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积散---痰积、气积、血积、寒积、食积,

想要化五积,就有这么一个名方叫五积散,那五积散都有哪些组成的呢?它的组成非常精妙,每一部分都针对不同的积聚,我把五积散分为五个小组介绍给大家。一:痰积

主要表现 大便质地烂,或者大便次数多,在饮食方面胃口不好、反酸、嗳气、消化不良、容易疲倦,经常因为消化不好而感觉身体困重,伴有头重、关节酸痛,易长脂肪瘤。二:气积

主要表现两胁气胀疼痛,胸闷不舒,  嗳气,妇女月经不调等症状。三:血积

女性身体方面有乳房的刺痛、小腹刺痛,月经方面有月经量减少、颜色发黑、有血块等。如果是老年人还会有头疼、头晕、血压增高、腰酸刺痛、心前区刺疼等症状,平时有口渴不欲饮的症状,就是明明口渴,但是不想喝水,说明体内血积严重,经常的关节刺痛、肌肉固定的疼痛也是血积的症状。四:寒积

平时容易怕冷,精神疲倦,手脚发凉,嘴唇颜色发白,  有关节炎,关节疼痛。五:食积

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酸臭、矢气臭秽、嗳气酸腐、肚腹胀热。谈到复方,马上会想到两张方剂,一张是防风通圣散,一张是五积散。一治表里俱实属热者,一治表里俱实属寒者,可谓治表里实证之“对方”。俗语谓“有病无病,防风通圣”,刘河间凭借防风通圣散成就其治火大法。相对来讲,五积散似乎没有防风通圣散风光。《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积散【药方名称】五积散【处方】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六两。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干姜四两,桔梗(去芦头)十二两,厚朴(去粗皮)四两。【炮制】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功能主治】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制用法(1)上药共粉碎如黄豆般大粗末,文火炒黄发香即可收贮,勿泄气。成人每日用30g煎水去渣分2—3次服完。(2)碾细过筛为细末,收贮勿泄气,成人每次服3—5g,开水送下,或用生姜、红枣、葱头等煎汤为引,依症情选用。(3)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倂癖症瘕,膀胱小肠气痛,即入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4)如伤寒时疫,头痛体疼,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入葱白三寸、豉七粒同煎。(5)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6)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入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候。【证治机理】本证系寒、湿、气、血、痰五积所致。外感风寒,郁于肌表,腠理闭塞,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等表实证。内伤生冷,或宿有积冷,中阳受损,脾胃运化失常,停湿生痰,阻滞气机,气血不和,故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妇人以血为本,寒凝气滞,气血不和,妇人又可见月经不调、心腹疼痛。寒为五积之始,五积形成亦以寒为中心,故治疗应以表散外寒、温化里寒为主,兼以行气活血、祛湿化痰。【五积散方解】1、方中重用苍术,既解表又燥湿,配厚朴,合陈皮、甘草为平胃散,功擅苦温燥湿、健脾助运,以消湿积。2、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相伍,为二陈汤,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3、麻黄、白芷辛温发汗解表以散外寒,干姜、肉桂辛热温里以祛内寒,合而用之,以除寒积。4、当归、芍药、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积。5、桔梗、枳壳升降气机,理气宽胸,善行气积,并可助化痰除湿;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收表里同治、散寒温里、气血痰湿并行之功,使脾运复健,气机通畅,痰消湿化,血脉调和,诸症得解。本方能温里散寒,行气活血,故对妇女血气不调、寒凝气滞所致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亦可治之。【配伍特点】本方以燥湿化痰、温里散寒、行气活血合方,可谓消、温、汗、补四法并用,但以温消为主。【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所致寒、食、气、血、痰五积证之代表方。以身热无汗,胸腹胀满或疼痛,苔白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临证加减】本方解表温里,温散寒邪,燥湿化痰,顺气活血等多法配伍运用。《医方集解》云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活法者变而通之”。本方乃示人以治疗大法,临证之时宜随证加减变通。医案一则《续名医类案》中收录了清代名医张石顽之子张飞畴的一则关于五积散的医案。为便于大家理解,将此文言文医案用现代语言翻译如下:“有一位胖小伙儿,平时左半身无汗、胁下常冷。一天,此人去乡下,正赶上天气暴寒。途中,他在乘坐的船中吃饭,越吃越冷,没多久就觉得全身畏寒。离船上岸的时候,他又摔了一跤。当天夜里他就病倒了,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喘鸣胸满、遍体烦疼且以腰脊和左胁较严重、左半身不能转侧、感觉冷而不热。因有事,一直没时间看病,出门在外看病可能也不方便。拖到第三日,他带病回家,方才就诊。初诊医生认为是胁痛,用小柴胡汤两天无效。后来,又发现病人似半身受风,又用小续命汤,仍然无效。医生重新分析临床表现,根据半身无汗的情况,査阅了一些方书,按照提示,就用了二陈汤、四物汤合用,仍然无效,于是邀请张飞畴会诊。