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刘花娥:【“延安精神”之建国版——“西迁精神”】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疫情消春风复暖,三秦笑迎总书记。2020年4月20日——23日,总书记来陕西考察指导工作,特别强调了“两种精神”——“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而这“两种精神”,皆是在三秦大地上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滋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食粮。从“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的内在联系、本质内涵及价值意义,不难看出,“延安精神”是“西迁精神”的红色基因和源头活水,“西迁精神”是“延安精神”在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因此说,“西迁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建国版。
精神乃灵魂和旗帜,是不可战胜的思想政治力量。倘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之脉,则精神便是一个民族的振兴之根。1956年11月,开国领袖毛泽东在《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一文中曾经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这句言简意赅、言约旨远的话,看似平淡但却包含着重要哲理。这个“精神”,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屈从、不甘落后的血性和品节;这个“精神”,是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原生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这个“精神”,来自于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和爱国主义基因,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身上特有的艰苦奋斗、克难创业的优良作风和冲天干劲。而根植于三秦大地上的“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正是这个“精神”的突出代表。因此,“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必然有内在关联性,亦即“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一脉相承,皆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要么饿死,要么解散,要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严峻考验,创造和培育出一种不畏艰难困阻的伟大气概、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伟大的延安精神!它是我们党理想追求、行为准则、优良作风的高度体现,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征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建国初,上海交大537名师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义无反顾地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凭着对党的忠诚、对新中国的热爱,以及攻坚克难的毅力、潜心科研的坚守,创建了大西北第一个“硅谷”,培育和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虽然所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目标任务不同,但从内涵和价值、作用和意义上看,两者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内在的传承性,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有机统一体,其实质都是爱国奉献,艰苦奋斗。两种精神都是以人民至上理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追求,是党员干部“补钙”固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因此说,“延安精神”是“西迁精神”的源头活水,“西迁精神”则是“延安精神”的弘扬和发展。
总书记多次点赞“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今年来陕西考察时,专门考察交大“西迁博物馆”并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明确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可见,西迁精神是延安精神在新中国创业初期的典型传承和生动诠释,是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新性发展,鲜明地彰显出以延安精神为基石的西迁人精神风貌。概言之,“西迁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建国版,是“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续篇。
伟大的党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表征中国共产党本质内涵的鲜明旗帜,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精神风貌;而“西迁精神”作为一种表征新中国知识分子优秀品质的一面旗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树起了一个崭新的精神标杆,乃延安精神的建国版。两种精神同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作用。进入新时代,“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最优红色教育资源。在抗击疫情和消除贫困的新战场上,“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升华为中国医护人员、大学毕业生、普通民众一次次的行动,成为中华民族从容面对挑战、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正如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曾评价的: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中国人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
作者简介
刘花娥, 女,陕西洛南县人,哲学研究生学历,从事党政干部教育工作20多载,以撰写政治理论文章为主业,以文学作品等为闲暇消遣,喜欢娱乐、旅游和阅读,乐于把个人所见所闻所思及其感悟用文字表达、倾吐和分享,至今已经发表和获奖学术论文90余篇,发表散文、杂文、诗歌等60多篇。
往期回顾
三秦文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