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圈刘家的“米汤石”

圈刘家,是个百度导航都搜索不到的自然村,上世纪50年代合作化时期与班家庄合并为110户的班家庄村,隶属于烟台市蓬莱区南王街道。

行走在班家庄村及大宁家、小宁家、西沟方家和寨里、泊宋等周边村庄,细心人会惊奇地发现,一些民宅的外墙,包括基础、剪墙、山墙、前后横墙抑或院墙、猪圈、牛栏,不管规整还是零碎,垒砌的都是一种土灰色或者土红色石头,既像夯制的土墼,又像废弃的筑路混凝土块,有的表面留有孔洞,有的石块跟板结的淤泥里嵌进了砂石、煤渣颗粒一样,用手抠还往下掉渣,一些长期暴露的石块风化变形失去棱角,个别长期洇湿处地面甚至积存了粉末状的碎屑。这到底是些什么石头?

“这种石头别处还真没有,单单俺疃和南面国道边上的宿驾埠村有这种石坑。村里人多叫它米汤石,也有人叫它泥石头、马眼石,实际是一种火山岩”。圈刘家70多岁的刘锡卫老人不无自豪地说。“俺疃南面原来有个石坑,不是山地而是扒开地皮土直接就可开采的那种石坑,黑灰色的玄武岩和这种火山石混杂。1995版的《蓬莱县志》里记载,说这是新生代喷出岩、玄武岩,为喜马拉雅山期基性岩浆喷发出的岩石,分布于沿海一带,覆盖于第四系地层之上,熔渣状玄武集块岩为火山碎屑物,形成火山口地形和火山穹丘。”

刘锡卫老人告诉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圈刘家(班家庄)和宿驾埠两个村靠石坑发展副业,收入相当可观。他那时刚从部队复员回村就在石坑干活,记得一方(一立方米)料石(由人工或机械开拆出的较规则的六面体石块)才卖两块钱。当年钱很成,两块钱一方不说贵,周边那些手头紧巴的农户要盖房修屋买不起高档石头,干脆就用它来替代。这种石头软、酥、脆,锤子敲敲打打就能去边卸角,雕凿整形较为轻松容易,但缺点是不耐用,风吹日晒雨淋就掉渣。“当年俺不是在石坑干活嘛,虽然两块钱一方也不割舍(舍得)买,就利用工余时间拣了些废弃的边角石,半年时间愣时备齐了一幢房子的料,在圈刘村西盖起了四间房,连院墙都是这种石头呢”。谈及当年的这段记忆,老人颇为感慨。

图文:王光禄

编辑:晓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