张飞畴分析说:“该人素有寒饮结聚胁下,又外感寒邪,内伤寒食,应该用五积散。”并且嘱咐昼夜用药3次,发挥其辛温解表散寒之力,还可以内消寒滞、祛痰化饮、温通血脉,一举数得。”五积散应用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方剂班同学问:五积散证有种「病人来了,全身上下什么毛病都有」的感觉。它应用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杨桢老师答疑:你作为一个内科医生,如果你能把一些方用得炉火纯青,临床常用不到十个,你就能把内科常见病搞定,这是无数人的经验总结。明末清初时的医家汪昂概括五积散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此评价非常精辟。上述几种病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时间侵害人体而发病。那么是不是这五种病因都有要齐备,才可应用本方呢?并非一定如此。五积散证它有气血寒湿痰,你了解它的辨证核心,你就可以使用。平常气血不足的人非常多,感冒有风寒又有湿还有痰,当然可以用啊。这是人类在发病时的一个非常大的倾向性,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所以你抓住了病机你就用。开头讲的医案一则故事,大家要记住并理解。这是清代的名医张石顽之子张飞畴的医案。我只不过是用现代的语言把它转述出来,让你们听起来更加舒服一点,容易一点。五积散主治五积之证。五积是指寒积、湿积、气积、血积、痰积,以寒积为主。以寒为中心。首先是寒邪影响到了气、津、血的运行输布。寒有内寒和外寒之分,但在临床上有时候没有截然的分开,外寒往往以内寒为基础。如果一个人的阳气充足,往往不易受寒,若是阳气相对不足,又感受了外寒,内外合邪,此时最易犯病。里虚寒是基础,外寒是诱因。总而言之,寒积是本证的主要因素。分而言之如下:1、若影响到气,气机运行不畅。在肺,则表现为咳嗽;在胃脘,则表现为胸胁满闷;在肝经,则表现为胀满疼痛。2、若影响到津,气机不畅,津液输布失常而成湿。若湿邪困阻肌表,则为麻黄加术汤的表现。除了恶寒、身重等症状之外,还有全身酸痛的表现。(当五种因素同时存在时,疼痛可以作为病人的主证);若湿邪困阻脾胃,则表现为呕、利、痞等症状,所以病人往往有恶心欲呕、腹泻。另外若湿聚成痰,则表现为咳嗽有痰,痰阻反过来也可导致气机不畅。3、若影响到了血分,导致血瘀之证,一方面,疼痛往往会加重;另一方面,部分女性则会出现痛经。总而言之,五积中以寒为中心,五种因素相互的影响,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笔者通过对《局方》和诸家经验的温习,结合临床实践,初步认为其适应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 胃内停滞寒饮宿食,胃痛,或呕吐,脘腹胀满,或胃有振水音,腰膝有冷感者。2. 脘腹挛急痛,疝气上冲,或冷气攻冲,呕吐,饮食不能下,上热下冷,或四肢厥冷者。3. 妇人血气不调,月经不匀,或痛经,白带下,腰以下冷痛,脉沉迟者。4. 妇人难产,或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腹痛,恶露不绝,伴有寒证、实证色脉者。5. 咳嗽气喘,动悸迫促,胸内苦闷痞塞,喉间痰涎壅塞,伴有肩背臂痛,腰股挛急痛,脉沉实有力者。6. 风寒湿痹,筋骨痛,跌打损伤,腰脊冷痛,脚气,脚膝拘挛疼痛,疝气腹中冷痛,或遇冷则发病,腰脚冷感者。7. 感冒风寒,恶寒头痛,不发热,全身疼痛,胸闷,咳嗽气逆,或腹痛,脉实无汗者。处方:苍白术各15g,桔梗18g,麻黄、枳壳、陈皮各15g,厚朴、干姜各12g,姜半夏、茯苓、甘草、白芷,当归、白芍、川芎、肉桂各9g 按:配方剂量与院方有所出入,例如原书苍术为72g改为苍白术各15g,系根据我的经验配制,白术健脾较苍术强,苦甘性缓;苍术辛苦性烈,故前者补多于散,后者散多于补,若脾虚湿困,补运兼施,宜二术同用。宋代医家陈无择在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时选录了该方,但在主治中并未照抄《局方》。书中两处提到五积散:一是在“伤寒证治”中:“治太阴伤寒,脾胃不和,及有积聚腹痛。”二是在“腰痛治法”中:“治感寒湿,与脾胃气蔽腰痛,最效。”陈氏选方注重实用,对方治的由博返约是其编写方证的指导思想之一,正如方书中所言,“予今所述,乃收拾诸经筋髓,其亦返约之道也。”五积散主治“太阴伤寒”和“寒湿腰痛”,似乎也是在《局方》基础上的由博返约。本方外除风冷,以复气机出入;内化痰湿水饮,以复气机升降,调气行血,务使周身气血流通,故主治较广。主治以内伤为主,可合外感,可治经病,但总以寒证、实证为宜。元代医家王好古在《医垒元戎》中有专篇“海藏五积论”:“麻黄、桂、芍药、甘草,即麻黄桂枝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厚朴,即平胃散。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桔梗半夏等汤也。又川芎当归汤活血。又加干姜为厚朴散[1]。上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泄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虽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所致,实非仲景表里麻黄桂枝姜附之方也。”清代医家张璐在《伤寒绪论》中指出:“此方本平胃为主,参以二陈,专主内伤生冷;又合桂枝、麻黄,但少杏仁,故兼治外感寒邪;加以四物去地,而合甘草、干姜,为治血中受寒之圣药;枳、桔、甘草并为清气治嗽之首方;白芷一味为都梁丸[2],专走阳明而治风热头痛;桂、苓、甘、术换苍术,以涤饮散邪,使饮半从表散;内藏小半夏茯苓汤,令未尽之饮,乃从小便驱之。古人以消食必先涤饮,发散必先辛温,此虽类集十余方,而不嫌冗杂者,得辛温散邪之大旨也。但杂合复方,原不拘全用,如无血病,无籍芎、归;设不咳嗽,何烦枳、桔;若非头痛,都梁奚取;苟或有汗,麻黄安施。要在临病谛审出入,斯可与言复方之妙用也。”对本方方解及使用要点的论述,可谓中肯。上述二家方解可合参。张璐重在强调用方务需加减,王好古侧重强调主治并非一途。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对五积散提出评议:“若五积散之治产后余血作痛,则又不能忘言者。