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无死人

我在草根红楼梦研究群的讲稿:《红楼无死人》

  大家好!上次我的讲座《大喜红楼梦》,分析了作者用“息夫人”典故和“停机德”典故延续故事情节。暗示女主角和男主角团圆在一起,他们的孩子是一个圣人、一个帝王。我的讲座遭到不少人嘲笑和羞辱,当然也有许多人认可。

  我认为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完整版,脂批是作者、或作者亲朋好友的阅读提示。

  我今天的讲座继续进行文本解读,从作者的奇妙笔法处分析《红楼梦》中一个人都没有死。我所讲内容是准备了讲稿的,所分析的关键内容,有拍摄的原文文字,我讲完之后会把它发在群里。

  《红楼梦》中那位“情天情海幻情身”的秦可卿死了,合府上下一片哀嚎;
  宝玉为了深爱的人,万分悲痛朗读“芙蓉女儿诔“;
  贾瑞好色,精尽人亡;
  秦钟既好女色又喜南风,元气耗尽,一命呜呼;
  尤三姐有不光彩的过去,受到爱人的猜忌,拔剑自刎,烟消火灭;
  尤二姐,留下成型的男胎,吞金而亡,一命呜呼;
  金钏也跳井而亡;
  那位“看花开而喜,花落而悲”的林黛玉也郁郁而终;
  人贩子被碗砸头而死;盗贼也被一棍子打死了;等等……从表面看,书中死了几十个人。

  其实理清了《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明白了作者的“真事隐”笔法;了解了作者写《红楼梦》的目的,就知道《红楼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人。
  解析《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书中第五回介绍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曲之间的“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这句话是理清《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定海神针”。作者认为他这种写法“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

  我所接触的红楼梦研究者当中也有不少认为,红楼梦里的人物是分身写法,这是对的。

  所谓分身写法就是,男女主角有许多分身,作者把他们每段的人生经历,不同时期的性格,思想,分成了许多人。又把这些人置身于同一时空,编辑故事。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了社会百科、人间万象。这本书聚天下智者之智,包罗:美学,宗教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它能让不同的人研究出不同的结果。我个人反对研究结果不相同的人相互否定,甚至辱骂。

  每个认真研究者,都有正确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互学习融合,才能研究出一个真真的《红楼梦》。我用代数学研究《红楼梦》的男女主角,几乎所有男女都是男女主角的分身。
  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女孩甄英莲,她像一颗大树贯穿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树头在红楼梦的第一回,树根在”红楼梦的第一百二十回。书中几乎所有女子都是这颗大树的分支。

  作者的笔下女主角几次易名,甄英莲变成了香菱、变成了秋菱。第四十八回对甄英莲的批语,说她兼顾了许多女孩的美德。

  那么她是兼美秦可卿吗?当然是了,其实《红楼梦》原文已经多次暗示秦可卿就是甄英莲。最明显的一句话“香菱眉眼之间像东府的蓉大奶奶”。这个甄英莲眉眼之间的长相可不一般,有个米粒大的红痣。

  仔细阅读红楼梦书中的女孩有A=B=C=D=E的微妙写法。

  甄英莲的判词“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在两地生孤木处,批语写“折字法”。一个“林”字折叠一下不就成了“木”!

  当然作者还是怕读者不知道林黛玉是甄英莲的分身,除了批语暗示,另外作者又强调了两次,第一次:书中写到“只有林姑娘配得上芙蓉花的”。那么一个字一个字研究红楼梦:莲的别称就是芙蓉。

  第二次强调林黛玉是甄英莲,书中写“林黛玉是草木之人。”甄英莲却是“两地生孤木”的人,大木生小木,甄英莲也是艹木之人。

  那么秦可卿是甄英莲,林黛玉是甄英莲,黛钗合一,薛宝钗也是甄英莲了?当然是了,从表面上看甄英莲嫁给了薛蟠,可是作者说甄英莲的孩子让宝玉高魁子贵,飞黄腾达,兰桂齐芳了,可是宝玉娶的人却是薛宝钗。薛宝钗的批语“停机德”,这个停机德是相夫教子之德,有老公有孩子才能是“停机德”。

