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冷心热的山东学政韦谦恒
□魏敬群
韦谦恒(1715-1792年),字慎古,号约轩,安徽芜湖人,幼年即聪颖过人,四岁从母认字,五岁诵唐诗百首。后从父亲赴任金坛,就学王己山先生门下。由于发奋读书,20岁就取得功名,成为拔贡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第三名即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十月,以侍读学士任山东学政。视学三载,以经术取士,山东士习民风从根本上得以振兴。
在山东任职期间,韦谦恒做的一件大事是重修学署考棚。“戊子冬,予奉使视学山东,既至署,见试士之所,上雨旁风,栋极间支以大木,仅免倾圮,每一出入,廪廩乎惧将厌焉。按其造作月日,为康熙己酉,距今已百年矣。势不可以不新,顾以守令更替……三阅月而工讫,巍然廓然,视旧有增。”济南太守赵瓒率其下属捐俸禄以作鸠工庀材之资,历城县令万绵前为之倡且董其役。落成之日,韦谦恒欣喜为记曰:“夫人材之兴在学校,而试院则人材所由出也……将必有万人之英、千人之俊出其中。”(韦谦恒《重修济南考棚纪略》)
韦谦恒对科举考试和生员管理坚持严字当头,铁面无私。乾隆三十四年,韦谦恒针对童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连上三道奏折。童生试也叫童试,分县、府、院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秀才)。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是年二月,县试结束后,针对发现的问题,“山东学政韦谦恒奏:考试生童,向于出题后分给诗韵,必令生童俱至号口,且遍行散给。多用胥役,均易滋弊。应先择一常用之,于领卷时散给。至出题,即于所给韵内限字。报闻”。后“又奏:旧例府州县及教官,举报诸生优,不许互相知会,又便稽查。但府州县自来皆不举报,惟教官密禀,其中不无爱憎私心。且诸生讼案,州县知之最悉。现密行各府饬各州县,将教官所报优劣生密查,如果相符,加结申送办理。如颠倒是非,须据实申报,将该教官参处。报闻。”“报闻”,意谓所奏之事皇帝已知。是年四月,府试结束后,“山东学政韦谦恒奏:考试童生有犯场规者,先责二十板,再为扶出。学臣向只责治生员,无杖童生之例。臣为力绝弊端起见。谨奏明办理。”得乾隆旨:“览。童生岂反重于生员乎。责惩固可,但过则不可耳。”(《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韦谦恒在任期间,发现了有的生员涉身诉讼,且作伪证,为严明纪律,便向朝廷奏议此事。礼部议覆:“山东学政韦谦恒奏称,士子身列胶庠,不应挑唆词讼。嗣后如有生员代人作证,审属子虚者,即行详革。仍照包揽词讼例,加等治罪。即证据非诬,亦牒学戒饬,再犯者报劣。”乾隆皇帝批示:“均应如所请。从之。”(《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胶庠”即学校,“详革”意思是革除功名,“牒学戒饬”即通报批评,“报劣”后的生员要遭受鞭打并开除学籍。韦谦恒报请所要采取的措施是很严厉的。
严格管理是一面,注重教化,心怀诸生是他的又一面。乾隆三十四年七月,韦谦恒“将试济南,诸生循例诣学,人士合辞”,提出请求,要将已故的山东学政施愚山(润章)、黄崑圃(淑琳)入祀大明湖畔的三贤祠。韦谦恒遂与济南太守商议,认为施、黄二公“楷模人伦,陶冶后进”,应入祠受祀。韦谦恒请山东巡抚富明安书写“五贤祠”榜额,“奉主入祠,灌献成礼”。考试结束后,韦谦恒率诸生前往祭拜,要求“诸生诚思二公之所以为教而兢兢焉”,勿负二公,“敦伦饬纪,砥行立名。”(韦谦恒《祀施黄二先生记》)
德州生员梁鸿翥幼年时即由父母授其西汉贾谊、董仲舒的文章,年纪轻轻便走上研习经史之路,理学研究成果极其丰富。徐珂《清稗类钞》记载,梁鸿翥每研究一种经典著作,案上便不再摆放其他书籍。如遇有疑义或不解问题则日累月思,直到彻底弄明白为止。故他精通经史、功算、声韵、训诂等,能全文背诵《易》《书》等“九经”计四十八万多字。虽穷困潦倒,但老而笃学,不管忙闲,每月必将“九经”背诵一遍,乡人都认为他是标准的书呆子。韦谦恒读其著作,赏其为人,以首名举荐其入北京国子监就读,后来梁鸿翥成为清代理学大家。