以苍术为君,麻黄为臣,厚朴、枳壳为佐,虽有芍药、当归之补血,仅苍术三分之一,且方中言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闭而不行,并宜服之,何不思产后之妇有何寒邪?血气未充,似难发汗,借曰推陈致新,药性温和,岂可借用麻黄之散,附以苍术、枳、朴,虚而又虚,祸不旋踵,率尔用药,不思之甚。”虽然如此评论似无道理,但从反面提示用方者,本方有耗伤正气之弊,用方时必须重视正气。验案举例1、慢性胃肠炎兼带下证1952年土改时,我们配合下乡防病,在昭通大寨公社,该地是高寒山区,气候严寒,治一李姓妇,年34岁,结婚十年未生育。大便溏泄已有四年,每日3——5次,无脓血,腹部鼓胀疼痛如妊娠状,按之则觉舒适。并下白带甚多,似米泔水般清稀。患者消瘦,怯冷,乏力,舌淡白,苔腻,脉沉细而缓。证属脾肾虚寒作泻,予五积散细末,每次服一包,日二次,早晚用姜枣汤送服,每包重6克,一周后症情明显减轻,腹胀消退,大便白带均减少,再给药一月继续服用。于53年夏季复诊时病痊愈,面色红润,身体健康。2、寒热似疟魏××,男,52岁,教师。于1963年前来我院门诊。初诊:患者每日下午黄昏时先恶寒、后发热,体温测量在38.5℃左右。烧至一小时即出汗退凉,如疟状,同时感到两臂及腰酸痛,并咳嗽、胸闷、痰带风泡,胃纳呆滞,饮食少思,舌苔白厚,脉虚数。如此已一月有余,经注射复方奎宁,中药服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未效。证属寒湿阴邪客于经络,表里俱寒。予五积散粗末60克,每天煎服30克,葱姜为引,两剂服完,病竟豁然。3、曾治宁某,女,29岁。2011年2月18日初诊。近3年来,月经罕至,每年经行2-3次,量极少,1-2日即止。体重渐增,由65kg增长至85kg左右(身高165cm)。饮食、睡眠、精神、大小便都正常,要求治疗经少和肥胖。诊见舌质淡暗,舌苔白润,脉沉细。问及多年来喜食且多食冷物。尚未生育。辨证考虑寒湿壅滞。津液不得气化,气血不得通调。治疗以温通阳气,散寒除湿,通调气血为法。方用五积散加减。处方:生麻黄6g,桂枝6g,生苍术12g,厚朴9g,陈皮12g,姜半夏9g,茯苓15g,干姜9g,当归12g,川芎9g,猪苓15g,泽泻15g,益母草15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2011年3月4日二诊:主诉同前,药后无明显变化。原方继服7剂。2011年3月4日三诊:月经已行3天,身体似较前轻松。守方续服。上方连服4个月,月经每26-30天1行,每次行3-5天,经行较畅。治疗期间,前2个月体重减轻4kg左右,但后2个月基本保持不变。按:临床上,体胖而闭经之女子并非少见。究其原因,部分患者与衣着单薄、空调冷气、冷食冷饮不无关系。所谓内伤生冷,外受风寒,阳气虚馁,阴邪不化,气血失畅。治用五积散外散风寒,内化寒湿痰饮,通调气血,可谓对证良方。体会:五积散是一张综合性的大复方,用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健胃,祛湿,除胀满,消食积;参以二陈汤(法夏、陈皮、茯苓、甘草)祛湿化痰,专主内伤生冷;又合桂枝麻黄各半汤去杏仁,姜、枣加白芷,兼治外感寒邪,解除头身疼痛;加以四物去地黄,而合甘草干姜为治血中受寒之圣药;并配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利胸膈,调气除满,以祛痰积气积;内藏桂苓甘术汤以涤饮散邪;小半夏茯苓汤令未尽之饮取之从小便出,此虽内集十余方,而不嫌冗杂者,得辛温散邪之大旨也。综观全方,结构严密,运用曲当,颇为广泛。本方虽为痰、寒、食、气、血五积而设,但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治之。日人龙野一雄用治腰部冷痛、心腹痞闷、寒证、腰痛、坐骨神经痛、胃炎、带下、月经不调(《中医临证处方入门》)。据所见,在农村行医者大都备有五积散,该方运用范围广泛,医生乐用,群众欢迎,为常用有效验方。五积散气味辛温,既发汗又温中,开郁顺气,厥功甚伟,为去寒湿之效方。陈修园云:“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皮毛,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实者宜五积散(《时方妙用》),又云”表里俱寒,外而头项强痛,内而肚腹亦痛,较桂枝证更甚者服此汤”(《时方歌括》)。个人体会,本方对闭经疗效较好,而去肥胖疗效欠满意。---------------------------------------------《黄煌经方医案研究》:五积散第20160815期痤疮伴疲乏案S女士,29岁,2011年6月27日初诊形貌:体格壮实、肤黄脸暗、散发痤疮,身高167 cm 体重64 kg。病史:痤疮迁延伴乏力一年余。平素怕冷,晨起关节酸胀麻痛不适,情绪波动大,有偏头痛、耳鸣,餐后易腹胀。梦多睡不踏实、思睡赖床。大便稀溏。曾出现一次四肢肿伴尿少,西医未明确病因。月经正常。现额头及唇周痤疮,疮印暗红,口唇暗、舌苔厚腻,脚不肿。处方:生麻黄10g 桂枝10g 甘草5g 姜半夏15 茯苓15g 陈皮15g 枳壳15g 厚朴15g 苍术15g 白芷10g 桔梗10g 当归10g 川芎15g 白芍15g 干姜10g ,15剂,水煎,每剂服两天。2011年7月19日第二诊:面色转红润,乏力思睡改善,痤疮减轻。大便稀。舌淡红胖、苔黄厚腻干。原方15剂,嘱本方可间隔服用3个月调理。整理者按:患者为五积散体质,黄师常嘱咐避风寒、慎生冷。本案出自《黄煌经方医案》P 181页

卵巢囊肿案C女士,46岁,2011年9月3日初诊形貌:形中略丰、肤色淡黄,气色尚可,脸色淡黄略暗有少量色斑、大眼睛双眼皮、下眼脸略泡而黯。病史:近来脸色欠佳,久坐后出现下腹坠胀不适感,B超提示右侧卵巢囊肿(40×35×52mm)。转身易头晕,纳食少,大便干,眠差易醒,醒后难寐。月经周期规整,经前有乳胀及周身关节酸痛,经期5天,经色暗。既往体健,有乳腺小叶增生史。查体:舌尖红苔腻润,腹诊、腿诊无明显异常发现。处方:生麻黄5g 肉桂10g 生甘草5g 姜半夏10g 陈皮10g茯苓10 g 苍术10g 厚朴10g 枳壳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白芍10g 白芷10g 桔梗10g 干姜10g 制附片10g,7剂,每剂服2天。餐后服。2011年9月17日第二诊:服药后小腹坠胀不适缓解,脸色变靓,体力精神佳。咽中发干,大便仍干。原方去制附片,15剂。餐后服用。每剂服2天。