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药绝大多数都是医保药品,但不乏少数品种被纳入基药目录时“医保身份”尚未解决。基药的非医保问题一直为行业所关注,高层也多次在会议上指示要求将其纳入医保目录。2020版医保目录调整方案中明确: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即685基药)的药品可以纳入2020年医保目录拟新增药品范围。2020年9月18日国家医保局公示的《2020 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名单》中,有11个基药非医保品种位列其中,通过调整,最终7个基药品规(4个品种)纳入2020版医保目录。这意味着,还有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藿香正气合剂、唐草片等3个基药未能进入医保目录。
事实上,基药非医保品种也并非只出现在685基药目录中,2012版基药目录中就有祖卡木颗粒、消痛贴膏、多柔比星等多个非医保品种纳入。
2019年7月,国家医保局局长胡静林撰文中特别提到:2019年将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基本药物中的非医保品种、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治疗用药、儿童用药以及急抢救用药等将会被纳入医保。
因此,在2019年版医保目录中,11个基药非医保品种中除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2)和唐草片之外,有9个品种通过常规准入或谈判被纳入目录,而2020版医保目录调整,最终将多种维生素(12)纳入,但唐草片始终未被纳入。
基药和医保目录的侧重点不同,但通过基药进入医保成为可能根据基药制度的实施意见,非医保的基药将会在适当时机进入医保目录。这将取决于医保局和卫健委的会商机制,这也反映出两个部门在目录遴选工作理念上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基药进入医保成为一条通路。那么,基药和医保这两个目录到底有何不同?简单来说,医保药品目录是一个药品支付的目录,是从药品层面体现国家医保制度的一个缩影,减轻参保人的经济负担,体现国家的福利制度和社会关怀。医保目录侧重医保报销属性,进入目录的药品可以从医保基金中支付,未进入的不得支付。而基药目录则是一个偏重用药指导的目录,是国家引导临床用药的方式,目录用药突出临床常见病用药的基础性,是基本的药物。基药目录侧重用药属性,进入目录的药品国家鼓励优先采购和使用,并通过各项措施来促进使用,比如1+X模式。而非基药医保品种则没有这个“待遇”。除了极少数的药品外,基药目录几乎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医保药品目录,2019年版医保药品目录收录2709个品种,而2018年版基药目录则是685个药品。未进入医保目录的品种从685基药目录公布之初的11个,到2020年医保调整后还剩余3个。此外,两个目录的共同点是收录的药品一般要有治疗价值、价格合理、安全可靠,即满足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因此,从政策层面看,基药既有医保支付属性,又有用药指导属性,几乎可以说是属于“国家促销”的品种,天然带有很强的“政策势能”——兼具进院、使用和报销三重政策加持。
将基药调入医保,医保局或仍持慎重态度
从近两版医保目录的调整可以看到,基药品种要想进入医保,也并不容易。2019版未调入的2个品种中,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2)为山西普德药业的独家品种,该产品为静脉补充维生素用药,适用于当口服营养禁忌、不能或不足,需要通过注射补充维生素的成人及11岁以上儿童患者。据卫信康公司公告披露,该产品2019年收入46336.29万元,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62.54%;2020年前三季度收入29397.49万元,营业收入占比为63.09%。而该品种虽然错过了2019版,最终还是被纳入了2020版医保目录。
而唐草片则为上海百岁行药业独家生产,每片重0.4g,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得国家食药局颁发新药证书,并获准上市的治疗艾滋病的纯中药制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使用的治疗艾滋病的首选中药。
2020版医保目录谈判调入的基药,其中牛黄清感胶囊是黑龙江澳利达奈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独家产品,属于中药保护品种;而藿香正气水(丸、片、胶囊、颗粒、口服液、软胶囊)这些剂型均被纳入医保,唯独合剂未能纳入,藿香正气合剂全国共有19个批文;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全国共有9个批文。
但这些基药品种最终为何不能进入医保,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却能看出,医保局对于将基药调入医保目录还是持慎重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