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子系许世友之子,王二小其实姓阎:少年英雄你了解多少?

原创2021-10-17 19:27·混沌录

抗战时期,英雄辈出,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不该忘记先辈们的英雄事迹。

没有他们的牺牲,也就没有今天的安稳的生活。

那些被写成戏文、拍成影视剧的小英雄们,其实都有原型。

下面这些少年英雄们,他们的事迹你知道哪些?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潘冬子”原型是许世友的儿子

《闪闪的红星》电影上映之后,“潘冬子”因其活泼灵动的形象,和对敌人的勇敢反击,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但是观众们不知道,“潘冬子”的原型居然是许世友的儿子——许光。

1929年,许光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县的一个叫做许家洼的小山村里。

母亲给他起了个接地气的名字——黑伢。

这是许世友跟妻子朱锡明生下的第三个孩子,不幸的事,前两个孩子在出生不久就夭折了。

1932年,鲁豫皖革命根据地实失守,许世友的部队跟随红四方面军往川陕地区转移,随后便失去了联系。

根据地沦陷之后,国民军队为了报复红军,严格筛查嫁给红军的妇女,一旦查到了,除非改嫁,否则就会被卖掉。

许世友的母亲为了儿媳的安危着想,主动提出让她改嫁。

许光随后跟随奶奶和姑姑生活,为了躲避追捕,经常辗转深山老林之间。

战火纷飞,家书难通,许世友以为家人早已在沦陷区丧生,许光他们则以为父亲已经牺牲,因此两边的消息断了。

直到1948年,在许世友战友王树声的帮助下,许光才得以见到自己的父亲,并且才有了许光这个名字。

成年后的许光在父亲的安排下,前往山东速成文化中学开始扫盲,之后又陆续前往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海军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进行深造,顺利的成为新中国首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将领。

1965年,许光放弃了优渥的生活和前途,回到家乡河南新县,代替父亲给奶奶尽孝,同时也准备在家乡扎根。

“不能在军营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这是许光在给父亲的书信中的一句话。

他说到做到,2013年,许光因为心肌梗死逝世,去世之前,他将全部积蓄20万元捐献出来,用于建设家乡。

一代传奇,“潘冬子”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许光作为原型,并没有受到多少瞩目,他的一生都在默默发光。

“小兵张嘎”原来叫燕秀峰

“1937年呐,鬼子就进了中原啊”,看到这句歌词,相信很多读者直接就给唱出来了。

伴随着歌声,一个外形憨厚、行动大胆抗日积极的小英雄形象——“张嘎子”马上就进入脑海当中。

小兵张嘎的形象因为数次被文学创作和影视塑造,已经家喻户晓。

上到八十岁的耄耋,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都喜爱这个机灵有谋略的小英雄。

但是鲜少有人知道,张嘎子其实是有原型的,他就是住在白洋淀区的燕秀峰。

燕秀峰出生于1924年,三岁时父亲被地主打伤不治身亡,两年后母亲也去世了。

他是被乡亲们拉扯大的。

这段经历也造就了他机灵、勇敢、大胆、机巧的性格。

“嘎”这个字在方言中就有大胆、执拗的意思。

也正是因为他这份“嘎”劲儿,让他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燕秀峰有个要好的伙伴叫诸复民,比他早一年参加抗日工作。

某次鬼子把村民们围到村头准备清扫抗日分子,诸复民也在里面。

燕秀峰见状,知道一旦被查出来,诸复民会很危险。

他站在诸复民身边,嘀咕了几句,两个半大小子就掐起架来了。

只见一个翻着跟头,另外一个扯着头发,两个人打得不可开交。

鬼子看得开心的不得了,趁他们哄笑的时候,燕秀峰拽着诸复民就跑到小巷子里去了,救了诸复民一命。

燕秀峰的机灵和应变能力让游击队长赞叹不已,于是破格将他收到了自己的队伍里。

燕嘎子的这股机灵劲一直没变过,即使情况危急,也能被他轻巧的化解过去。

一次他们接到任务端掉莫州的鬼子窝点,正巧碰上鬼子强行召集群众开大会。

燕嘎子随即想出了一个办法,跟两个民兵化装成百姓,随着大队伍混进了城里。

等到天擦黑之后,他们摸到鬼子的岗楼前面,结果被站岗的鬼子给发现了,燕嘎子临危不惧,用蹩脚的日语说到,“自己人!”