2011年11月26日第三诊:11月14日复查B超示右侧卵巢囊肿消失,现工作压力大,失眠多梦,食欲可,二便调。舌质黯淡。守上方15剂,每三天服一剂。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整理者按:1、“形丰、色斑、下眼脸略泡而黯”的46岁女性,结合卵巢囊肿、经前有周身关节酸痛及经色暗的病症表现,考虑为五积散体质。2、五积散体质者“久坐后下腹坠胀不适感”,考虑为寒湿浸渍,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振奋腹盆部的松弛组织。与陈瑞春先生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子宫脱垂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案出自《黄煌经方医案》P 156页医话系列:作者/黄煌夏话五积散一年没见,从迪拜回来的M女士瘦了不少,而且面色红润,原来严重的痤疮已经不见。她告诉我,月经周期也恢复正常。她是去年来开的方,我给她服用的是五积散。因为在国外看中医不方便,我请药房将五积散加工成20克一包的袋煎剂,让她带去,自己煎服。她说,每天一包,犹如泡咖啡,方便!药味并不浓烈,还有肉桂陈皮香,味道不错!    五积散是宋方,是当年和剂局的常用散剂。全方药味很多,但可以看做是麻黄汤、半夏厚朴汤、温胆汤、当归芍药散、平胃散等方的合方。不过,从药物组合看,麻黄汤没有杏仁、半夏厚朴汤没有紫苏,温胆汤没有竹茹,当归芍药散没有泽泻。另外,方中还有白芷与桔梗。    五积散是古代五积病的专方,以治气、血、痰、饮、食五积之意而名,有解表、温中、除湿、去痰、消痞、调经等功效,适用于以恶寒无汗、身痛、呕吐、腹胀以及月经不调为特征的疾病和寒湿体质调理。M女士其实就是一种寒湿体质。原本的她,体肥满,月经稀发,而且脸上的痤疮此起彼伏,令她十分苦恼。但服用五积散以后,她变了,变得好看了。寒湿,是对这种体质的一种通俗表述。寒,指出现一些人体在寒冷环境中出现的一些症状,如恶寒无汗、皮肤粗糙干燥;如关节疼痛,肌肉酸重;如头痛鼻塞;如月经逾期不至,难以怀孕等;湿,则是人处在潮湿环境中出现的一些症状,比如腹胀腹泻、浮肿、身体困重、面部黄褐斑等。有的时候,病人并没有生活在那种环境中,但由于疾病、饮食肥腻、或缺乏运动等生活因素,也可以出现这种寒湿体质。特别是女性中,这种体质还不少见。他们或体重陡升,赘肉缠身,满脸黄气;或月经不调、难以怀孕;或有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等;或头晕头痛、肩凝腰腿痛;或腹胀腹泻;或恶心不欲食;或咳嗽多痰……。对这种体质,五积散最为适合。若对证下药,会起到调月经、悦颜色、瘦身安神的效果。五积散不仅用于调理,还能治疗外感风寒,尤其是夏天的空调病、胃肠型感冒等。如恶寒无汗、身困体重时,煎一剂五积散,趁热喝一大碗,让周身汗出,一定让你顿感轻松。由于五积散外感风寒可除,内伤杂病可调,所以,此方适用面广,是一张家庭实用方。我国中原地域有俗话:“五积散,五积散,楼下不喊楼上喊”。可见百姓的欢迎程度。每年的夏秋季,五积散用得最多。原因是夏天酷热多汗,人体毛孔洞开,衣着单薄,多吃生饮冷,再加到处是空调,忽冷忽热,人最容易受寒,如果再加精神紧张,饮食不调,五积散证就容易形成了。时下虽已经立秋,但长江流域依然酷热难耐,说说五积散,说不定哪个网友能用上。参考原方用药比例,结合自己经验,推荐配方如下:生麻黄15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苍术40克、厚朴15克、陈皮15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枳壳15克、干姜10克、 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 白芷10克、桔梗20克。加工成散剂,每次用20-30克,生姜3片,葱白两根,煎汤,趁热食后服,每日2-3次。如用于调理体质,则每天服一次即可。不过,话也要说回来,这五积散毕竟是药,而且里面还有麻黄等发汗猛药,所以,体弱多病者、营养不良者、羸瘦干枯者,以及高龄老人、产妇幼儿等,此方是万万不能随意使用的!2012/08/17《经方》按:“五积散体质”(《黄煌经方医案》上篇):形体胖壮,多面色黄暗,精神萎靡,身体困重,恶寒不易出汗,皮肤多干燥粗糙,关节肌肉常有疼痛,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易头昏目眩,妇女多伴有月经不调、闭经等。易患疾病谱:胃肠病症、神经-肌肉-关节疼痛类病症、肥胖、月经后延或闭经类疾病等。叶橘泉:我运用五积散的经验和体会作者/叶橘泉⊙ 编辑/张亚娟⊙ 校对/Dina导读:五积散主治气、血、痰、食、饮五种病邪的郁积。叶老归纳总结历代医家的经验和论述,又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其适应证可以归纳7点,并举了自己的4个验案为例子。对于五积散的剂型和用量,叶老认为本方宜加白术,并减苍术之量,而散剂或丸剂也同样能收到相应的疗效。我对五积散的经验和体会五积散初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门》。本方主治气、血、痰、食、饮五种病邪的郁积,医以五积散命名,为宋元以后历代医家常用的名方之一。笔者也喜用此方,薄有体会,通过进一步学习,更觉过去对该方认识的狭隘。本文拟在温习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临床实践的点滴经验和体会,做一简单介绍,以就正于同道。一、局方五积散的处方和主治1、处方苍术(米泔水浸,去皮)二十四两,桔梗(去芦)十二两,麻黄(去根节)、枳壳(去瓤炒)、陈皮(去白)各六两,干姜(爁)、厚朴(去粗皮)各四两,白芷、川芎、芍药、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甘草(炙)、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以上除肉桂、枳壳、陈皮别为粗末外,一十二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黄,摊冷,次入桂、枳、陈皮,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日二三服。