和内心情绪处理极为细腻的导演来说,巩俐无疑精准的完成了他对于人物的设定和想象。
而影片的其他角色,无论是否达成了观众对于人物的设想,娄烨都完成了角色应有的“作用”:谭呐的理想主义,腹背受敌的倪泽仁作为棋子的绝望,夏皮尔的专业和忠于职守,白云裳略带稚气的浪漫,莫之因(王传君 饰)的阴险诡谲……
每个角色和主线人物于堇之间的关系都明确又让人回味。其中包括让很多观众都“磕到糖”的于堇和她的粉丝白云裳,两个人的相遇颇有些《彗星美人》中偶像和粉丝的故事感,而最终两人的关系走向了真正的战时友情。
在上海氤氲着雾气的阴沉天气里,不同人物辗转于排练场、华懋酒店等地,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谍战。《兰心大剧院》当然不该称为「于堇和她的男人女人们」,于堇更像是一面镜子,所照之处每个人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当她回照自己,则呈现出了天降见大人于普通人时,终会显露出的疲惫、厌倦、对战争的反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以,于堇最终说出错误的情报地址,和她只身返回日本人的陷阱,似乎变得不那么难以理解。

“不好看”的《兰心大剧院》

上映首日,《兰心大剧院》豆瓣开分7.2,和娄烨的上一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持平,之后分数涨到7.4,伴随豆瓣还算不差的评分,淘票票和猫眼这些购票平台的分数也在7分左右,差强人意。
可以肯定的是,娄烨一如既往的用自己的“沉默”和艺术审美制造出各式各样有意思的话题:有人说娄烨注定了票房失败,有人用“只推荐娄烨和巩俐粉丝观看,因为这部电影不好看”来形容这部影片的可看度,有人说这部影片是影院放映的“照妖镜”(因为画幅问题,部分影院由于放映不标准导致字幕遮幅),更多的人纠结于莫名其妙强烈晃动的手持镜头……
此前,在希区柯克对谈特吕弗的纪录电影里,特吕弗提及希区柯克的一些影片在当时反响也并不很好,而这些电影“大概是拍给导演们看的”。
这当然是属于创作者的某种自我调侃,而娄烨的电影始终展现出了一种明确的创作者风格,手持镜头,黑白调色,全程无配乐,甚至是片尾几乎连人都看不到的全黑幕枪战戏,这些对观众谈不上友好的拍摄手法却意外的制造了一种谍战氛围,紧张刺激、绝望疲累,这些都是娄烨在尝试“谍战”的证明,失望或是期待以上,娄烨每次都在证明电影属于大众泛娱乐之外的可能性。
片中有一个似乎充满隐喻的符号般的存在,歌德签名、尼采附言的德语版《少年维特的烦恼》。据悉,尼采写在这本书上的话影片中给出了不当翻译,通常版本应该是“最终来说,人们所爱的不是欲望对象,而是欲望本身。”(影片翻译版本:期待爱的回报,而不是爱的要求,是一种虚荣。)
当采访中问及娄烨这本书对于电影来说是否代表什么时,他表示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在影片结尾书被休伯特随手扔在了垃圾堆里,说明本身就是一个无用之物。
这样的回答对于娄烨或者《兰心大剧院》来说似乎都不出格,这部“不好看”的电影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就像被随手扔掉的珍藏本,而对于另一些人,是足以无限回味的126分钟。
‍p‍PS:严禁私自转载!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作者
xkxike@qq.com

温馨提醒

微信改版啦,以防走散,可以把我们设置成星标哦

现已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企鹅媒体 | 百度百家 | 新浪看点
凤凰新闻 | 搜狐新闻 | 网易新闻 | 一点资讯
快传号 | 东方号 | 知乎 | 豆瓣 | 大鱼号 | QQ看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