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金龙墓出土瑰宝:琅琊王展北魏文物中篇
司马金龙墓
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辰的合葬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1965~1966年大同市博物馆发掘。据出土墓志记载﹐姬辰死於延兴四年(474)﹐司马金龙死于太和八年(484)。司马金龙是降附于北魏的西晋皇族﹐深受宠信﹐官爵和谥号为“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此墓对北魏时期考古和历史研究有一定价值。
史书中关于司马金龙的记载寥寥百余字:“司马金龙字荣则,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少有父风,初为中书学生,入为中散大夫。显祖献文帝(拓跋弘)在东宫,擢为太子侍讲。袭爵琅玡王,官至使持节、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征拜为吏部尚书、侍中。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卒,赠大将军、羽真、司空公、冀州刺史、谥曰康王,赠绢一千匹。”
天幸有出土文物在。
墓室用特制的铭文砖砌筑﹐砖铭为“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
墓早年被盗﹐但发掘时尚存陶俑及动物模型约400件﹐其中半数以上是披有铠甲的步兵和骑兵﹐骑兵的战马亦披有铠甲﹐还有驮粮的马匹及骆驼等。
还出土石砚﹑陶壶﹑青瓷唾壶﹑漆﹑铁剪和马镫等物。
在後室西侧﹐有一张雕饰精美的石床﹐用以放置棺木。床足雕出承托状的力士﹐足间雕壶门﹐壶门以上雕忍冬图案﹐图案中雕出伎乐﹑龙虎﹑凤凰﹑金翅鸟等。
室内还有一具漆屏风﹐屏面彩绘列女等题材的图像﹐并附有榜题﹐现仅残存部分屏板及4个雕刻精细的石屏趺。这件漆屏风﹐是少见的北魏书﹑画和石雕艺术珍品。
王的时代:琅琊王展精美北魏文物上篇
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
“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展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举行。展览由南京博物院策展、主办,山西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协办。琅琊王展览以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的一生为引,通过对比与阐释江苏出土的东晋文物和山西出土的北魏文物,揭示了在不同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以及艺术风格下,两种不同族群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从而展示出5-7世纪南北不同民族的交融与变革。本次展览有20多件展品是第一次展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是一个有学术意义的展览,它通过对江苏出土的东晋文物、山西出土的北魏平城时代文物的对比展示与阐释,讲述在不同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以及艺术风格下,5-7世纪南北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交融与变革,勾勒出东亚最重要的两座都城——平城和建康间交流互动的画面。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展览,展览按时间脉络,通过三个篇章解读琅琊王家族及司马金龙的一生。第一章讲述琅琊王的家族,以文物营造一幅南方士族贵族的生活图卷,让帝王州、金粉地建康士族的华贵跃然眼前;第二章选取鲜卑特有的游牧民族器具,呈现塞北民族的奔放与豪迈;第三章展示司马金龙家族的光辉,通过墓中出土的精品文物,遥想琅琊王族的尊贵。
这是一个精品荟萃的展览,共展出的123件(套)文物中,一级品达30件(套),尤为难得的是,近20件(套)文物首次对外展出。来自山西的朱金耀彩的北魏《列女古贤漆画屏风》(已入选央视第二届“国家宝藏”栏目)、敦煌写经孤本《佛说卅七品经》、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中国最早的一枚钻戒(东晋金刚石金指环)、丝路远舶而来的异域金银器,还有很多在南京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发掘的六朝墓室砖画……将北国的粗犷豪放与南国的温和优雅交相辉映,折射出整个时代文化与艺术的激荡与辉煌。
山西博物院藏四块漆画屏风(大同市博物馆藏构件),每件漆画均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上下、两侧均有榫卯,属于一个巨大漆屏风的一部分,出土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朽损。其中绘画内容为古代著名女子故事,如“娥皇、女英”、“周太姜、周太任、周太姒”、“班婕妤”等,均为西汉刘向所作《列女传》中故事,描绘的是帝王、忠臣、孝子、烈女,其意在以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
但是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的孝子题材物件,由于“孝感动天”一类天人感应的观念流传,使得墓葬中孝义题材的物件本身,具有了驱邪保佑的灵物的功能。不可不察。
在後室西侧﹐有一张雕饰精美的石床﹐用以放置棺木。床足雕出承托状的力士﹐足间雕壶门﹐壶门以上雕忍冬图案﹐图案中雕出伎乐﹑龙虎﹑凤凰﹑金翅鸟等。
石雕柱座,呈覆盆状带方形底座,材质为细砂岩,中央有柱孔,以柱孔为中心,内周依次浅浮雕綯纹、联珠纹、双莲瓣纹;外围雕重层双莲瓣纹,鼓腹部高浮雕四条蟠龙首尾相逐于山峦之上;方形底座四面浅浮雕环状缠枝忍冬纹和波状忍冬纹,环内或波带上下雕伎乐童子,方形底座四角各圆雕一伎乐童子。或为漆屏风的柱座。
本内容展览图片均为乐艺会图库资料
欢迎转载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火取集:昭烈社糙物录》珠玉编(1)治繁决乱的精神力量-战汉玛瑙觿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上博《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饕餮盛宴2:第二板块“统治”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