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与夏朝玉器(是否存在砣具)专业课
古玉圈内,一直保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红山文化(距今5000年有余)与夏朝(距今4000年有余)玉器因纹饰简单(甚至没有纹饰),圈内一直有极大数一部分学者存疑是否有砣具存在,很多人甚至肯定的说,砣车的发明于商,所以从商代开始,玉器有了纹饰,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是正确的呢,我们通过实物推理,来验证真理。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粗阴刻线)
文化期推磨工艺
文化期出土(磨玉工具)
红山文化,就馆藏玉器所见,阴刻线分为两种,粗阴刻线与细阴刻线,粗阴线装饰纹的截面多呈“瓦沟状”(弧形抛物线状)凹槽,一般薄片型器的边缘多磨成刃状,在勾云型器上最具代表性(如上图所见)。粗阴线槽内多见纵横交错的磋磨痕、反复磋磨的不规则“毛道”现象——视之有迹、抚之无痕(如上图所见,)这类属于最原始的划刻工艺,通过硬物沾上解玉砂来回的推磨于玉器表面,形成阴刻凹痕,特征为划痕方向不一,交叉推磨。
红山文化(细阴线特征)
第二种,属于细阴线,如上图所见,细阴线大多浅而轻,截面略如V形,比较长的阴线和弧线,由逐段磋磨接续而成,在30-40倍放大镜下有明显的“接续痕”,这种痕迹属于非常明显的砣的范畴,从痕迹学的角度来说,红山文化阴刻线采用推磨与砣混合使用的搭配作业。
红山时期砣碾模拟图
早期碾玉图(原始动力原理)
文化期打孔工具复原图
磨玉过程
原始工具模拟
(纺车,又称为水凳)
古玉文化与砣具的诞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成,工具砣具皆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步,文明在不断进步,工具也在不断的升级,从上图复原图可见古人的智慧,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掌握了动力学原理,虽然工具比较粗糙,但为升级后来的(纺车)提供了思想上的先驱与创新的根本,这属于理念范畴(在任何行业,理念比创新更加宝贵),从上图纺车我们可以见到,后期的动力形成方式虽然有所改变,但动力原理还是借鉴了文化期时期先民的智慧引导,从图文并茂中我们也不难确定,商周时期有纺车的出现,但是他的最初原形其实在文化期就已经出现了,从下面几件馆藏玉器中我们将进一步验证。
单面工砣痕,犀利,双头浅中间深,标准砣痕
(文化期)砣具对打同孔
馆藏(红山文化)
上图可见标准砣痕
推磨与砣共存(简单明了)
通过以上的实物论证,我们可以非常确定的说,文化期是有砣具存在的,且在开窗,减地,勾纹,线条等皆有普遍性的使用
夏代遗址出土玉琮
玉璧形钺:二里头文化。郑州市文物考古
玉戈二里头文化
玉圭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可见明显砣痕)
推磨与阴刻线共存
推磨与阴刻线共存
推磨与划刻阴刻线共存
简单来说,不管是什么时期的玉器,他必然会留下那个时期的工具痕迹,或碾,或推磨,或划刻,每一道纹饰皆有工痕出处,这一点在鉴定玉器中是毋庸置疑和非常明确的,若细节交代不清楚,或出处混乱,那么就该谨慎了(如下图)真假还那么难鉴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