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阁怀古
它静静地伫立在青山绿水间,历经四百多年风雨,始终守护在上杭县中都镇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春日,我怀揣敬畏之心,走近了它,寻访它往昔的辉煌和传奇。
当车子抵达中都镇田背村口,它巍峨的身影,立刻铺陈在我的视线里。阳光穿过楼阁,投下细碎的光影,古旧的气息从白墙青瓦和雕花木门楣上淡淡飘散,浮躁的心被古朴的画面涤荡得愈发宁静。
云霄阁,整座建筑巧夺天工、匠心独运,采用的梁、柱、框、架均为木质镶嵌,没有用一颗铁钉和任何黏合剂,顶天立地,不腐不朽,让人叹为观止。
(此图刘增荣拍摄)
云霄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代重修,整座楼阁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290平方米,阁楼高约20米,共七层,下三层堆大石为基,泥木结构,呈四方形。第三层起为八角形,均用木头架设,檩椽交错,结构精致,顶棚、窗棂、神龛上,分别绘有龙凤图案,刻有花鸟浮雕。阁身的线条对称工整,精巧挺拔,阁檐每层转角处起一翘角,一、二层各为四个飞檐和翘角,三层起各层都有八个飞檐、翘角,总共有40个翘角,形似展翅的大鹏,外形显得雄浑古朴、气字轩昂,又不失飘逸灵动之神韵。屋顶为八角攒尖式顶,中间有金色葫芦宝顶,轻巧活泼,美丽动人。
远望云霄阁,似有摇摇欲坠之感,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察,均有些倾斜,不免使人惊心动魄。据考证,云霄阁自建立起就是一座斜塔,它属于外斜内正的建筑结构,虽然看上去是倾斜的,但其内部结构的墙是垂直的,柱是垂直的,屏风是垂直的,神龛也是挺直的,连一扇扇窗门,也开关自如,丝丝入扣,也没有一点斜的迹象。相传建设此阁时,有师徒俩,手艺高超,乡民择两地建塔让他们比试手艺,一座在田背村由徒弟承建,一座在邻近的仙村村由师傅承建。二者同时开建,同时竣工。师傅建的阁高耸直立,徒弟建的却有点倾斜,徒弟为显示其工艺超人有意少放了一个尖木。所以如今人们观看云霄阁时,东看西斜,西看东斜,左看右斜,右看左斜,成为一大奇观。
(此图刘增荣拍摄)
走进云霄阁,发现它是一座道佛儒同祀的楼阁,一层前堂为夫人宫,供奉碧艘元君,门前两侧有对联“黄鹤归来带得松花香丈室,白云飞去放开明月照禅心”。碧霞元君是道教中的女神,她“底佑众生,灵应九州”,保佑人们筋骨健壮、眼光明亮和多子多福。后堂为仙师殿,供奉仙师菩萨,有联曰“佛地有尘风自扫,禅寺无锁月常关”。循着阁内的木质楼梯,一层一层登上云霄阁。楼阁内每层都有神龛,每层的檐廊都可巡游观览,令游人每层都可停驻休息,俯瞰周边景色。第二层是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殿前对联为“紫金山源山不如此处神灵救灾更快,禅林寺义合寺总是共个菩萨求福在诚”。(两句对联字数不一样?上联少一个字)观音一手持柳枝,一手持净水瓶,在古代,人们认为柳枝可以消灾除病,加上柳枝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用来比喻佛法兴旺发达。置身于观音殿中,看着这些近似凡人亲切的神像,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守阁老人介绍,阁内冬暖夏凉,夏日无蚊蝇,常年无蜘蛛。上世纪八十年代悬挂在二层梁上的牛皮大鼓,竟然开始长出一排排黑毛,铺满鼓面,长的有6厘米,短的约2厘米,触摸有刺手的感觉。
(此图刘增荣拍摄)
我放慢脚步继续向上,生怕脚底与木梯的碰撞惊扰这里的静谧。云霄阁的三层为玄天帝殿,四到五层分别为北帝祖师殿和天后圣母殿,第六层为魁星点斗殿,供奉魁星,彰显地方崇尚文教,以表达对文化兴起、人才辈出的重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魁星是神话中主宰文运兴衰和功名禄位之神,在儒士学子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最受读书人和崇尚文化的家庭敬仰,许多为莘莘学子祈福的香客,不辞百里、十里来到这里,祈福、许愿。其第七层为钟鼓厅,登阁凭栏眺望沃野平畴,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但见远方房屋错落有致,炊烟袅袅,田背村的蓬勃生机,尽收眼底。
(此图刘增荣拍摄)
走出云霄阁,只见门口一株千年古樟树,枝繁叶茂依偎着楼阁。微风拂过,片片青绿枝叶翩翩起舞,给古老的楼阁增添几分秀色和活力。回望云霄阁,它仿佛一位饱经沧桑、满腹经纶的老者,昂首挺胸伫立人间,向世人诉说它曾经的繁华和落寞,细细品味,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此图刘增荣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