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笔记:骑车的限制
梁东方
骑变速车出去,到了偏僻些的村庄,总会有人问,这样的车子一小时能跑多少?这时候的回答,就要掌握好分寸,既要热情又应该比较含混:热情不仅是因为礼貌,更因为这是一个拉近作为外人的自己和当地人的关系的机会;含混是因为不能夸大,夸大以后会对不了解的人产生误导,所以不能将极限速度说成平常的速度。一般的自行车一小时跑15公里,变速车也就是20公里吧。因为骑车出行是要讲究可以持续的速度的,不能持续的比赛速度不在正常骑行的话语体系之内。
骑行不是在比速度,而是在借助这样奇妙的交通工具在大地上漫游。任何时候都是内容为王,为王的永远不是自行车这种形式本身。
况且,变速车的最大优势不是可以每小时快几公里,而是可以根据路面坡度和自己的体力状态调节链条在不同的齿轮上的运转,以蹬踏起来最省力为标准,这样可以减少疲劳感。
骑车旅行,总是早晨出发的时候最为兴致勃勃,到了下午的时候,精力往往便不足以再支撑兴致。因为随着体力消耗,人就进入了衰减的状态,逐渐变得麻木无感。让人不由想起开车旅行的好处来,那就是身体不会这样累。
而其实骑车最大的限制,还不是速度慢,也不是容易疲劳,而是居家周围方圆几十公里的各个方向各条路径几乎都已经逐一走过,而且不是走了一次两次,在春夏秋冬各个季节都已经走过。想从一开始就只靠着骑车,而能进入到一个新鲜的没有到过的环境,已经很难。
这样,将自行车放在汽车上然后驱车出去到一个遥远些的地方,然后再骑车,就成了非常理想的骑行模式。实际上在欧洲,这样的情形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很多人的轿车顶上都是带着自行车的。与带着划艇的情形一样,都是驱车出去到远地方运动的格式。不是他们居家周围没有运动场所,只是因为要换一个相对陌生一点,相对有新鲜感的地方。
骑车到日照海边的时候,见过开车来的人从后备箱里取出自行车沿着海滨骑行的情形。不过那是小轮车,是可以比较方便地装进后备箱的尺寸。虽然它也可以跑得很快,甚至比正常轮径的自行车跑得还快,但是终究是在观感与稳定性上,从而也就在实用效果上与标准尺寸的自行车产生了距离。欧洲那样将标准尺寸的自行车高高地架在车顶上的做法,是有其肯定的道理的。
设想那样架起自行车来,先开车跑上一两百公里甚至更远,跑到一个全新的地方,选择海边或者山地丘陵,以停车地点为出发点,向着周围几十公里的某一个方向骑下去;看到的都是陌生的风景,接触的也都是有了明显差异的风土人情,即便是作为一种旅游来说也已经达成了诸多的环境条件。
至于说欧洲那样,可以把自行车带到地铁带到火车上去的条件,我们至少短期内还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旦有了那样的条件,对于骑车者来说就堪称莫大的幸福了。
曾经采取了一种变通的折中方式,用先坐火车到杭州再在杭州买二手车沿着富春江骑行,实现了中学课本学习过“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后,一直魂牵梦绕的自然山水的观赏之梦。但是那个至关重要的下了火车买自行车的环节,却进行得非常不易。耽误了很长时间,而买到手的车子也完全难符人意。及至后来骑过了富春江再转奔绍兴杭州的时候,车况屡屡发生问题,让人无比怀念家里得心应手的车子。现在虽然已经有了当时没有的共享单车,但是骑共享单车是跑不了长途的。骑车跑长途,还是要用自己的车子。
曾经在长春借了朋友的朋友的公路赛车,跑了吉林市和松花江,看了上游的镜泊湖;那些美妙的旅行,给人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可惜的是,我们不是到了哪里都有朋友,哪怕是朋友的朋友;而即便是偶然有,他还要有自己可以不用的变速车,这样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近于可遇不可求了。
虽然也有人将自行车用飞机托运到海南搞环岛骑行的,不过那毕竟已经不是寻常生活中的一天两天的骑行方式了,不论是必须坐飞机条件,还是大距离与长时间,还有花费,基本上都脱离开了日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