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痃癖症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如伤寒时疫,头疼体痛、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同煎;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红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候。[橘泉按]局方五积散的炮制方法,后人称之为熟料五积散,与生料五积散之不加炒至黄色者,应用上略有区别。以温散寒邪为主者用熟料五积散,以发散风湿为主者用生料五积散。本方处方之药用量,诸书略有不同,但同为十五味,其引药有姜、枣,或姜、葱等,依症情而异。苍术一药,《局方》一本作二十两,一本作二十七两,显是传写之误。《局方》干姜(爁),爁音览,火焚也,等于“炮”,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常用之炮制也。半夏汤洗是古制,现在用姜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先将十二味微炒令香,后入枳壳、肉桂、厚朴三味,同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其余药量,大同小异。五积散之成人服用量,一般为每服三钱,加水适量,一次煎,煎取七分,去滓温服,这是一次量。日二三服,总剂量为六至九钱,分次煎服,药引临时加入。2、主治①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②治脾胃宿冷,胁腹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③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④妇人气血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匀,或经闭不通,难产及胎死腹中,并宜服之。二、五积散的应用经验1、历代医家的经验和论述(1)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五积散治太阴伤寒,脾胃不和及有积聚腹痛”者。(2)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本方主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强拘急,恶寒或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风,内伤生冷,胸膈胀满,风寒湿气客于经络,腰脚酸痛及妇人难产,血滞不通,月候不调。”(3)明代龚信父子合编《古今医鉴》云:“五积散治寒邪卒中,直入阴经等症”,用治伤寒之阴证。本方气味辛温,既发表又温中,开郁顺气,厥功甚伟,为祛寒湿之圣剂也。龚氏推崇五积散及防风通圣散为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之要方。谓寒湿阴邪也,用五积散以散其阴;燥热阳邪也,用防风通圣散以泄其阳。并谓人之有病不外阴阳二者,善用药者,对阳邪则用防风通圣散以治燥热,对阴邪则用五积散以散寒湿,故春夏多宜防风通圣散,秋冬多宜五积散云。(4)清代陈修圆《时方妙用》云:“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毛皮,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实者宜五积散。”又《时方歌括》云:“表里俱寒,外而头项强痛,内而肚腹亦痛,较桂枝证更甚者,服此汤。”如本方去麻黄,酒煎服,治痢后鹤膝风甚效云。2、笔者临床的点滴经验中医运用复方进行整体性的治疗,具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本方的应用范围,根据中医八纲分析,适用于阴证、寒证、实证、表里证及寒实证,包括痰、饮、湿、食、气、血等诸邪积。笔者通过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诸家经验的温习,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其适应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胃内停滞寒饮宿食,胃痛或呕吐,脘腹胀满,或胃有振水音,腰膝有冷感者。(2)脘腹挛急痛,疝气上冲,或冷气攻冲,呕吐,饮食不能下,上热下冷,或四肢厥冷者。(3)妇人血气不调,月经不匀,或痛经,白带下,腰以下冷痛,脉沉迟者。(4)妇人难产,或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腹痛,恶露不绝,伴有寒证、实证色脉者。(5)咳嗽气喘,动悸迫促,胸内苦闷痞塞,喉间痰涎壅塞,伴有肩背臂痛,腰股挛急痛,脉沉实有力者。(6)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腰膂冷痛,脚气,脚膝拘挛疼痛,疝气腹中冷痛,或遇冷则发病,腰脚冷感者。(7)感冒风寒,恶寒头痛,不发热,全身疼痛,胸闷,咳嗽气逆,或腹痛,脉实无汗者。现将笔者验案数则举例如下:1、哮喘病江苏吴江一农民,男性,三十岁,素来体格强壮。自某年秋在田间遭受暴风雨之淋袭以后,即常发哮喘咳嗽,遇冷即发,时发时愈,已有二三年。因当时正处于抗战期间,笔者避乱于该乡,适彼又发病,症见咳嗽喘促,痰多泡沫,喉间如水鸡声,胸闷不能平卧,头痛,肩痛,腰背痛,两目似突,苦闷欲绝,并见头上有汗,而两足冰冷,诊其脉沉弦而紧,舌苔白腻。发病当日,不食,不解大便,时为发病第二天。以散寒祛湿平喘着手,因予处方五积散,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君药,服药一剂,喘咳大减,续服二剂。病去大半,嗣后,配制丸剂继续服用,即不闻再发。2、寒实痹痛患者男性,四十四岁,泥水工人。左腰股痛,时发时止,已有数年。据称因跌伤臀部而起,初痛尚轻微,后因修理码头,入水受凉,腰痛转重,曾在某医院被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治以针灸、电疗,均能当时见效,但仍有发作。近来腰腹疼痛,卧床不起。诊见患者身体壮实,面色苍白,蜷卧床上,头痛,胸闷,不思饮食,有轻微咳嗽,肢体疼痛,恶寒怕冷,下肢冷感,腰腹挛痛,喜热熨,转侧困难。