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都是好的?看看严复、梁启超如何评价

如今中西文化交流已经十分方便,现在的我们一方面能够感受中西文明的极大不同,一方面也能够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差异。

然而在百年前,中西方之间壁垒才刚刚被打破,人们对中西文明如何相处这个命题是十分困惑迷茫的。

因为迷茫所以探索,从打倒孔孟宣扬科学至上,到意识到西方文明把科学发展为'利己杀人'的工具,从'全盘照搬'认为西方文明都是好的,意识到西方文明的发展'不过是以抢面包为终极目的',以严复和梁启超为代表的先驱们思想越来越成熟。

思想的先锋

在近代中国,有许多志士仁人在深重灾难的社会经济危机和民族危亡的时刻,不断考虑一个问题:西方为什么富强?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一直屹立在顶端的中国为什么会变得积贫积弱?

秉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近代的维新变法拉开帷幕。许多人认为只有维新,只有学外国,才能够救中国。

为此,出现了第一批留学浪潮,满怀救国热情的学子们漂洋过海,去学习西方文化,以便找到学习西方的最佳方案。

100年前,严复参与了学习西方这项艰巨的工作,作为'于西学、中学皆为第一流'的人物,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主力。

有人把严复翻译研究的对象概括为'一个标准和一部译著'(即'信、达、雅'和《天演论》),前者至今仍被许多译者奉为圭臬,后者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可以说严复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较系统地比较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的思想家。

1895年的甲午战争之后,他把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希望借鉴西方文化探索出一条中国自强的道路。

他所积极倡导的进化论观点及自由、民主、科学、民权等思想,影响了同时代的梁启超。

梁启超是康有为门下得意之徒,走的是科考之路,曾在政治舞台大展宏图。后来创办《时务报》、《变法通议》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

尽管严复和梁启超的人生轨迹大不相同,但两人之间其实颇有渊源。梁启超从北京来到上海后结识了严复等人,与朋友交流之后,他摆脱了康有为思想的桎梏,对西方文明也产生了自己新的一番见解。

身处变革之中,一方面他深刻感受到近代西方学术的飞速进展,意识到国家必须迎头赶上,一方面又意识到若要探明西方文教的根本,必须把握源头,也就是上溯希腊、罗马。

为此梁启超跟随朋友马建忠学习拉丁文,而此时严复已经在着手翻译《天演论》了。而《天演论》的初稿,严复就有专门寄给梁启超,可见两人此时的惺惺相惜。

不过两人的思想并不是完全统一的,而是充满碰撞。比如,梁启超并不同意严复对于中西古代政治异同的判断;他赞成严复将黄种之衰归结到君主身上,但是却不同意严复所说的'中国历古无民主,而西国有之'的说法。

梁启超以为西方历史上说的民主起源于希腊和罗马,按这个说法那么中国古代的时候也已经有过民主了,他用春秋三世说来论证他自己的观点,后来还把内容扩展为《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一文,发表在《时务报》上。

清朝末年是思想、政治大变迁的时候,也涌现了很多思想先锋和意见领袖, 而严复和梁启超,显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思想论述和当时社会紧密联系,对整个清末新政也有巨大影响。

西方文明的发展不过是以抢面包为终极目的

梁启超为什么说西方文明就是抢面包呢?抢面包这个典故与法国大革命事件有关。

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是法国国王对巴黎饥民发生抢面包铺事件采取严厉镇压行动,引起了巴黎市民的不满。

十八世纪初叶,法国经济财政贫乏,连年战乱、饥荒,法国人民生活非常凄惨,粮食减产,面包价格上涨,普通家庭50%·80%的收入都花在了面包上。

然而贵族的生活又是奢侈无度的,据说面对法国人民的饥荒,面对百姓争夺面包的现象,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却说出'为什么不吃蛋糕呢?'这样的话。

由于面包的天价,当时屡屡发生'抢面包'的事情,乃至成为一时风潮。

要知道在梁启超那个时候,'德先生''赛先生'已经有了不少拥趸,其中不乏影响力极大的人,如胡适。

1923年底,胡适宣称今日最大的责任和需要是把'科学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胡适认为人生观是建立在科学常识之上的。

而面对这些科学万能论,梁启超带头发起反对言论。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回来后发表了《欧游心影录》一书,描绘了一战后欧洲肃杀凄凉的环境,更主要的是他对西方社会文化思潮的评说发人深省,复惹起争论。

譬如,他说:'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同时,梁启超还认为 '爱'和'美'是神圣不受约束的,是绝对超科学的。

科学万能的大梦席卷整个神州,而原本的孔孟思想、伦理道德、善恶判定反而成为了被抨击的落后思想。

梁启超要讽刺的就是那些把'抢面包'当作人生的目的,把传统孔孟思想中的均无贫、恒产恒心理论这些有价值的人道主义精神扫地出门的人的。

孔孟之道的糟粕必须去除,然而易卜生、黑格尔的理论在中国照搬下来也是水土不服的。

'科玄论战'透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之辩的背景下,寻求民族出路的内在焦虑。梁启超等人不是不知道科学可以给这个当时十分落后的民族带来福祉,但是他同时从欧洲的'科学破产'中看到了科学的局限,科学滥用的未来,遂提醒国人在发展科学的过程中不要重蹈西方'科学万能'论的覆辙。

西方文明把科学发展为'利己杀人'的工具

其实严复对待西方文化的观念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严复的文化取向到了'反本复古'的阶段。

一战爆发后,严复亲自经历了建立七年的民国与欧洲的一战,看见了科技加持下战争的巨大杀伤力,发现了人类发展起来的科学还有毁灭人类的危害性,并且感到无比的震惊。

他对西方科学文明,由过去的赞赏推崇,变成了反思和失望。科学没有带来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而是带来了灾难。他认为西方'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能够挽救中国的原来还是传统的孔孟之道。

在对西方文明失望之余,严复给予了孔孟之道的伦理道德、人文价值以新的评价。这时候他再回观孔孟之道,觉得其可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思想,追求强国梦想,原本以为中国人也会像西方人那样,具有生存竞争的实力,打造出一个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然而,欧洲惨绝人寰的悲剧,使得知识分子们如梦初醒,意识到西方先进文明也并非万能,开始重新思考文明的趋向,重新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希望借孔孟之道来补西方文明之不足。主张'改用新式机器发掘、陶炼'孔孟之道。

可以看到严复、梁启超这些思想家,并没有被当时的西方文明优越论局限,而是通过深刻的思考和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们作为时代的巨人,一直在思考解决了前人没有提出或提出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且试图给出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他们也许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也许走的方向是偏的,但是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