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有江湖|湘江水系
江湖记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河”“江”“湖”三字 :“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从水可声。……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入海。从水工声。……湖,大陂也。从水胡声。扬州浸,有五湖。浸,川泽所仰以灌溉也。”在古时,“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湖”指积水的大泊。
作家谈雅丽通过十年实地行走考察,查阅文史典故、地域资料,以河湖寻访足迹为线索,从水文化的角度记录中国江河与湖泊的现实与往事,解读华夏文明的繁衍生息,展现“河流上的中国”之阔大景象。
本书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10月出版。
01
岳麓书院的弦歌诵唱(节选)
从湘江东岸到西岸,一条江连接起了杜甫江阁、橘子洲头和岳麓书院,也连接了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湖湘文化成就的最好注脚,也是岳麓书院的门前楹联。春日下午,当我从杜甫江阁远眺湘江对岸,只见一脉青山与江水并排奔腾,山是岳麓山,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南北朝时《南岳记》就提道:“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是湖南秋天观赏枫叶的绝佳之地,这里有观光索道直达山顶。秋天我曾多次步行登临,在山顶俯瞰长沙城,山间层林尽染,山下江水滔滔。据说当年杜牧任江西团练巡官,离湖南很近,他在秋天的岳麓山游玩,行至爱晚亭,见叶红如染,陶醉于深秋山景,于是写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绝佳诗句。
爱晚亭秋色,谈雅丽摄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脚,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自潭州(现长沙)太守朱洞于北宋开宝九年(976 年)创建,距今已有千余年。从创办之始至今,中间除了元代近百年停办,一直弦歌不断,办学不辍。北宋时进入繁荣阶段,被学人列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南宋自“朱张会讲”后,更将其发展到鼎盛,并形成 了湖湘学派。从 1999 年开始,在当年“朱张会讲”的地方,岳麓书院效仿当年的讲学形式,创建了“千年讲坛”,知名人士纷纷在此亮相 :余秋雨、金庸、张朝阳、傅聪、星云大师……众多学者名人纷至讲学,听者云集。
蓝空晴碧,春风拂柳。我从溁湾镇出发,来到岳麓书院门口,车停在东方红广场,一座巨大的毛泽东雕像耸立在山门前, 雕刻的正是中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样子。正值中午,一群青年学子刚刚放学,他们三三两两,意气风发,结伴在书院周围行走。原来这里就是著名的湖南大学旧址,门前匾额书有“湖南大学” 几个刚劲大字,正是 1950 年毛泽东手书。“千年学府、百年名校”,湖南大学的办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据说这些天之骄子一进大学,就把岳麓山和岳麓书院纳入他们的花园,只凭一张学生证便可从容出入书院。
岳麓书院的文化气质培养和熏陶了莘莘学子,他们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百年学府面对着碧波滚滚、浩瀚北去的湘江,背倚岿然屹立、满目葱绿的岳麓山。江山代有人才出,浸染了湖湘精神的学子文人因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种群体性格,他们把自己置于宏大的宇宙情境中,渺小的个人虽无依傍,然而浩然正气沛然而出,充塞天地之间,“舍我其谁”的豪情化作肯担当牺牲的家国情怀。“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 ;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这就是历经近百年的湖南大学的真实写照。
岳麓书院硫璃瓦,罗鹿鸣摄
东方红广场东北方向的绿荫丛中有个不起眼的翘角亭,亭上挂有黑底绿字的牌匾,上书——自卑亭。大概“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湖湘文化注脚有种天生的自傲自满在其中,所以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长沙郡丞赵宁倡在此建自卑亭,取“若登 高必自卑”之意。《中庸》中写道 :“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 ;譬如登高,必自卑。”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学子来说,要登上学问的高处,必先自卑,从山脚一步步自登而上。
