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裂变:从穷人到富人

思维裂变:从穷人到富人

先来说一个小故事:

小白发了奖金,他决定犒劳一下自己,去吃一顿好吃的。他到了自己最喜欢的餐厅,发现餐厅门口已经挂上了“排队约需一小时”的牌子。小白想了想,1个小时有点久,但自己尚能忍受,于是加入了队伍。一小时后,当小白排到队伍的最前方时,一位王老五般的男子跟他说,愿意出300元购买他的位置。如果你是小白,你会不会让出这个位置?

可能有人说会,也有人说不会。

小白的答案:会。

小白月薪约8000元,扣税再除掉休息日等,日薪不到300元。排一个小时队,已经相当于工作了8小时,这个条件很诱人,于是小白接受了这笔交易。

那么你觉得出价300元的男子是不是冤大头?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要思考这个王老五模样男子的时薪是多少,如果高于300就不是冤大头,如果低于300就是冤大头。

这就是量化思维,凡事不依靠感觉,不如先算一算。

量化思维,有数据支撑的逻辑比拍脑门决策靠谱地多,这是一个典型的富人思维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开销的理解,多以金钱来量化,很少有人会把时间也计算在内。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出门看电影,很多人都会注意到路上花了多少交通费、电影票花了多少钱,但很少有人会注意路上花了多少时间,电影开播前等待了多长时间。

很多人总是为各种免费、特价而付出过多的资源和时间,比如在双11时买一大堆可有可无的东西……

当一个人的单位时间价值较高时,就会更在意时间,并且会倾向于用金钱去置换时间。

反过来说,当一个人的单位时间价值较低时,更源于用时间来换取金钱。比如领个礼物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如果一个人对于财富的关注点都是细枝末节,就没有办法放眼大局,财富反而越是离他远去。不少人小心翼翼地省下一笔物质财富,却浪费了大把时间。而这些时间本可以用于丰富他们的大脑,帮助他们提高劳动报酬率,创造更多的财富。

听过这样的一个案例:说一个人因为小时候家里一直很穷,导致做任何选择时,都是从钱的角度出发。

大学时发现程序员有前途,就去学习编程,毕业后一直在互联网行业混,经常会因为一两千的工资涨幅而跳槽,工作很少能持续很长时间。

早期有好几个公司都给期权和股份,但他都因为其它公司多给几千元的工资而选择跳槽,因此也错失了好多回因为公司上市而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

他的不少前同事现在都已经财务自由了,而他在38岁的时候,工资也只有小1万,还在不停的打工,加班,换工作,升职也遇到瓶颈,他明明有很多次更好的机会可以去选择,却一次也没有把握住。

想想真是好可惜,但好像又是必然现象,因为决定一个人穷富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思维方式。

所以,凡事都是思维先行,技巧其后。尽量花时间去武装大脑,而不是为了节约开支而浪费大把时间,因为时间才是最珍贵的。

说到这里,不知大家有没有计算过自己的单位时间价值?

坐标北京,月薪20000,每天工作12个小时(包含路途时间),每周5天,一个月22天计算,小时工资75元,说实话,还比不上一个小时工的价格,显然,你被打折了。

而月工资50000,小时工资189元,想象一下孩子一节古筝课240元,才45分钟,你瞬间觉得有点崩溃了!

虽然我们都说生命无价,但是每天我们上班,都是在卖命。

所以,别轻易的把时间卖掉,但是反过来我们花钱去买别人的时间,某种意义上就是延长了我们自己的生命!

比如一个作者花费一生写了一部巨著,我们花100元买了他的书回来看,其实某种意义上我们是买到了他一生的生命成果,然后安在了我们的大脑里其实就是变相的给我们自己“续命”。

这就是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就是“续命”,当然有些人也说成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以,从价值上来看,时间是远远大于金钱的,花钱买别人的时间是非常值得的。这就是为啥富人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用钱去解决,然后他还变得更有钱的原因。穷人啥都自己干,啥都省,然后越来越穷。道理就在这里。

赚钱一定是思维先行,有了富人的思维,然后认真学习正确的投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量化思维是富人最重要的思维之一,从今天开始重视你自己的时间价值。哪怕是目前一无所有的人,只要利用好时间,就可以变得非常富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