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读偶记——读《朱自清日记》

作者:宗璞

前两年写过一篇文章《乐书》,即读书之乐。其实我现在是读不了书的,只能听书,是曰耳读。耳读感受不到字形的美,偶然用放大镜看到几句文章真觉舒畅极了,只是这机会越来越少。因为同音字多,听力也不是很好,便要常常追问到底是什么字,费时费力,也只能大体知道个意思。但我幸亏还有这点听的本事,能有耳读之乐。

那大概已是前年的事了,仲为我读《朱自清日记》,从头到尾。日记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到1948年8月2日为止。记叙简略,一般是记下了书信、人际往来,自己做了什么事,读了什么书,间或也有感想。文字极平淡,读后掩卷之余,我们似乎觉得朱先生就在面前。

这是一本真正的日记——照日记本来的意思,都是为自己看的,不必给别人看。现在有些日记,在写时尤其在整理时都是想到有个读者在,若以为日记所记都是真实的,就未免太老实了(我本想说那就是大傻瓜)。《朱自清日记》是真正的日记。朱先生怕别人看,有一部分用英文和日文杂写,他绝没有想要通过日记来炫耀什么,或掩饰什么。而我们就从这些文字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和一段真正的历史。

我曾有过这样的问题:朱先生这样怕别人看他的日记,事先还做了防备,现在出版他的日记是否违反本人的意愿。但我又想,能够提供一段珍贵的史料,朱先生可能是会同意的。

我们在日记中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他常常借钱借米,他自谦得有时甚至有些自卑,总觉得自己的学术地位不如人。但是他勤奋、宽容,常常为别人着想。最使我感动的是闻一多先生殉难后,朱先生在成都讲演募捐,做了很多工作。那是需要勇气的,有些人避之唯恐不及。他本不是一个热心斗争的人,但是出于最普通的同情心,他要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一直在他胃病很严重的时候,他仍勉力编撰《闻一多全集》。闻朱之交可能不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深,但是却达到了一种高致。我并不否认朱先生的觉悟、认识、热情,但总以为他的本性不是英雄人物。正是他作为一个平常人的朴素的感情,使得他的人格发出光辉。这种光辉也许不是很强烈,却能沁透人心。

日记多次记述了和冯友兰先生的交往,1933年2月11日记载:“晚赴王了一宴……多一时俊彦。芝生述张荫麟所举柏拉图派主仆故事,谓共相不足恃,渠亦将举学童解‘吾日三省吾身’之‘吾’字故事以证共相之作用。又述辜鸿铭论‘改良’及‘法律’二词及陈独秀与梁漱溟照相事。又绍虞误认杨今甫为白崇禧事。皆隽永可喜。归金宅,转述芝生笑谈,殊无反应。殆环境既异,才能亦差也”。又一则日记,1935年2月28日,“对霍士休进行考试的口试委员会今天下午开会。进展颇顺利。冯友兰先生指出唐代以后大量传奇故事的渊源。唐代的传奇故事是霍的研究题目,而这正是他论文中的大弱点,但我们却没有发现。”

日记还记下了在某家遇好饭食,一口气吃了七个馒头;也曾告诫别人冯家的炸酱面虽好,切不可多吃,不然涨得难受。读来觉得朱先生真可爱。他的胃病持续了很多年。抗战中没有好的医疗条件,复员以后,似乎也没有认真地医治,也没有认真地休息。从最后几天日记中可以看到,他仍在读书写作,料理公事。日记忽然中断了。他再也不能写了。十天以后,他离去了。记得他去世前数日,父母到医院看望,也带着我。我站在母亲身后,朱先生低声问了一句:“你还写诗么?”我嗫嚅着,不敢大声说话。他躺在那里,比平时更加瘦小,脸色几乎透明。那时我对死亡没有什么概念,只觉得父母亲的脸色都很严肃。五十余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那个院子和病榻上朱先生几乎透明的脸色。