按其腹结实拘挛,大便三日不下。诊脉滑实而紧,舌苔白腻且厚。归纳其症状,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病情属于寒证、实证,予五积散加生姜、葱白为引药,一剂见效,两剂大便自下,腰腹痛著减,后略事加减数剂治愈。3、月经不调一农村妇女,二十八岁。自诉结婚年余,未曾生育,婚前月经正常,近五个月来,月经期间腰痛,腹痛,月经量少色黑,有瘀块。诊其脉沉迟小滑。舌苔微白,大小便正常,腰以下冷感,即在睡卧中亦两脚不温,时发转筋,每于月经来潮前五六天即开始下腹胀痛,腰痛,下肢痛,甚则上冲呕吐,头昏目黑。先予桂枝茯苓丸方加味治之,效果不著,后以五积散加桃仁、红花,效验立显。嗣以原方,嘱于每次经期前服数剂(用锉散剂,每剂约一两,一日二次煎服),历三月而治愈。4、白带下某妇人,三十九岁,体躯肥胖,诉月经不调,不育,经期后移,量及色无异常,无痛经现象,但常以腰痛为苦,白带下特多,颇如文献所称“白淫”“白沃”,腰及下肢有冷感,脉象迟滑,手足不温。乃处以五积散方。初服四剂,白带及腰痛略减,复诊时仍予原方,续服十剂,唯腰、脚仍有冷感,因嘱坚持原方继续服用。但患者嫌此药价廉而非补剂,乃停服,后始终未闻获得生育。三、讨论五积散的处方共含有十五味药,再加药引,粗看药味似较庞杂,但是我们观察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各个药物个别的药效去看,而应看反复实践有效的方剂因其合理配伍而产生的一种综合作用。如本方内含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一切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之桂枝汤;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治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去地黄,具行血通经脉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疏散表寒;干姜、肉桂、枳壳、厚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黄、肉桂、干姜、川芎、当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综观全方,结构严密,实为以上诸方综合的复方。依诸方之作用,可以理解本方之疗效不仅主治气、血、痰、饮、食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其治疗范围颇为广泛。五积散之药量,《和剂局方》以苍术最多为君药,桔梗为臣,麻黄、枳壳、陈皮等为佐药,其余为使药。后人有根据实际需要而变更其分量、配伍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春夏二两,秋冬三两;干姜春夏一两半,秋冬二两;肉桂春夏三两,秋冬四两等。笔者用治哮喘,不以苍术为君,而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主药(见验案一)。本方在各地中药房均有成药制剂、散剂、丸剂等供应。笔者喜用粗散,按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制法,加药引姜、枣或姜、葱作煎剂。笔者认为局方熟料五积散颇有意义。因本方药味大都为芳香药锉成粗粒(古称如麻豆大),微炒令香,则更易发挥其有效成分之作用。成人每次总量四至五钱,一次煎,加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一日两次。唯此锉散剂最好临时炒香,或炒香后密闭贮藏,如果香气散失,疗效势必大为减损。中药房成药丸剂吞服,不如煎汤热服奏效快。个别药房习惯用蜜丸,用以嚼食之法,不大合理,应予改进。有人主张本方宜加白术,并减苍术之量,笔者同意此项意见。因本方除含平胃散以外,他如苓桂术甘汤、苓姜术甘汤等方均用白术,故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减半加白术等量为佳。成人每日量依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记载,每服三钱,如日服三次,共为九钱。目前,我们处方都习惯将各个药物写在方笺上,一般每味药用量二至三钱,本方共计十五味药,则每日总剂量当在三四两以上。笔者用治哮喘(见验案一),就是用这样的剂量,似属浪费。另笔者也曾用过散剂或丸剂,每日不足一两,同样收到相应的疗效,尤其感到遵古(《和剂局方》)配制的锉散剂,一日两次,每次四五钱煎服,效果最佳。上案月经不调之一例,就是这样用法。看来中药的剂量还可以大大节省,希望能通过实践,共同研究提高。在我国医学文献中蕴藏着许多历经反复实践卓有成效的名方,这是先辈医家辛勤劳动的研究成果,也是我们今天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它们的疗效,肯定它们的适应范围,并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说明,这不仅可以阐明中医辨证施治的规律,且为今后应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其疗效机制打下良好基础。以上是笔者个人的经验和体会,希同道批评指正。------------------------------------------------------------------再说“五积散”五积散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均有收载。《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载“五积散”:苍术桔梗各600克 枳壳 陈皮各180克 芍药 白芷 川芎 川归 甘草肉桂 茯苓 半夏各90克 厚朴 干姜各120克 麻黄180克。制法上除枳壳、桂两件外,余细锉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是治疗寒、湿、气、血、痰五积的主方,故名“五积散”。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痛痛等症。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热服。