韦谦恒在《赠梁生鸿翥并序》中说:“梁生字志南,德州人,贫而好学,所著有《周易观运及易书》《<诗经><春秋><仪礼><周礼><礼记>条辨》等书百余卷,年逾五十,不越庭户,州人罕见其面,庶几经明修行者,学使例升优生于成均,余以生为举首并赠以诗。两汉重经术,儒风盛齐鲁。卓哉郑康成,辛苦为训诂。六经赖以昌,俨如日亭午。奈何弃汉学,读书太莽卤。使者来采风,浮夸屏弗取。笃行推梁生,广川有遗矩。下帷不窥园,钻研力独努。不知厨无烟,但期腹可拄。搜讨及笺疏,辨证穷帝虎。上下千百年,声歌出蓬户。后生好捷走,斯人足砥柱。当今经学明,圭璋罗天府。敢以献彤廷,俾之摩石鼓。鸿渐占上九,行当用其羽。”
韦谦恒《趵突泉即事两首次》
此文中的“郑康成”为东汉大儒郑玄,康城乃其字。“成均”一语,指官设的最高学府,也就是国子监。“广川有遗矩”,“广川”代指西汉儒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因其为广川郡人。他广授学生,其仪容举止,无一不合礼仪之矩度。“圭璋罗天府”,“圭璋”是两种贵重的玉制礼器,比喻高尚的品德;“天府”原为周官名,掌祖庙之守藏,后因称朝廷藏物之府库为天府。这里是说梁鸿翥高尚的品德可以辉耀天下。“彤廷”指朝廷,“俾之摩石鼓”,“摩”即研究,“石鼓”指石鼓文,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这两句连起来是说梁鸿翥学问精深,能够效力朝廷。“鸿渐占上九”,“鸿渐”比喻仕进于朝的贤人,“上九”比喻道德学问最高的人。这篇文章通篇赞扬梁鸿翥的笃学精神,认为其乃士子的榜样。
乾隆三十五年是庚寅年,因乾隆皇帝六十寿辰,非科举正科举办年份,全国进行万寿恩科乡试。山东乡试出现了三个耄耋诸生,韦谦恒特奏报朝廷,请赐恩典。他写有《山东乡试诸生汶上郭毓麟年九十一,寿光董书宗年九十三,潍县孙婓年八十五,皆蒙恩赐举人,慈闱集会,皓叟弹冠,从来未有之,殊恩也,赋七言一章恭纪》一诗,诗句曰:“洛中耆英十三人,皆逾七十无八旬。谁知山东大选士,耄耋联袂来彬彬。人三为众若鼎足,共年二百六十六……恩纶特贲登贤书,方瞳皓首乐何如。”文中的“洛中”即洛阳,北宋时洛阳有耆英会,由十三名年届七旬的退休官员组成。“恩纶”即恩诏,我国自有科举以来,对考生并无年龄限制。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广东乡试的考生中,最长者为已有重孙的102岁的老秀才黄章。但是,朝廷对于耄耋考生并无特殊照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乾隆对参加此次恩科乡试的八十岁以上者均“加恩特赐举人”。
古代科举考试
山东获赏的三位考生中,潍县的孙婓系韦谦恒在巡视时发现的。他作有《试潍县童子得孙生斐年已八十有五矣,而视听不衰,筋力亦健,殆有所以养之者》一诗,曰:“瘦削秋山老笔成,白头才得附诸生。漫言古货今难售,人瑞真堪献圣明。论年我何以兄事,问字翻充弟子行。一笑相携为老友,从容更乞养生方。”一个正三品官员将一个普通考生视为“老友”,善待有加,可见其暖怀热肠。孙婓旋参加府试、院试,得为秀才,接着参加山东乡试,被赏赐为举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韦谦恒三年任满返京,临行时诸生相送,恋恋不舍。韦谦恒有《十月二十四日余去济南,诸生饯送者络绎数十里,禁之不能,迨至齐河,乃坚止诸生毋更前,兼示以诗》相纪,诗曰:“平生抱孤介,面目冷如铁。不欲苟悦人,敢冀人尽悦……遂将勤恳心,化为广长舌……濡染及三年,服习泯言说……网罗得英俊,腾踔有耄耋……今我将还朝,依依惜离别追送若恐迟,夹道子衿列。回头语诸生,吾道有圭臬……”韦谦恒这样一个“面目冷如铁”的性格孤介之人,秉持“敢冀人尽悦”的平等理念,苦口婆心,谆谆教诲诸生,关心诸生,得到众生的尊敬和热爱。师生情浓,全赖心通。临别,韦谦恒还一再叮嘱,希望诸生不忘治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