  甄英莲让宝玉兰桂齐芳;宝玉的妻子薛宝钗有停机德;两地生孤木又指林黛玉。真的有点乱。但是明白作者是咏叹一人,就不乱了,作者一次又一次强调女主角生了儿子并且继承宗祧了。

  那么宝玉作为男人他的第一次给了袭人,似桂如兰的袭人也是甄英莲吗?当然是。

  甄英莲,这个草木之人的芙蓉花“两地生孤木”生了两个孩子。作者又用“息夫人”典故延续袭人故事情节。历史上的息夫人也是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还成了国王。作者还怕读者不知道他的笔法。把林黛玉、袭人的生日安排在同一天,二月十二。
  宝玉深情表白林黛玉时,却是拉着袭人的手说了爱情誓言。作者写法之奥妙,不看几遍红楼梦,是读不懂的,还以为宝玉是花痴,每个女孩他都喜欢。

  作者用许多“形似、音似、意似”的字把女主角分成了书中几乎所有的女人。原因叹息,是女主角的人生经历,作者把她一段经历的结束写成了“死亡”。另一断人生经历的开始,又塑造了一个人,把这些人全部置于书中编辑故事。所以书中每一个女人的死亡,是甄英莲每个人生阶段经历的结束,而不是真真意义上的死亡。

  我先从作者的细微笔法处分析,女主角分身之一的秦可卿没有死:

  第十三回,开始的两小段文字,静下心看五遍:

  这两段文字微妙,似乎坐船回去的是秦可卿也是林黛玉,又似乎托梦的人是林黛玉也是秦可卿。再看看后来秦可卿“死了”:贾珍给秦可卿用樯木做棺材,用樯木做棺材,不符合常理。樯:帆船上的桅杆,引申为帆或帆船。

  作者这么写,就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

  第三回林黛玉从扬州坐船进京都――

  第十三回林黛玉又坐船回扬州――

  接下来秦可卿“死了”――

  她的棺材是用“樯木”做的:樯木又是指帆船,
  中国的地形北高南低,秋冬季西北风较多,宝玉做梦林黛玉坐“自行船”回家!就可以理解为,林黛玉从北方回南方了。

  仔细品读《红楼梦》十三回以后的内容,作者细微笔法处贾蓉之妻常在。

  有些所谓的红学家并不知道作者用一个“樯”什么意思,其实作者是想告诉读者秦可卿没有死,坐船走了。

  那么这是女主角这一段故事的结束,她的下一个人生经历是什么呢?作者用王熙凤和秦可卿梦中的对话,告诉读者,女主角的下一个故事是“元妃省亲”。

  作者咏叹一人,甄英莲正月十五走丢了,其实她没有丢,在另一个地方出现了,所以作者在第十八回用同样的一个日期“正月十五”来告诉作者,女主角成了元妃,他在另一个地方“省亲”了。她是甄英莲,所以贾府为了迎接元妃省亲,所准备的船名字叫“采莲船”。

  元妃省亲到贾府了,贾蔷买的十二个唱戏的小官也来了,怎么这么巧?

  用作者“咏叹一人”的笔法就知道,这个莲有不堪回首的秦淮往事,她是戏子,所谓“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慢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她生于末世,在南京、在金陵的往事,不堪回首,“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身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当然后来命运转折,侥幸得宠成了凤凰,凡鸟为凤。一从二令三人木,脂批:折字法。作者用“森林”的“森”来表示,一个草木之人后来生了两个小木,也就是两个儿子。

  秦可卿没有死,她的下一个人生经历是元妃省亲,那么后来元妃不是死了吗?我再来分析元妃没有死。

  要分析元妃没有死,必须和晴雯没有死,以及林黛玉没有死一起分析。书中作者强调:“只有林黛玉配得上芙蓉花”。那么这株芙蓉花死了,爱她的宝玉是不是应该写个诔文,以示哀悼呢。

