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替代定窑成为贡瓷的原因分析
成为贡瓷的原因分析
汝窑替代定窑
宋朝,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朝代,文人墨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现代人难得的闲情逸致在宋朝成为一种常态,品酒赏花沏茶玩瓷,风靡整个时代。
定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是唯一的白瓷名窑,是创烧于唐后期“民窑”。到五代中后期之后,工匠们对烧制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得定窑在北宋达到顶峰,并在北宋初期成为了皇宫定制贡瓷。
然而在北宋末期,汝窑更为皇室所青睐,定窑好似一支只能发出微弱灯光的蜡烛,迅速暗淡了下去。
究竟为何汝窑代替定窑成为了贡瓷?考虑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定窑有芒
北宋早期时,定窑产品口沿有釉,是没有“芒”的,但到中后期的时候,因追求产量,以覆烧为主,沿口的釉悄然消逝,开始用金、银、铜质边圈装饰,“芒口”随之到来。
△北宋早期 定窑白釉刻莲瓣纹盖罐
南宋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彼此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陆游也在《老学庵笔记》卷二中说过:“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 卷二》的记载
△宋 定窑白釉花口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也是文献记载中定窑被淘汰的主要原因。
虽在此之后,“芒”成为了定窑后期的特色,但在当时,对高要求的皇家贵族来说,“芒口”窑遭受到了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润度极佳、手感极好的汝瓷。
汝窑在烧制材料和工艺上的创新
汝窑位于河南汝州,胎土以本地瓷土为主,烧造后呈香灰色,质地细腻,独特的胎土奠定了汝窑独特的根基。
汝釉以本地玛瑙入釉,呈月白、天青、豆绿等颜色,带有玉般的乳浊感,莹透润泽,细观釉面,有晨星般寥若的稀疏气泡,是其他窑口瓷器所不具有的特殊效果。
△天然乳浊感,有寥若晨星般的稀疏气泡
为了追求满釉的效果,汝窑采用了支钉烧造的工艺。成品底部不见圈足,而是有芝麻粒般的小白点,通常是三个或五个。但通体望去,满釉莹润,均匀规整,最是完美。
虽然定窑的种类很多,但白釉为多,相对比天青粉青、滋润柔和、纯净如玉的汝窑来说,还是稍逊一筹。
△北宋汝窑天青水仙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的政治野心和审美情趣
古人依赖宗教和各种自然现象,其中最崇高的是上天。作为万民的主宰,只有皇帝是接近上天的,在中国唯一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就是皇帝。
而自古以来,神学和伦理学都常用为帝王政治统治的工具,道教在宋代就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
△宋徽宗赵佶
道学主张消极遁世,而禁欲系汝瓷的完美性,造型釉色的素青和雅静,正好符合道教以“静为依归”为主,崇尚自然含蓄、清单质朴的审美观。
因天青釉符合徽宗的道教审美和其宣扬的道教统治,所以徽宗推崇汝瓷,也是想在社会各方面反映道教统治,是支持宗教政治的产物。
△宋徽宗瑞鹤图(局部),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意识形态的影响
从思想领域上来看,宋代社会哲学思想的基础是程朱理学,信奉理学的封建文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追求的是平易质朴的风尚和禅宗深奥神秘的哲理。在艺术上则爱好幽玄苍古之趣。
这种文人的趣味,也必然在工艺美术领域有所反映,反映在宫廷士大夫所用瓷器上,就是讲究细洁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即追求韵味。
△宋 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及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而以汝窑瓷器为典范的御用青瓷,其釉色平淡含蓄,于朴素中隐含着使人心平气静的意蕴,充分体现出宋代上层社会用瓷推崇理性美的时尚。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综上所述,宋朝汝窑胜过定窑成为贡瓷,不仅是因为汝窑相对于其他窑口来说质高显著,更是具有艺术气息的文人皇帝宋徽宗在道教统治下的政治选择,以及社会环境、文人风气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古代艺术品收藏专业委员会隶属于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于2016年7月10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宗旨】保护民间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古代艺术品收藏知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收藏领域健康发展。
【目标】汇聚精英,探究珍宝,共建藏界新生态。
【理念】以学术引领收藏,以专业助推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