一首五积散中,包含了平胃散、二陈汤、桂枝汤、苓桂术甘汤、苓姜术甘汤、四物汤等,因其用途广泛,蒲辅周先生有“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说。来春茂先生也曾说过,当年在农村走村串巷行医时,五积散救治百姓于乡野间,疗效生动活泼。但是目前已被中医界似乎淡忘,很多人甚至不知五积散为何方,或者一方子这么多味药,怀疑是拼凑方剂哗众取宠之嫌。我起初也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比较正常。中医是经验医学,这么多名医一路走来推崇者不少,《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个什么地位的书,载这个方子一定大缘由的,那就是疗效。典籍所载方子药味一样,个别药的剂量有些不同。来春茂先生也倡用熟料五积散,就是药材混合炒黄后粉碎。二、本人对五积散的运用临床中遇到寒湿、痰湿一类病人,我就会用上这个方子。自己平时也备用这个粉剂。寒湿病人指征一般饮食生冷过多,舌苔白腻,舌体胖大,常诉腰背疼或腰腿疼,夜晚睡觉易醒,大便稀溏不成型,舌下脉络淡紫,身体疲乏无力,常头昏头痛,妇女胳膊或脚踝水肿,手心和脚踝凉感。肢体疼痛性疾病如腰椎痛、颈椎疼痛、胸背痛、膝关节痛等具备寒湿指征者不少。我采用熟料五积散的制作方法,“除枳壳、桂两件外,余细锉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枳壳和肉桂本身药材很干燥,因为含有挥发油因素所以不宜炒制,其他当归白芍桔梗如果不炒制,粉碎也比较困难。我自己使用的方子剂量如下:炒苍术40桔梗18麻黄15炒枳壳15厚朴12干姜12半夏9茯苓15炙甘草9白芷9当归9白芍9川芎9肉桂9.此为一付药的剂量,如果多配药就剂量增倍。寒湿型疼痛用这个方剂不一定比汤药效果慢,一般2天就有效果,坚持吃药粉一周,会有明显改善,包括乏力、睡眠质量、夜尿情况、疼痛减轻或消失。三、心得体会1.成方为粉效果不一定比汤药慢,而且服药很方便,患者乐意接受,没有制胶囊,就让病患拿勺子吃,两口水就冲服完毕。2、看了许公岩老先生的书,才对五积散中用麻黄和重用桔梗体会更深刻。许老先生创制苍麻丸治疗痰湿肺病,祛寒湿注重开肺气,否则不能收功。小续命汤为什么里面有杏仁,古人之智慧包含多少深思和临床结晶呢!3、成方为粉副作用少,易控制病患病情发展。成方一般很组方很严密,不会有较大的偏斜作用。比如小续命汤、乌梅丸、桂枝芍药知母汤,你把方子开出去,没有达到治疗效果,也不会有过于严重后果,因为成方寒热阴阳并用,祖先考虑的周到啊。这个方子疗效并不低。4、成方为粉不一定就不赚钱,它没有什么副作用,你自己使用很放心,价格你就按照病患经济情况去定吧,相信你是善良的,有钱人也不都是小气的。5、寒湿疾病,一定交代要忌口。生冷少吃,冰冻食物、冷啤酒、冰激凌、冰水海鲜等,不良生活方式才是致病之源--------------------------------------------------------五积散的临床应用五积散由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姜、枳壳、桔梗、白芷等15味药物组成。如本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消食积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的桂技汤 (桂枝、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十二枚) ;又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有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 (   甘草、白朮,干姜茯苓);有四物汤(当归、川芎、芍药、熟地)去熟地黄,具行血调经之功;有麻黄合桂枝(麻黄、甘草、桃仁、 黄芩、 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本方不仅主治寒、食、气、血、痰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现内外妇儿临床中多用于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外感风寒湿,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方。若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泻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姜三片,盐少许;伤寒时疫,头痛体痛,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但觉寒热,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大枣;妇人难产,加醋一合,不拘时服。一、胃肠型感冒加鸡苏散、豆卷。上药1帖服后即汗出热退寒罢,脘腹作胀依然,口淡乏味,原方去鸡苏散,加陈皮6g。二、急性胃肠炎加肉桂(后下)2g。水煎服,日一剂。三、慢性肾炎原方,炼蜜为丸,一日二次,每次10g,连续服用。四、类风湿性关节炎加全虫5g、海风藤10g、清风藤10g、鸡血藤15g,炙甘草10g。五、痛经加小茴香5克,醋元胡15g。于经前一周始服,连服三剂,药后小腹冷痛大减,经来量中等,色紫红,无血块。六、产后风(产褥热)原方。水煎服。七、不孕症加香附10g、鹿角胶、龟板胶各6g。经期服药三剂,经量中等,色转红,腹痛大减。若患者热重于湿,壮热烦渴,舌苔黄腻,则不宜使用五积散。------------------------------------------乙未年用五积散验案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之一,但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尚没有被广大同仁很好地认识。病案1尹某,女,36岁,2015年4月20日初诊。胃脘胀痛两月,餐后及未至酉时加重,延及后背,伴胸闷嗳气,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日2~3次,倦怠乏力,未时以后无法坚持工作。