  宝玉为了深情爱的芙蓉花写的诔文:“芙蓉诔”。这个朗读爱情诔文的人物故事,作者塑造了晴雯(情文)。贾府的海棠花无缘无故地枯死了许多,当贾府上下感觉不妙时,晴雯死了。可是到了九十四回,那些枯死的海棠花又反季节、反常规,不可思议地复活了。奇怪了吧!难道是晴雯复活?书中有交代,在一百零九回。

  书中强调只有林黛玉是芙蓉花,晴雯死了宝玉朗读了“芙蓉诔”,作者用海棠花的一会儿死,一会儿复活,来告诉读者晴雯没有死。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晴雯的塑造,是为了突现作者为林黛玉的死写的哀辞和诔文。那么林黛玉死了吗?当然没有。第七十八回宝玉声泪俱下地朗读“芙蓉诔”,第七十九回林黛玉满面含笑从芙蓉花中走出,宝玉一看也笑了。

  作者害怕读者真的以为林黛玉死了。在一百零四回,宝玉说,不知道林黛玉棺材里究竟有没有她。袭人说:“怎么一个不死的人就搁上一个空棺材,当死人呢?”

  宝玉,芙蓉花前,读芙蓉诔,唯一配得上芙蓉花的林黛玉笑着走出芙蓉花,活人又不装棺材:结论林黛玉没有死。
  她雪下抱柴写诗,人生经历过渡成了薛宝钗,她死的时候,鼓乐齐鸣,为什么,因为她下一个人生经历和宝玉结婚了。所谓黛钗合一。

  再来说说元妃没有死,晴雯死的时候,贾府的海棠花枯死了许多,可是在元妃死的时候,这些海棠花,反季节、非常规、不可思议地复活了,作者这么写究竟想表达什么秘密呢?第九十四回邢夫人说:这花已经萎了一年,怎么不应时候就开了,必有个缘故。李纨说:必是宝玉有喜事来了。
  九十四回宝玉的玉突然丢了,九十五回元妃死了,作者把宝玉丢玉,和元妃的死写在了一起,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看了说“这哪里是老太太外孙女,就是嫡孙女”。这句话什么意思?老太太的嫡孙女可是元妃呀!明白作者咏叹一人,就知道元妃也是林黛玉,他们是一个人,所谓潇湘妃子。
  元妃死了,同时宝玉的玉也丢了,这个玉后来到了“太虚幻境”。元妃死了也去了“太虚幻境”。那么太虚幻境又是哪里?第十六回,介绍省亲别院大观园时,批语写“大观园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

  元妃省亲到了大观园,大观园又是太虚幻境,宝玉的玉也来到了太虚幻境。其实就是男女主角都没有死,而是来到了元妃省亲的地方,也就是元妃的第二故乡。海棠花复活了!所以他们下一个人生经历就是来到元妃省亲的大观园开“海棠诗社”

  再来分析尤三姐没有死:第六十六回尤三姐拔剑自刎,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尤三姐,芳灵蕙性,渺渺冥冥,不知何方去了。
  作者用柳湘莲的梦幻感觉告诉读者,尤三姐也去了太虚幻境,尤三姐说“妾以死报痴情。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虚幻境……。是不是很奇妙,尤三姐也去了元妃省亲的地方,被一个跏腿道人留住了。
  红楼梦开始的那个甄士隐也是被一个跛脚道士带走的,这个腿脚不好的道人真的很厉害。
  甄英莲变成了香菱,又变成了秋菱,她正月十五走失了,收留香菱的人是柳湘莲吗?作者的写法,需要非常有悟性的人,才能解读。

  那么尤二姐死了吗?第六十九回尤二姐死前,尤三姐托梦,她说王熙凤一定要害死你,你依我赶紧离开贾府,和我一起归至警幻处,不然会白白丧sang命。尤二姐没有听尤三姐的话,“打下一个成形的男胎”后吞金而亡。到了后来宝玉在太虚幻境,也看到了尤二姐。
  作者的写法奇妙,会在一个人死的时候提及另一个过生日,或者用一个人的做梦来暗示女主角没有死。

  比如林黛玉做船回扬州,王熙凤梦中听见“我走了,你也不送我一程”,接下来秦可卿死了;

