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走多远,在于他对底层的态度!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是出自《论语》里的故事:春秋时期,马比人尊贵。一天孔子退朝后,得知马厩失火,赶紧问“可有人受伤?”没有问马。

这时的孔子已在鲁国担任管理库房的职务,在春秋时代,这样的身份足以将那些养马的仆役俯视在尘埃里。然而,孔子却在马厩失火后第一时间关心人的安危。

正是有了这样的充满了人性关怀的精神,才有了万世师表的儒学宗师,才有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风华。

一个人能走多远,依仗的不是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学识的深浅,而在于人品的优劣。

而最能洞悉他人品的,便是他对底层人的态度。

一、善待底层,即是教养

2017年10月4日,陕西科技大学从海外引进的博士葛万银,殴打环卫工的恶行引起了网络热议。

葛万银获得了日本博士学位,又在美国工作多年,被陕西科技大学作为高端项目负责人以千万级巨资引进。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背景风光的高级知识分子,仅仅因为垃圾车停在垃圾站点作业时,堵住了他行车的道路,便暴露了他肮脏的内心。

暴躁的葛教授下车后将垃圾车推翻,又将现场一位上了年纪的环卫女工打得满嘴鲜血,并叫嚣道:“你挣多少钱,我挣多少钱,你挡着我挣钱了!”,随后他准备驾车离开,被一位看不下去的大爷拦住。

事后,葛万银被警方处以拘留十日并赔偿医药费的处罚,他负责的项目也被学校叫停。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教养和文化是两种概念,文化是后天学习培养的,而教养却是素质的日积月累,是对底层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细节。

著名作家龙应台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绝不是一个没有脾气的人,只是不会把脾气撒到一个比自己弱的人身上,一个人对弱者的态度,就是你最真实的教养。”

一个对底层人物充满鄙夷的人,无论地位再高,灵魂也已经低入尘埃里,直至万劫不复。

二、善待底层,即是格局

秦国末年,天下暴政四起。沛县亭长刘邦奉命为泗水郡押送数百囚犯去骊山修建阿房宫,这些囚犯大多是被强行征调的民夫,刘邦内心非常同情他们。

因为路途遥远,一路上有不少人都逃走了,刘邦知道后也并不阻止。等走到芒砀山时,他估计再这么下去,还没到骊山,这些人也都逃光了,不如给他们一条生路。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于是刘邦酒后佯装醉意道:“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要走了!”,众人听罢,赶紧四处逃散。

还有十几人因为敬佩刘邦的义举,自愿跟随他,没多久同为囚犯的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杀死看守,率众起义并建立了张楚政权,正式和秦朝对抗。

而刘邦凭借这种善待底层的品行,以十几位随从为班底,迅速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队伍,七年后建立了大汉王朝。

大汉王朝的辉煌,源头正是开国皇帝刘邦对底层人的善待。因为如此,即是悲天悯人的胸怀,即是包容天下的格局,即是万众相随的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格局大的人,从来不会纠结于眼前的得失。

人生于世,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善待底层,即是善待自己的灵魂。善待灵魂,可以让生命之花得以滋润,最终施及他人,惠及自身。

(0)

相关推荐

  • 人生道理,生活点滴(419)

           作者:刘桂宽 智慧不起烦恼,慈悲没有敌人.如果大慈大悲,凡事退一步海阔天空,哪里还会来争端?如果肯将心比心,理解别人,哪里还会有烦恼?计较使人失去自我,丧失尊严:仇恨使人失去欢乐,背负烦 ...

  •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

    图片发自简书App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其实,大道至简,不仅 ...

  • 中医辨证:身体虚是怎么个虚法?脉象如何?

    今天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医圣张仲景曾详细记录过多种脉象,以及与之对应的病机和疾病表现.掌握了这些关系,将对我们学习仲景医学诊疗体系.把握临证思路产生很大帮助. ...

  • 一个人能走多远

    前段时间,得到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教育发现"丛书,二十本.大多谈的是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师专业成长,这些书读起来很轻松.但也因为贴近教学,贴近一线,还有些作者是来自基层一线 ...

  • 人脉决定财脉,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能走多远由你的思维格局决定

    人脉决定财脉,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能走多远由你的思维格局决定

  • 思维层次,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

    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思维层次的差异,要解决问题,需要思维上的升级,否则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有多强 ...

  •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是否具备这三个能力

    富兰克林是个斜杠青年. 他是外交家.政治家,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是美国第一位驻法国大使: 他是科学家,在热学方面,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 ...

  • 曾国藩:一个人能走多远、飞多高,看这3点..

    学习曾国潘人生智慧,提升自我处事与生活修养,丰富内心.日日与曾国潘对话,看千古第一完人是怎样不走捷径,又笨又慢平天下? 在生活中,我们迫不得已要与很多人打交道,很难每次都能够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甚 ...

  • 【博采众长】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不是努力,而是这三种「隐形成本」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博采众长] 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 不是努力,而是这三种「隐形成本」 作者:墨多先生     古人云:人生有尺,做人有度.     所谓的"尺度&qu ...

  •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谁相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这辈子,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就有着什么样的人生. ...

  • 一个人能走多远,思维早已给出答案

    这是会凤精力管理的第69篇原创,高效能人士的秘诀在于精力管理.   昨天我在阅读康辉老师的<平均分>这本书,其中康老师提到一个特别的课程,叫莎士比亚剧作导读.这门课的考核方式也很先进,播音 ...

  • 一个人能走多远,真的是命中注定么?呵呵!

    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后,反而越来越相信所谓的命运了. 经常听见有人说,等你到了四五十后,你就会明白,什么都改变不了,一切都是注定了. 那么,真的是一切注定了的么? 其实,这是很多人在为自己的平庸找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