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中,镇江女孩杨惠敏为什么行“三指礼”?
电影《八佰》里面有个感人的画面,就是女童军镇江女孩杨惠敏冒险给四行仓库勇士送国旗时,杨惠敏给军人们敬礼的时候,三指并拢,拇指扣住小指,跟其他军人敬礼方式不一样。
《八佰》剧照,杨惠敏扮演者唐艺昕
在林青霞的《八百壮士》中,这个敬礼的镜头出现的更多。
在更早的1938年《八百壮士》电影里,陈波儿也是这么行礼的。
陈波儿《八百壮士》中的行礼。
1937年和1975年的电影剧本,都是和杨惠敏本人采访后写的,所以在杨惠敏的回忆自述中,也能看到她提及的这个礼,“三指礼”。
孙元良的回忆录《亿万光年中的一瞬》里收录的杨惠敏自述文的全文: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抗战军兴,时局一天天的紧张。八月初,敌人的炮火已经迫近淞沪了,那时我在高中毕业不久,在美的糖果公司任职,此时已经停工。
我象其他爱国青年一样,献身捍卫祖国的洪流,加入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对前后方军民展开广大而深入的服务工作。经过三个多月的保卫战,上海终于失守了!我们童子军服务团有的随军队撤走,一部分随着难民撤进租界。我率领七个男女童军,在公共租界苏州河畔一个尼姑庵里为一千多难民服务。
这天(十月二十七日)夜里,沉寂的夜空忽然响起激烈的枪声,我悄悄地溜出尼姑庵去侦察。上海十月的夜是寒冷的,疏星几点,象往日一样还是那么懒洋洋地挂在天幕。远近的建筑物静静地罗列着。苏州河水默默地流着,没有半点声音。我听着自己的胶鞋擦在柏油路面的单调脚步声。
沿着苏州河往西边的垃圾桥走,毫无目的地,我不知道枪声从哪里来,我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走到垃圾桥,一排铁丝网挡住去路。我正在探望,想找一个空档钻过去,忽然“噗”的一声,星光下一把寒光闪闪的刺刀挡在我胸前。几个月来枪林弹雨的服务,我的胆子也磨大了,加上四周岑寂似水的夜空,使我的心情格外镇静,我一点也不害怕。我的眼光沿着刺刀往上移,朦胧星光下,隔着铁丝网站着一个高大的英国兵。
他用生硬的中国话问我:“你是什么人?”
我没有答他,只伸了三个指头敬礼。
他喊了一声,用英语说:“BOY SCOUT.”
我告诉他,我要侦察枪声的来源。他见我说得轻松,态度又漫不在乎,再加上我的装束是男童子军,说话确实娘娘腔,他找不出一句适当的中国话来问我,只好跟在我的后面走,我们过了垃圾桥,进入桥头的英国守兵碉堡,从枪眼中清楚看见仅隔开一条马路的四行仓库。
英国兵告诉我,四行仓库里的中国守军要死守,刚才的枪声正是与敌军激战。
我听得兴奋,心中升起一个念头,——我要帮助我们勇敢的守军。
天已破晓,我只望见一座弹痕累累的四层楼大建筑物,看不见人。我又望见这大建筑物矗立在三方是太阳旗,一方是英国米字旗的中间,我心里产生一个迫切的祈求。为了鼓励上海市的人心,表现我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四行仓库的屋顶必须飘扬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
回到住处,到了晚上,我脱下童子军制服,将一面大国旗就紧紧地缠在身上,我再罩上制服。夜空是黝黑的,有英国兵走动的影子。马路对面的四行仓库象一个巨人,俯视着我。我观察了一下地形,若是溜过马路势必要被左右的英国警戒兵发现,把我作为枪靶子。过了马路,四行仓库有重重铁丝网围着,只有沿着铁丝网工事爬到缺口处,再从窗子爬进去。终归是冒险的,我卧倒地上,爬过马路,我急跳的心刚刚稳定下来,忽然枪炮声大作。我不敢以为我被敌人或是警戒兵发现了,忙伏在路旁的工事里不敢动。红绿的火舌在我头上飞舞。原来是敌人又向四行仓库进攻哩。不过敌人似乎不敢过分乱放枪炮,因为隔苏州河对岸英租界里耸立一排大汽油坦克,一颗子弹飞错方向,全上海市民连日本人也不例外,都要遭受祸殃!
不久,枪炮声沉寂下去,我又开始慢慢爬,终于到了东侧的楼下。谢晋元团长、杨瑞符营长早有消息,知道我要来献旗,他们都在等候我。
我脱下外衣,将浸透了汗水的国旗呈献给他们,在朦胧的灯光下,这一群捍卫祖国的英雄都激动得流下泪来了!谢团长说:“勇敢的同志,你给我们送来的岂仅仅是一面崇高的国旗,而是我们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他立即吩咐准备升旗。因为屋顶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竿连接扎成旗杆。这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曙色微茫中,平台上站了一、二十个人,都庄重地举手向国旗敬礼。没有音乐,没有排场,只有一两声冷枪声,但那神圣而严肃的气氛,单纯而悲壮的场面,却是感人至深的。我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
谢团长带我参观各处、窗口和各种工事都就地利用仓库积存的整麻袋黄豆或麦子堆成,十分坚固。负伤的弟兄们躺在地上,有的在呻吟!我的热泪长流,我坚决要留下来替他们服务。但是谢团长硬把我我送出门口,将我推出去。他喊:“冲过马路,跳下河!”