  秦可卿死的时候又提示王熙凤贾府以后会有一件大事“元妃省亲”;
  元妃省亲时点了一出戏,却暗示她在宫中只是是昙花一现,最后还是要回到家乡。
  女主角的进宫、出宫,作者用了许多分身去写这个简单的故事。

  那么王熙凤不是死了吗?当然没有死,作者在一百零二回写得明白,王熙凤去庙里烧香抽签,上面写“王熙凤衣锦还乡”。

  作者用一个又一个女人的故事,讲述女主角最终回故乡了。奴去也,莫牵连,王孙公子叹无缘,湘江水逝楚云飞,抽身早,大梦归。她回来了,她是“莲”更适合生活在污泥中,所谓“可伶金玉质,落陷污泥中”。痴情的宝玉放下一切,赤着脚,光着癞头,批着大红斗篷,在一片白茫茫的大雪天来到女主角的第二故乡大如州。

  细细品读书中没有死一个女人,女主角每一段人生经历的结束写成了死亡,下一个人生经历的开始又塑造了一个人。

  既然我的讲座题目是“红楼无死人”,也要说说红楼梦里的男人没有死。
  男主角也是分身写法。他的一段人生故事的结束写成了死亡,下一个人生经历又塑造了一个人,把他们混在一起编辑故事,编辑故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告诫闺阁中人,引以为戒。这就是红楼梦为什么又有“风月宝鉴”名字的意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认为红楼梦的几个书名,是书的几个主题,而不是成书过程。

  先说贾瑞没有死,瑞者古代作为凭证的玉器,一般是天子赐予诸侯王的,也是诸侯王的凭证。男主角原来只是中央大国的藩属国,以汉人为主的王朝内乱后,他们入主中原取而代之,男主角由“瑞”变成了中央大国的“玺”。他成了玺,瑞就是过去,这段人生经历结束贾瑞就死了。如何用他的死编辑故事告诫闺阁中人,以他为反面教材呢?
  一个男人好色,乱伦,会精尽人亡,作者希望闺阁中的人懂得这个道理。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秦钟也是宝玉分身,作者再用秦钟的人生经历告诫闺阁中人,不可以既好女色,又喜欢南风,否则会和贾瑞、秦钟一样精尽人亡。作者给秦钟取名字,谐音就是精尽,精尽人亡之意。

  人贩子不是被碗砸头而亡吗?不可能他也没有死。其实细细品读红楼梦,许多坏人都是头破而死,可是在这些坏人头破而亡的时候,宝玉的头也破了,而且宝玉也差点死。

  作者写法奇妙,用自己的分身编辑故事,他用一整套的荣、辱观,善、恶观,来塑造人物,让读者知道怎样是真善美,怎样是假恶丑。

  我们看央视节目“等着我”,对人贩子我们个个希望处以极刑。红楼梦对人贩子也是零容忍的。

  来贾府行窃的盗贼,不但盗财,还盗色,这样的人,不一棍子打死怎么行!仔细品读红楼梦,盗贼头破死了,宝玉的头疼得厉害。作者写法比较另类,用自己的分身编辑故事。所谓:代佛说法,代圣讲道。

  贾敬是宝玉的分身吗?他也没有死吗?当然啦!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六十三回,许多人在一起过生日,字题谜语,吟诗作赋,打扮成男孩子模样的芳官和宝玉一模一样,给芳官取名野驴子,其实就是说宝玉是北方民族的人。
  书中多次强调宝玉是“活龙”,是“宝大王、宝皇帝”。书中很多情节一个人过生日的时候,另一个人会死去。他写了许多人过生日,根据作者的一贯写法,就必须死一个重要的人,宝玉是皇帝,所以他分身的死亡就称为“宾天”。
  作者认为一个好逸恶劳、对国家无用,对家庭无用,却希望长生不老的贾敬式的人物,没有必要活着,这是男主角掌管中央大国玉玺人生经历的结束,他的下一个人生经历,出家了,成了是“琏”,琏者:庙宇中的宝玉。