2015年2月12日在本院行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先给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四联疗法,症状不缓解,继之服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汤及香砂六君子汤等,症状时轻时重。舌淡暗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濡软,关脉弦滑。辨证:寒湿痰邪凝结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处方:五积散。苍术(米泔浸去皮)120克,桔梗(去芦头)60克,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30克,干姜、厚朴(去粗皮)各20克,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15克。炮制:以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13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肉桂、枳壳末令匀。每日60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3片,煮取150毫升,去滓,早晚稍热分服。二诊(2015年4月27日):服药后胃脘胀痛消失,唯餐后胃脘稍有痞满,食欲好转,大便由溏变软,日1次,精神振作,已能坚持工作,舌体不胖,齿痕消失,苔薄白腻,脉濡软。继服上方1剂,分7日服,炮制、煎服法同前。三诊(2015年5月4日):诸症消失,守上方再服7日。6月22日随访未复发。病案2张某,男,46岁,2015年5月25日初诊。小腹胀5个月,未至酉时加重,戌时后稍减,伴肠鸣腹凉,倦怠乏力,受凉则腹痛腹泻,纳呆食少。本院行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曾先后服附子理中汤、实脾饮及厚朴半夏甘草生姜人参汤等稍有减轻,减不足言,停药即复如故。舌淡白胖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弦滑。辨证:寒湿痰邪凝结太阴,清气不升则生泄泻,浊气不降则生月真 胀。处方:五积散。方见案1,用法用量及煎服法亦同。二诊(2015年6月1日):服药后小腹胀消失,乏力好转,食欲增加,大便日一次,纳可,舌体不胖,齿痕消失,苔薄白微腻,脉小弦。继服上方1剂,分7日服,炮制、煎服法同前。三诊(2015年6月8日):诸症消失,守上方再服7日。6月22日随访未复发。病案3聂某,女,43岁,2015年4月22日初诊。面部、颈项部、背部痤疮6个月,不痛不痒,色暗红,此起彼伏,月经前加重,面色萎黄,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舌淡暗,苔白腻,脉濡软。曾服丹栀逍遥散、玉女煎等无效。辨证:寒湿痰邪凝结太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阳明经行于面部而生痤疮。处方:五积散。方见案1,用法用量及煎服法亦同。二诊(2015年4月29日):服药后颈部、背部痤疮消失,面部痤疮明显减少,带下减少,色白质稀,舌淡暗,苔白,脉濡软。继服上方14日,炮制、煎服法同前。三诊(2015年5月13日):面部痤疮无,面色红润,白带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上方继服上方14日,炮制、煎服法同前。四诊(2015年5月27日):月经来潮,面部、颈项、背部未起痤疮,面色红润有光泽,舌淡红,苔薄白,脉平。予当归芍药散调理善后。6月22日随访未复发。按:五积散首载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药物剂量比例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不同,后世临床应用多采纳后者,功用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医门法律》云:“麻黄、桂、芍、甘草,即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厚朴,即平胃散也;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枳桔二陈汤也。又川芎、当归治血,兼干姜、厚朴散气。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泄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今年是乙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宫金运不及。《内经》云:“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霿 ,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民病寒湿腹满,身月真 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其政肃,其令寂,其谷黅玄。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乙未年上半年气温明显偏低,降雨量与前几年同期相比较大,南方地区发生局部洪涝灾害,所在医院脾胃科上半年门诊统计寒湿证达93%。乙未年运气背景下五积散治疗寒湿型脾胃病如胃脘痛、痞满、腹胀、泄泻等疗效较好。病案1、病案2均在未时至酉时加重,实为未时一阴始生,此时阳气尚敷布于外,还未收敛于内,致阴长阳消,阴盛不纳阳,故里阴盛致脘腹胀痛加重,戌时以后阳气收敛于内,故症减。观其脘腹胀痛之昼夜变化皆因太阴里证,得阳助则减故也。至于他症,肠鸣乏力,受凉则腹泻,舌淡苔薄白,皆为病在太阴里寒之表现。而脉弦滑,仲圣在《金匮》中道: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故此处弦为寒之意,而滑则为水湿流行之佐证。故处方五积散。多从阳明、太阴论治,病案3面部、颈项部、背部痤疮,不痛不痒,色暗红,月经前加重,清阳明经热无效,依据乙未年运气特点,故予五积散获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