我猛冲过去,跃下苏州河。头上枪声大作,我知道敌军发现了我,这时已是白天了。我平日练就的游泳技术救了我,我深潜水中,游至对河公共租界登岸。抬头一看,苏州河畔站满了人,纷纷向四行仓库屋顶迎着朝阳招展的美丽国旗招手欢呼!
媒体曾大幅度报道过杨惠敏
杨惠敏和陈波儿合影
01
杨惠敏的敬礼手势,是当时中国童子军的敬礼方式,童子军,就是那个英国兵喊的“Boy Scout”。
最早的童子军是英国人贝登堡在1907年创立的。“Boy”本意是“男孩”,译为“童子”也恰如其分。“Scout”本意是“侦察、搜索、巡视、跟踪”,意译为“军”,有军事化生活的含义。
贝登堡的“童子军”有三句铭言:准备、日行一善、人生以服务为目的。
在他的《新译童子警探》一书中,有关于童子军誓词、纪律、礼节等说明。其中就有“三指礼”,三指分别代表着德、智、体。
1912年,华籍牧师严家麟创办武汉文华书院,引进了“童子军”制度,中国童子军最初照搬英国模式,规章制度都是英文书写。
童子军在中国发展迅速。
当时镇江的主要学校都有童子军组织,甚至镇江特教中心的前身“胜天聋哑学校”都有“校内聋哑儿童还组织特种童子军团,编为飞虎队和飞鹏队,购置服装、军棍和帐篷”的记载。
▲
贝登堡(1857—1941)
中国童子军的创始人严家麟说:“童军是全世界青年儿童们的一个伟大集团,凡是十二岁以上的儿童青年,愿意参加这个伟大集团,不论贫富,无分阶级,任何种族、宗教,都是一律被欢迎的。”
在他的倡导下,童子军运动有了浓浓的“尚武精神”。
▲
中国童子军代表团参加美国童子军成立25周年纪念,前排中坐者为严家麟
镇江是民国江苏省会,1931年5月,在镇江举行了全省童子军露营活动。
1921年孙中山在《军人精神教育》中提到:“所谓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军人精神三要素”。
因此,中国童子军的“三指礼”就被认为三指代表“智、仁、勇”。
在穆源小学上学的范用先生,在《我爱穆源》的书里记忆到当时童子军的装束是“头戴宽沿铜盆帽,身穿草黄色卡几布军服,上衣有两个口袋,短裤,皮带,长统袜,皮鞋,戴一条绿领巾,绿色大概是表示和平的意思,还要挂一卷绳子和一管铜哨子。口袋上别一个小徽章,一把弓上三支箭,象征时刻准备着,做到智仁勇”。
他说:“童子军讲‘智、仁、勇’。‘智’就是要掌握知识,做一个有头脑有智慧的人。‘仁’就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人总要跟别人相处,凡事不要只为自己打算,同时也要为别人着想。要帮助别人,而不要伤害人家。‘勇’就是要有勇敢精神,不怕坏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看到有什么不平,敢于挺身而出”。
这和林青霞扮演的杨惠敏在电影里跟镇江老乡讲的一样。
童子军歌里有“年纪虽小志气高,献此身,献此力,献此心,为人群”等词句,这是他们的精神信念。
02
网上有个争议,就是杨惠敏当时的年龄很模糊,这个资料里说她15岁,那个资料里说她20多岁,如果她当时二十多岁了,为什么还是童子军?
杨惠敏出生于1915年,淞沪会战时杨恵敏22岁,按道理这个年龄应该服役正规军。
但中华民国童子军大体上可分为8-11岁的幼童军,12-18岁的童子军,18岁以上的青年童子军三种。
杨惠敏是女孩子,而且处于全面抗战的早期,局势暂不明朗,整个国家的兵源尚不至捉襟见肘,因此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没有被征召入伍,只好加入到外围组织,成为江苏省童子军中的一员。
青年时期杨惠敏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童子军运动在大陆烟消云散,成了一段历史记忆。
杨惠敏晚年出席宣传
童子军在台湾还非常盛行,1975年的电影拍摄时,杨惠敏给林青霞讲了很多关于童子军的典故。
凭这个角色,林青霞拿到第22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为此,她一直对同样在台湾地区生活的杨惠敏本人心存感激。
1992年杨惠敏去世,林青霞也专程前往吊唁。
最后想说的是,正是有了一代代英雄的少年,中国才不断在苦难中崛起。
正如《歌八百壮士》里的那句:中国一定强!
分享: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