通往岳麓书院的入口处修有牌楼,春日的书院林木淡翠, 道旁樱花似雪,沿石板路直达书院门口,一路鸟声稠密。书院大门始建于宋代,现存大门重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正上方悬挂宋真宗所书“岳麓书院”的御匾,大门旁悬挂对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副流水对,据说清嘉庆年间书院大修,完工后,学生们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袁出了上联“惟 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楚国人才众多;众人苦思下联时,贡生张中阶脱口而出“于斯为盛”,语出《论 语 · 泰伯》,意思是在书院尤其兴盛。这副对联反映了岳麓书 院千年以来人才辈出的盛况。宋朝的岳麓山曾流传民谣“道林三千众,书院一千徒”;南宋时,这里成为湖湘学派的学术基地和全国理学重镇;明末,把中国古典哲学推向高峰的王夫之曾在这里求学 ;清中后期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济等,都是从岳麓书院走出来的。
经过岳麓书院的正厅,再将讲堂、教学斋、湘水校经堂、明伦堂、百泉轩、御书楼、文昌阁、明伦堂一一走过。于我而言,建筑楼阁讲堂并不稀罕,重要的是讲堂曾容纳何种文化、书院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岳麓书院的师生事迹彪炳于汗青者,仅为正史立传者便有26人。书院正厅横书的“道南正脉”四字,正是对“潇湘洙泗”的最好注解。“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为荆蛮?兹为邹鲁。”把岳麓书院与孔孟之乡“洙泗”“邹鲁”相提并论,可见当时书院之盛。
岳麓书院雪景,罗鹿鸣摄
02
靛澧色,遗余佩兮澧浦水(节选)
湖南境内有四条大河,简称“湘资沅澧”。常德就有两条,一是沅水,二是澧水。
古有“沅芷澧兰”之说,今天它们仍然相伴相生,屡见于古今中外的江河词典之中。
每年,我多次去澧水流域进行田野调查。澧水流经常德五县 :澧县、临澧、津市、安乡、石门。我到过五县所有的大型养殖场,经过了澧水流经的山山水水。最远到石门的壶瓶山和太平镇,它们与湖北五峰县和广水市接壤 ;也到过安乡黄山头镇,它以黄山头主峰南北中心线为界,与湖北公安的黄山头镇接壤。这三地越水盘山,开车需要整整一天。
澧水远古文化寻寻根之旅,澧水,罗鸣摄
澧水和沅水是常德境内水流量最大的两条河流,我印象中的澧水略浊,河面较宽,沉淀着古老浑厚的雄性气质;而沅水清澈 绵长,更加秀丽,是一条诗意感性的河流。2015年春天,我曾到过洞庭湖口——汉寿目平湖,看到两水交汇处,一条约几十米宽 的水道上有一红一白两个航标,澧水从左入湖,沅水从右入湖。一清一浊,清的是沅水,浊的是澧水,如一条青龙和一条黄龙合 二为一,消失在洞庭湖的浩渺湖波中。
沅澧二水浇灌着常德缺一不可的两河文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看,它们虽都在常德境内,差别却很大。从史前到楚汉、南北朝,直至唐宋元明清,澧水流经的澧州一直是州府所在地,是和常德并立的二级行政区划,澧州更接近湖北荆州,是北方进入湖南的桥头堡。这种局面也让澧水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民俗等文化,可以说,两河文化气质的差异基本上在唐宋就已形成。
追溯澧水之名的由来:澧水从深山走来,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地向洞庭湖流去,因其上游有“渌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而得名。其上游流经慈利、永定、桑植三地,都不在常德境内。澧水流域的历史文化悠久,专家曾经考证得出:“澧水流域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一个新石器时代发源地。”
50 万年前,湖南最早的旧石器遗址就在津市虎爪山。湖南人老祖宗“石门人”的燕儿洞等一系列史前遗址的发现也清晰表明,近两万年来,湖南的先人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从 最近 30 年的考古发掘来看,澧县八十垱、彭头山、城头山及澧阳平原发现的一系列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文化遗存,充分说明澧水流域的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可以说,澧水流域 文明是长江文明的源头之一,而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明又孕育了中华文明。
03
停弦渡的澧水之光(节选)
本文摘自《江湖记》
江湖记
谈雅丽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诗想者
2020年10月
《江湖记》是有关于江湖河流的文化随笔。作家谈雅丽致力水文化书写,将十年行游寻访落于充满生命热情的文字。追寻中国江河湖沿岸美丽风光的同时,更是将一些极易为人忽略的平凡往事,或在历史中留下深深印记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记忆,是一部极具地理文化意义的作品。
书中配有60多幅沿岸寻访的绝美风光或人文风物影像,为多个专业摄影家的作品。图文并茂,是一本生动、丰富的地理文化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