趁着鬼子愣神的功夫,他一把拉开手榴弹扔了出去,炸得鬼子血肉横飞。

由于燕嘎子经常凭借着机灵劲跟鬼子正面交锋,击杀日伪军、鬼子等,临危不乱的形象逐渐在群众中传开。

后来传得神乎其神,连燕嘎子自己都听说了。

“人是血肉之躯,”嘎子笑着说,“不可能刀枪不入,关键要巧打智取。”

巧打智取,这四个字正是他对敌的真实写照。

1946年,燕秀峰在对敌时腰部被击穿,肠子都流出来了,转入后方医院后伤情不断恶化,不得不回家治疗。

几年后伤情才算好转,当他带着唯一一个军用水壶打算重回队伍时,却被告知原先的队伍去往朝鲜战场了。

就这样,小英雄跟组织失去了联系。

为了生计,燕秀峰在退出抗日队伍之后,干过织布工,扫过大街,当过装卸工。

上世纪70年代,小兵张嘎的事迹被搬上了大荧幕,燕嘎子终于被人们记了起来。

彼时的他由于体力原因,已经没法干重活了。

单位体谅他,让他去锅炉房烧锅炉,这一干就是30年。

退休后的燕秀峰偶尔会接受记者的采访,内容大都是围绕年轻时的英雄事迹。

但是燕秀峰对此却看得很淡,“电影里都写过了,讲他干嘛!”

英雄暮年,生活终将归于平淡。

2010年5月,燕秀峰在老家寿终正寝,享年86岁。

“王二小”确有其人,还是一个化身?

放牛英雄王二小的事迹在被写成歌谣以后,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但是多年以来,王二小的事迹到底发生在哪里,却依旧没有定论。

如今流传最广的故事,原型来自于阎富华。

阎富华于1929年出生于河北平山县一个叫滚龙沟的小山村,因为排行老二,家里人都爱唤他二小。

阎富华的家乡被鬼子侵占以后,抗日成了日常。

他虽然年纪小,但是心里也有一个打鬼子的梦。

由于年纪小,他担任的职务比较轻松,一边放牛,一边放哨。

1942年,敌军再一次入山扫荡,意图将深入敌后的抗日武装力量一举消灭。

刚走到山里,碰巧遇到了放牛的阎富华。

鬼子因为不熟悉地形,正发愁呢,恰巧看到放牛的小倌,于是拉着他就让带路。

阎富华已经来不及报信了,但是他又不想让鬼子轻易找到村落。

于是他仗着对地形的熟悉,轻巧的避开了根据地,将鬼子引到了埋伏里。

八路军冲出来的瞬间,鬼子知道被忽悠了,直接将刺刀穿进了阎富华的胸口,然后挑起来径直摔向旁边的大石头。

鬼子虽然被消灭了,但是伤势严重的阎富华没能救过来。

那么阎富华是怎么转变成王二小的呢?

先来听听词作者方冰是怎么说的吧。

他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虽然听取了多方的意见和采取了许多小英雄的真实事迹。

但是并未依据一个真实的名叫王二小的人物创作的。

他的脑海中有一个叫“二小”的虚幻人物,这是无数儿童抗日英雄的化身。

之所以取“王”姓,是因为当时王姓比较普遍,有代表性。

这就是王二小被创作的过程。

作者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对儿童英雄的敬仰之情,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放牛歌。

放牛歌一经写出,立即传唱全国,人们被王二小的事迹打动,同时也鼓舞着无数的抗日分子不断前行。

而作为王二小的缩影的一员,阎富华的结局也令人唏嘘。

阎富华牺牲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家乡的山上,跟他一起长大的伙伴兼战友史山林为他守墓长达58年。

虽然王二小并不是一个确切的人物,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但是他身上承担的责任和缩影却影响着所有人。

他可以是任何一个为抗日牺牲的儿童英雄,也可以是所有英雄先烈的化身。

就像是一个符号,一种精神。

只要民族的传承还在,这种精神和这段历史都将被铭记,永远不会消亡。

祖国日益强大,在过着富足安定的生活的同时,不应该忘记那些为了美好生活牺牲的先烈们。

少年英雄的事迹应该被铭记,被传唱,让更多的孩子知道他们的事迹。

王二小、潘冬子、张嘎子,这些耳熟能详的英雄名字因为被写成书、拍成影视作品的缘故,被更多人熟知。

但是仍旧有无数个少年英雄,他们出生入死,但是没有人记得。

他们不会被忘记,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会始终被铭记和传唱。

战火纷飞的年代,是这些革命先烈们的不惜一切,才换回了今日的太平盛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