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金钱、职业、快乐、选择
记得加个⭐️星标,这样才不会漏掉推送。
这是「一炜顿悟」系列第3期,关于哲学、金钱、职业、快乐、选择。
我发现自己以前有一种病,这种病叫「取悦别人」。病龄不好说,恐怕得有一二十年。这病在很多细微之处影响着我,但又难以被察觉。
最近我感觉,这病好了八九成。
因为我不太在乎别人怎么样了。
在开始这场对「死亡」主题的探索时,我并不知道终点是哪里。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佛陀,现在我想没准会是尼采。 也可能是佛陀加上尼采。 “并不是对哲学的爱好、对高深的思考情有独钟,促使人们探究所谓人生的意义。这种探究的必要性来自生活的波澜,以及在波澜中生命的体验。”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坦白说吧,「群发」的节日祝福,给我的感觉不像祝福而更像骚扰。
这样是不是太直接了?
真正让人难以理解的,不是原本不存在的为什么存在了,而是原本存在的为什么消失了;以及,到底什么是消失。 个人观点:努力只不过是一个基础条件,不要总想着靠努力赚钱。
要思考怎么更轻松地赚钱,怎么更高效地赚钱,怎么模式更良性地赚钱。 我觉得年轻时开阔眼界,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你会知道这个世界其实特别大,资源特别多,每个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吃饱。所以你就不会很狭隘,就不会进入低效的竞争思维,就更懂得共赢,就不会总是跟别人争争抢抢。 当我们把「快感」的阈值提太高的时候,就很难再知道「快乐」是什么了。 有没有人跟我有同样的感觉,就是总会很明显地感觉到时间在流逝,一晃两个小时过去了,一晃一上午过去了,一晃一整天过去了……如果自己什么都没做,就会有种虚度时间的焦虑。
这病是不是得治?
见了一个资深出版人,他讲到一个现象:身边公众号读者超过10万的作者,日子都过得很不错。虽然现在有短视频等等媒介,但文字创作依然有巨大的价值。
这是个对创作者很友好的时代,如果喜欢写字喜欢分享,一定不要错过。
曾经我相信: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足够的金钱回报,一定是他没有为这个世界提供足够的价值。
这种观点对了一部分,但不全对。因为后来我发现,确实存在一些事情,其本身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于是就无法被金钱所充分反映;但实际上,是特别有价值的。
脑子里蹦出一句话: 社畜是所有交际花的归宿。
有时候感觉,去做一些前瞻性、方向性的开拓呢,很多东西看不清楚;要说擅长推动执行呢,又对细节琐碎的事特别烦躁。每到这个时候就发现自己——
原来是个废柴啊。
我发现,上学时过得快乐,一个重要原因是:相信努力就能成功。比如我高度自律就能学到更多,找好工作……
现在有时候很焦虑,是因为发现:妈的,努力不重要啊,关键看选择。 而选择本身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让人很蛋疼。
用小概率成功游说别人,这种做法其实非常流氓。就好比我说,亚洲人可以比美洲人跑得快,你看刘翔做到了,所以你也努力啊,可以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每天就在做这样的事。
然而真相是:人生短暂,我们要尽量选择成功概率更高的事。
北京的空气太干了,跑个步都费劲。
谋划一下,择机撤退。
现在大家总讲「副业」,但辉哥说:要找「终身职业」,而不是副业。
这个见解很有意思,我觉得蛮受启发。确实要带着寻找终身职业的这根弦。 我的建议是:要寻找自己的终身职业;最好顺便再有个副业。
如果让我选一个对自己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或者“心理工具”,那我会选「课题分离」。课题分离,就是能分清什么是自己能控制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什么是自己应该负责的,什么是别人应该负责的。
越高程度的课题分离,带来越高程度的人生自由,以及内心平静。
“忙碌的人,一天又一天,找不到空闲来使得自己真正地完整无损;他无法保持人与人之间最勇毅的关系;他的劳动,一到市场上,总是跌价。除了做一架机器之外,他没时间来做别的。”
——《瓦尔登湖》
以前看到某个圈子有人暴富了赚钱了,习惯性地嗤之以鼻:哼,赚快钱,迟早亏回去。我可要坚持长期主义呢。
其实是典型的「穷人思维」。 现在遇到同样的事,我会凑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出现了什么新事物? 跟「长期主义」根本不冲突。
见了一个朋友,她说,她的生活是以快乐为导向的,工作、娱乐、修行,这些都是让自己愉悦;而一些人完全不同,他们的生活是以具像化的目标为导向,比如豪车,名表,赚多少钱,升到哪个职位。
颇受启发。
我发现自己偶尔会有这么一种想法:养宠物要花很多时间,这些时间原本可以用来学习和工作。仔细一琢磨,这种想法其实很病态。
生活中并不只有所谓「正事」。沉迷于「成长」无法自拔以及工作狂,本质上都是焦虑症,这毛病得治。
每当感到焦虑、心烦意乱、状态不好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做什么事可以让自己「此刻」感到愉悦?然后,直接去做,比如对我来说就是读书。
这样做的关键是,切断大脑里的混乱思考,即刻停止内耗。而很多问题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内耗。
能简单地「笃信」一点东西,然后不动摇地去践行,这是一种人间至乐。 “给大脑一个值得专注的清晰目标,让它自行做出反应,这远好于一直困在迷茫状态,无休止地思考各种模糊目标。”
——Steve Pavlina
小时候来北京,觉得大城市可太费劲了,去哪都那么远,以后绝对不来这地方生活。现在回到北京看着忙忙碌碌的人群,感觉还挺亲切。而且我发现,自己好像不再对哪里特别有「归属感」了。北京也好,深圳也好,杭州也好,觉得去哪里都觉得OK,反而在路上的时候也挺自在。 我发现,在面对艰难选择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很有用:
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另一个问题更能带来清晰感: 你想做一个怎样的人? 人生重要的选择会塑造你的人格。比如在某件重要的事情上,你选择了「听天由命」,那么在以后很多事情上,你可能都会选择听天由命。因为你这么做过了,而且会在潜意识里说:我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在关键的岔路口怎么选,要慎重,要守住一口气。
我们在生活中感到焦虑迷茫不知所措,往往是因为缺少自己「笃信」的底层「原则」。如果有,那么你就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哪怕原则本身是自私的,但至少你自己就不会纠结,就可以解脱。
最后,我始终坚持「开放系统」原则,欢迎新朋友链接。我的微信:gywstrive2020
如果死后真的只剩一抹黄土,那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又该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