1948年我到清华上学,那时常写一点小诗,都是偶感之类,不合潮流。一次曾随几个同学到朱先生家,同学们拿出自己的诗作请朱先生看,我也拿出一首凑热闹。朱先生认真看了,还说了几句话,可惜不记得说的什么了。

我上中学时,课本里有朱先生的文章,几十年以后的中学课本里还是有朱先生的文章。大家都记得《背影》、《匆匆》,而且都会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真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我和我的同龄人常常发出的慨叹。一天,一位老友打电话,说他极想再读一读《匆匆》这篇文章,想着我这里总会有的,能否查一查。那时我查书比较方便,只需要和我的图书馆长说一声。文章找到了,我先在电话里念给老友听,念完了,我们都沉默了半晌。

时光如河水般地流去了,在荷塘月色中漫步的朱先生已化成一座塑像伫立在荷塘月色之中。老实说,现在经过修整的这座荷塘远不如旧时,那时颇有些荒凉的荷塘要自然得多,美得多。不过,朱先生的文字中凝聚着的美,那是朱先生的精魂,是不会改变的。

这部日记是朱先生之子乔森在化疗期间骑自行车送来的。读完全书,他已又住进医院。我说我要写一点感想,真写下来时,乔森已然作古。这一道门槛,是每个人都要跨越的。

朱先生并不需要我来为他添加什么,现在也不是某种纪念日,只是读过他的书和日记,我在心底升起一种情感,便写出来。

时间继续流逝,“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在这去来之间,在时间的匆匆里,有了多少变化,不能预防,不可改变。人,只有忍受。

(0)

相关推荐

  • 鹦鹉史航:我是怎么选厕所读物的?

    ■ 本期轮值毒叔■ ■鹦鹉·史航■ 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今天文章开始前,想请大家花3秒帮忙做一件事: 1.点击顶部蓝字"四味毒叔"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3 ...

  • 经典常谈,常谈经典

    许多人读经典,就是一个从入门到放弃的过程. 在你决意潜心学习国学经典,信心满满地打开第一页,以为就此能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之时, 几座大山突然横在面前将人劝退:难懂的古文字,不熟悉 ...

  • 不放松文字:读《写作杂谈》有感

    不放松文字:读《写作杂谈》有感

  • 《荷塘月色》中的闰儿,被妈妈哄睡,平时恐怕被朱自清打过不少次

    朱自清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散文家之一,他的作品中除了<背影>之外,恐怕就是<荷塘月色>的知名度最高了.这篇美文历来便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常客,想必现在也不会例外.它描绘了在黑暗的旧 ...

  • 『悦读之声』朱自清《春》/主播:张立军

    朱自清<春> 主播:张立军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

  • 朱自清与大学国文——读《朱自清日记》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从1925年至1948年,朱自清任职清华长达23年(包括西南联大一段),除了开设"古今诗 ...

  • 随读偶记

    心里十分不舒服,读到一半的<禅学与艺境>上册丢了. 昨夜在新.旧雨初堂.半爿茶舍翻箱倒柜地细细寻了几回,仍然不见踪迹. 连春去江西安远写生差不多十天了,以前每晚的夜半谈读书中断了几个晚上. ...

  •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夜下征虏亭》《山中与幽人对酌 》

    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 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 这是去广陵(今扬州)的路上,路过征虏亭时所见.景色的顺序先后不能确定,山花和江火可能此前已经出现,但直到看见亭子之后,它们才值得入诗 ...

  •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有人楼上愁"这一句是关键.它的前面几句,是楼上所见景色.后 ...

  • 投前山读诗记·读王昌龄:《​​西宫春怨 》

    <西宫春怨 >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第一句里有"夜",第三句里有"月",我们就可以先确定一下 ...

  •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秋下荆门》

    秋下荆门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像这一首,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哪一句是关键句.最后发现,关键词在诗题中.秋下荆门,这个题目里藏着这首诗的关键词.第一 ...

  •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别匡山》

    别匡山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重点在第七句:莫怪无心恋清境.再细化,重点在&q ...

  •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首诗分两段来看.这是写边塞的诗,第一,写气候:第二,写战事. 前四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