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读】由台村比干庙和井店狐突庙,溯源涉县人“忠”的思想观念

比干“无心”与狐突“不二”
——涉县人“忠”的思想观念溯源
涉县台村重建比干庙,涉县井店重建狐突庙。狐突庙尚有旧碑,比干庙没有旧碑。
山雨认为,比干庙初建于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南伐迁都时期,狐突庙至迟初建于金元时期。
比干、狐突作为商周历史人物,后人在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乱世建庙,有其特定价值取向和用意。
山雨不想再去复述二人故事的具体内容。比干死于“无心”,狐突殉在“不二”。实际上,二人皆为“大忠”典范,循大道守良知而死于其“迂”(拘泥保守?不切实际?)。
什么叫“忠”?
本义为尽心竭力,引申为忠厚。依照“声中有义”、“因声求义”学说,“忠”字可以认为是“中心不二”、"心”意集“中”,心无旁骛。
不仅如此,忠还分“小忠”、“大忠”。小忠,首先是忠于人,忠于事,大忠,则是忠于心,忠于良知。
小忠易达,大忠难能。忠君和忠于职守,算事理表层的“小忠”,刻意为之,兢兢之,业业之,足矣。大忠,则是忠于君之后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是忠于事之后的大道之义理。
什么叫“良知”?
天赋的道德观念。
孟子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
人一虑,一掂量,就有了是非区别,就非本然心意,非本然即偏离大道,即违背自然而然,是为人为,伪也,是为汝干(常非天性自然),奸也。比干“无心”而忠,“心”意适“中”,是为“大忠”。
后世,林则徐有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比干当初也是这样,为了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前面是地雷阵,也是一声“吾往矣”,一已私利,无所顾惜。妲巳告诉他,人“无心即死”,他便死了,虽然精神不死,浩气长存。
3000多年后,我们涉县人仍在说,“你个半吊子”、“你个没心眼子”,啥意思?你傻*!你不为你自己个人或家庭、小集团利益着想,你个缺心眼儿,不够成色,不够世故,不识数儿,不是“正常人”!你不是正常人,“没有心眼儿”,你不知道自已已经动了别人的奶酪,别人忌恨你,你不死谁死?!
再说春秋晋国那个“狐突”(糊涂)蛋。人家晋怀公让你当老爹的召回你两个“混账”儿子(狐偃、狐毛),意思很明白,就是人家老板不悦,要追责,你还振振有词:“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父教子贰,何以事君?”那你这个“不分瓣儿”的老同志不死你还能干啥?是,你狐突殉于心中的“道”,那叫死守良知。的确也是,忠于自己的“心”意行事,为什么非要当个“两面人”呢?!多重人格的人,事实上活得很虚伪很痛苦,并不容易;没有精神分裂就已够你有脸面儿了。
涉县人都会说,“好女不嫁二男”、“一臣不侍二主”。象冯道那样的“贰臣”,为我们典型的涉县人所不齿,涉县人认为,二心人,在人格上是不完满的,是受人唾弃的。连平时说某人别有用心,就说“没有二心,不起五更(jing)。”说某人另起恶意,也说他(她)“有了二心”。反正,在情感色彩上,都是负面的,否定的。
山雨不知道,近些流行语词“二货”,是不是与山雨谈的问题有关,好象也不是称赞和表扬人的。或许,本来就是说比干和狐突之类“无心”“不二”的“呆子”的?!
拉呱这么多,山雨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涉县人忠诚老实,就教化成效与源渊而言,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受过比干和狐突(老祖爷)影响的。
据说,六、七十年代,北京卫戌部队、中央首长的警卫中,多有涉县子弟,看中的就是涉县人的忠厚和老实。
再说一个故事,强化一下山雨的一家式观点:
蔡树藩在涉县时,试验过身边的警卫人员。故意把银元丢弃在院子里的石头缝中。涉县当地的警卫员从石缝中抠出来,规规矩矩地放到首长的办公桌上。改革开放后,去北京看望首长。蔡树藩送生活困难的老警卫员比较贵重的皮大衣。老警卫员不因自己生活困难,皮衣值钱就麻利收下。
这,就是涉县人,这,就是无形之中受过比干和狐突“无心”和“不二”思想熏陶的典型涉县人!!!
山雨 辛丑兰月下浣 于古沙安乐窝
附:狐突语录
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父教子贰,何以事君?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