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容易走的一个极端:太早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写在前面

前天晚上,在楼下碰到一个约4岁的小男孩,正准备把自己的小自行车推回家。

他并没有走坡道,而是把车推上了楼前的台阶。

但是小小的孩子,力气还不能抬起自行车,他试了几次,没成功。

于是,他回过头,向身后的爸爸投去求救的眼神。

爸爸快走两步,准备上来帮助,站在一旁的妈妈却马上阻止:“让他自己来!”

妈妈轻声地对小男孩说:

“这是你的车,你要负责把它推回家。”

小朋友听完,又用力抬了抬,自行车不但没上去,后轮还磕到了小男孩的腿。

小男孩懊恼地把自行车推倒,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但妈妈依然坚持原则,不为所动: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要学会独立。”

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要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不过,当孩子向我们求助时,一味地坚持“自己做”,只会让孩子失去向外界求助的能力,走更多的弯路。

米歇尔·苏利文在TED演讲中曾说:寻求帮助,是一种能力,并不是弱点。

我们在教会孩子独立的同时,也别忘记了教会孩子如何向外界求助。

01

被迫“独立”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我们都羡慕懂事、独立的孩子,但是,孩子这份担当和隐忍背后,可能有着本不该属于这个年纪的辛酸和自卑。

网友天生我才就是一个“独立”到让人心疼的孩子。

小时候,她学骑车,开始总是摔倒,母亲铁心不去扶,只是一遍又一遍要求她摔倒了自己爬起来。

读完小学,她上的初中离家很远,别人都是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但是她是一个人在学校外面租房住,开始学着自己洗衣、做饭,甚至生病时也是自己找老师请假,自己去医院……

遇见事情,受了委屈,打电话回家,母亲永远都是那句话:“我没法陪你一辈子,你要学会独立,自己想办法。”

无数个孤立无援的日子,她都偷偷躲在被子里抹眼泪,一次次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父母爱?

若干年后,羽翼丰满的她足以为自己遮风挡雨。

一路走来,她都坚强地独立着,从不向别人求助,也不敢奢望依靠任何人。

在她坚强的外表下,其实充满了不安和自卑。

过早让孩子学习独立,错过建立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时机,只会抑制孩子的成长,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中科院侯瑞鹤博士曾说过:

“真正的独立不是训练得到的,而是孩子在得到敏感、有爱的照顾,获得对这个世界基本的信任感,感到被爱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内在需求。

对于孩子,能够随时得到爸爸妈妈的帮助,才是安全的世界。

在面对困难时,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情感上的支持,就会有一种被抛弃的不安全感。

当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他会更勇敢,更敢于探索,会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我实现者。

02

懂得求助的孩子,未来更优秀

乔布斯说:“多数人缺少人生经历的原因是他们从来不去求助。”

乔布斯在12岁时,曾经设计一个机械装置,但是,在一个环节上总是出现问题。

无论他怎么尝试,都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大多数孩子,要么一直坚持死磕,要么干脆放弃。

乔布斯却勇敢地抓起了电话,打给了当时大名鼎鼎的硅谷之父,惠普公司的创始人,比尔·休特。

万万没想到,比尔·休特竟然接听了他的电话。

乔布斯非常激动,自我介绍之后,立刻开门见山请求帮助:

“你好,我叫乔布斯,我12岁,是个中学生。

我想做一个频率计数器,我就想问问您有没有多余的器件可以给我用?”

54岁的比尔·休特很欣赏乔布斯,不仅耐心解答了乔布斯的问题,寄给了他标准机械样本,还邀请乔布斯来惠普公司实习。

就这样,一个求助电话,为一个勇敢的孩子,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那年暑假,乔布斯亲眼看见了惠普的生产线,第一次见识到了世界级工厂的样子。

从那时开始,比尔·休特成了乔布斯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路易斯·科佐利诺说:

“一个孩子的生存竞争力,不取决于他自己能够做多少事,而取决于他能够获得多少人的帮助。”

善于求助的孩子,能和外界有效链接,以新的视角看问题,懂得借力的孩子,不仅仅可以解决问题,往往还能抓住更多的机会,持续进步和成长。

03

如何在帮助孩子的时候,又锻炼他的独立能力?

很多父母觉得,如果帮助孩子,孩子会依赖自己。

但是,心智还没发育成熟的孩子对一件事情的认识,还处在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的阶段。

如果父母总是一味地教导他们“要自己努力”。

在孩子大脑中形成的认识很可能是:我需要帮助时,爸爸妈妈不会帮我。他们不爱我。

那么,我们就要帮助孩子做所有的事吗?当然不是。

有没有二者兼顾的办法?既让孩子得到帮助,又让他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尹建莉老师说,要孩子自立,我们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为他们提供建议。可以分成三步:

①观察孩子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确定问题;

②询问孩子,他准备怎么做;

③肯定孩子的努力。

具体怎么做呢?

回到开头的故事,当小男孩推不动自行车,向爸爸需求帮助时,爸爸应该走到孩子身边,描述孩子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因为车轮总是被台阶卡住,所以你一直上不去,对不对?”

孩子听到问题,往往会自己寻求解决方法。他们可能会说:

“我把轮胎搬上去,是不是就能推上去了?”“那没有台阶就行了吧?我可以走那里(坡道)。”

这时,孩子已经提出独立处理问题的方法。

如果孩子说“爸爸,我搬不动自行车,你帮帮我吧。”

这时候,爸爸要是直接把自行车扛回家,就无法锻炼孩子的自主性,可以进一步引导:

“好的,我来帮助你,可是我应该怎么帮你呢?”

这样的问话,既尊重孩子的求助,又引导孩子自己想出解决办法。

等到孩子解决问题后,别忘了由衷地肯定他的努力:“太难了!但是我们做到了!”

《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离得更近》一书中写道:适度依赖能让你融合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觉得自责。

其实,接受孩子的求助和让孩子独立,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掌握好分寸,让孩子“适度依赖”。

04

爱让孩子更加独立

当孩子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然会水到渠成。

如果孩子还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真正的独立,应该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孩子能够完成的事情,不越俎代庖;也不是,在他羽翼还未丰满的时候,就扳直他的腰背,强迫他独自飞翔。

教育专家孙瑞雪说过:父母的职责,就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孩子将来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在孩子独立的道路上,我们要做的行动上的放手,却不是在情感上的彻底抽离。

当孩子向我们求助时,我们鼓励和支持,会让他们明白,无论外边的世界有多少风风雨雨,家永远都是他安放疲惫的避风港。

这样,孩子才能笑迎人生,不仅拥有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更有一颗能够感知世间美好的赤子之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