  作者用“荣辱观”、“善恶观”来塑造书中男女主角的不同时期的分身,用这些分身的正反两面来编辑故事,目的是要告诫闺阁中人,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作者把男女主角一段故事的结束写成了死亡,用不够完美的男女主角分身的死亡,让他的“闺阁中人”引以为戒。

  林黛玉,过于自卑,导致自私,别人送她礼物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感谢,而是更关心其他的人也收到了没有。她多愁善感,看花开而喜,花落而悲。作者认为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个人修养,不适合做老婆。薛宝钗具有“停机德”,相夫教子之德才适合做老婆。所以宝玉娶了薛宝钗。

  秦可卿之忧,如屈子之骚,她的“五件事”之论,如同国家基本宪法,她看透世事,考虑的事情非常周全,贾府上下人人喜欢她。作者塑造了她不完美的另一面,和宝玉不清不白,和公公不清不楚,这样的人纵有万般能耐,也不是作者追求的真善美;

  王熙凤之理家,足可以治国平天下,但是她没有以身作则,反而贪赃枉法,草菅人命;

  尤二姐,尤三姐,有不光彩的过去,作者塑造她们是告诫闺阁之中的女孩们,不要年轻时放纵自己,玩够了再想拥有幸福的爱情是不可能的,如果得不到唯一男人的宠爱,去做小三也是一场空。
  仔细分析书中死了的女孩,他们都不够完美。

  如果明白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就知道红楼梦里的人不是真真意义上的死亡。作者写书的目的就是要告诫闺阁中人:
  他告诫女孩子们,不可心胸狭隘,要豁达开朗。不能淫乱,要本本分分,不能攀龙附凤,要安贫守道;
  作者告诫闺阁中的男人们,不可好色,否则如贾贾瑞,如秦钟精尽人亡。不要做贾敬式的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不要做人贩子、盗贼,违法乱纪不得好死。
  作者认为最完美的人是刘姥姥式的人,她能屈能伸,心胸豁达,能吃苦耐劳,睿智聪明,知恩图报。所以她健康长寿。

  我最后分析贾母没有死,用我对贾母没有死的研究结果,来引出我的下一次讲座内容,我的下一次讲座题目是《一部红楼梦,一段明清过渡史》。

  我们知道贾母是83岁死的,停灵几个月后棺材南迁,南迁时走的是水路,在水路上遇上了向北撤退的水兵。作者如此描述,是想告诉读者什么呢?八十三岁死了棺材南迁,遇上北撤的水兵,什么意思?明末派研究者都认为《红楼梦》写的是明清时期的事情。那么贾母死的时间节点是明清时期的那个历史事件?

  1683年2月施琅在铜山举行誓师大会,面对230艘战船两万七千名将士,他跪拜天地,高声朗读誓言“今施琅奉旨出征,收复澎台,求国家之一统,图江山之永固,泯两岸之恩仇,得骨肉之团聚”。施琅誓师完毕,领兵出发。6月施琅在澎湖取得胜利,郑克爽决定投降。10月施琅进驻台湾,台湾问题解决,水兵向北班师回朝。明末战乱华夏大地出现的两个政府统一,所谓“两府一圆”。
  作者用贾母83岁死了,几个月后棺材南迁遇上北撤的水兵来隐写这段历史。作者用男女主角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编辑故事,用这些家庭故事讲述着明清过渡史,人物分身的死亡是既是男女主角一个人生阶段的结束,又是当时国家的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

  中国封建社会的各姓氏王朝,兴衰存亡交替着。作者用贾母的死亡时间节点,告诉读者,国家统一,红楼梦故事结束。

  我是郝明星,贯穿解读一百二十回完整版红楼梦,从批语和作者的细微笔法,以及运用的典故,研究出不一样的红楼梦。我在美丽的长寿之乡,文化古城如皋,向群里每位老师问好。

  我个人的研究成果将分五次讲座,上次的讲座题目是“大喜红楼梦”,今天是“红楼无死人”,接下来会讲:“一部红楼梦,一段明清过渡史”,然后讲“谁是红楼梦的作者”,第五次讲“红楼梦中的治国策略”。

  今天的讲座结束,感谢红楼梦的作者让我们聚集在一起,畅谈红楼梦。
  谢谢大家,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