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口歪眼斜?一首“牵正散”还你昨日美颜
牵正散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口眼喁斜,或面肌抽动,舌淡红,苔白。
方论:
本方所治之证,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邪引动内蓄之痰浊,风痰阻于头面经络,经隧不利,筋肉失养,则弛缓不用;无邪之处,气血运行通畅,筋肉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口眼喁斜。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方中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为君。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且能化痰,合用既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又能通络止痉,共为臣药。用热酒调服,以助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以为佐使。
配伍特点:
药虽三味,合而用之,力专而效著。风邪得散,痰浊得化,经络通畅,则喁斜之口眼得以复正,是名“牵正”。
临证加减:
初起风邪重者,宜加羌活、防风、白芷等以辛散风邪;病久不愈者,酌加蜈蚣、地龙、天麻、桃仁、红花等搜风化瘀通络。
类方鉴别
止痉散与牵正散比较,减白附子、僵蚕而增蜈蚣。蜈蚣辛温有毒,性善走窜,截风定搐,为祛风止痉之要药,与全蝎相配,则止痉之效更显,宜于肝风内动之抽搐痉厥;而牵正散则祛风化痰之力较著,宜于风痰阻络之口眼喁斜。
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夫中风口眼喁斜一证,《金匮》有言'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数语,尤注谓其受邪之处,经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是以左喁者,邪反在右;右喁者,邪反在左也。然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则中风一证,无不皆自三阳而来,然二气贯于一身,不必分左血右气。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缘人之禀赋各有所偏,于是左右不能两协其平,偏弊相仍,外邪乘袭而病作矣。此方所治口眼喁斜无他证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里之证可知。故以全蝎色青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其经。所谓同气相求,衰之以属也。”
附病案
全某,女,48岁,机关干部。2000年4月17日初诊,自诉今晨起床后感觉右侧脸部麻木,照镜子发现口眼歪斜,右侧眼睑不能闭合,然后发现喝水漏水,进食口腔留有食物。于上午9时入住本科。舌质淡暗,苔白滑,脉浮。诊断为右侧周围性面瘫。辨证为正气不足,风痰阻络。投以能扶正祛邪,疏风化痰通络之牵正散加味(全蝎、白附子、僵蚕、防风、天麻各10g,黄芪20g,蜈蚣1条,木瓜15g,甘草6g),日服一剂;1周后配合针刺疗法,留针加手法刺激,日一次;第三周改用电针,刺激强度由弱渐强,共住院三周,口眼歪斜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于2000年5月9日出院,随访2年未见复发。(摘自《广西医学》)
【分析】该患者“右侧脸部麻木,照镜子发现口眼歪斜”,其症状主要在面部,未见半身不遂等其他偏瘫等症状,可见其所患疾病为风中经络,而非风中脏腑。结合舌苔表现“苔白滑”,可能有痰湿。脉象为浮,亦示其有风邪。仅舌稍暗,恐不能说有瘀血,仅舌淡也只能说可能稍有气虚。故其主要病机当为风痰阻络。
治疗应该选具有祛风化痰止痉功效之牵正散加减。处方中以白附子祛痰止痉,尤擅长治头面之风;全蝎、僵蚕均可祛风止痉;加防风以助散风;加天麻以助息风止痉;蜈蚣助全蝎、僵蚕祛风通络;加木瓜舒筋活络;甘草和黄芪既补气和中,且甘草解诸虫药之毒性。药证相合,且加用针刺疗法,好转较快,二十多天即获痊愈。由此病例也可以发现,对于面瘫,除了药物对证治疗外,加用针刺疗法,可以增强疗效。不夹痰湿者,单针灸疗法即效佳。
《方剂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