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嘴摩崖造像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我独爱靖节先生,阮籍次之,三曹再次。以前念书的时候,在图书馆抄《陶渊明集》,会抄的泪流满面。并以陶公那种归隐田园的隐逸情怀为榜样和毕生追求的目标。无奈,生活维艰。人也并非是全为自己而活。为家人委曲求全,苟全名利场,是无奈之举,亦何尝不是另一种幸福。
好在靖节先生还会有答案告诉我。这就是名篇《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想必都会吟诵。但是对我意义却是超凡的,纠结于凡尘乱世的名利场中的我,时常用这首诗慰藉自己的心灵。尤其是“心远地自偏”,成为无数次打动我的千古一句。
所以我经常想,有机会一定要写一写这句诗,为了一种铭记。
我和师弟长途跋涉于巴山蜀水,如同“倦鸟入归林”,短暂的离开了案牍,大口呼吸自由自在的空气,非常惬意。当我们前往郑山-刘嘴造像的时候,穿梭于高低起伏的田野中,在我的心中,突然显现的是一种归园田居的感觉。
乡野中的石窟造像,仿佛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周围的农田村舍掩映其中,农人耕作其间。我们停车问路,农人会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方言,咿咿呀呀的热情指路。这画卷像极了《归去来兮辞》中的场景: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最是阴冷的蜀中冬季,这一切的场景仿佛让我如沐春风,沉醉而不忍离去。“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真想如同陶潜先生那样,“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我把心爱的陶潜诗献给郑山-刘嘴摩崖造像。坐摩的远离闹市,长途跋涉后初见郑山摩崖造像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郑山摩崖造像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离开郑山,再经幽谷而至山坳,又是另一篇景象,便是此文“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郑山、刘嘴摩崖石窟位于丹棱县黄金村西北角的两座山上,两山凸起互望,山涧中一条小溪潺潺流过。东北方向的山叫郑山,西南方向的山叫刘嘴,其间的小溪叫做姜沟。在郑山和刘嘴之上,各有几块形态各异的大石包,就在这10几块大石包之上,雕刻着一龛龛精美的唐代佛像,密如蜂房,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大石包造像。由于郑山、刘嘴相距不过里许,因此,将这两处造像统称为丹棱郑山——刘嘴摩崖造像。
此地曾是雅安至成都的交通通道,自唐代起就建有寺院,建在郑山的叫做千佛寺,建在刘嘴的叫做万佛寺。而今寺院无存,仅余郑山千佛寺残存的寺院遗迹和后世重修的殿堂。而刘嘴的万佛寺也只有些许的柱础石,仿佛告诉人们,这里曾有寺院的存在。
王熙祥先生经过实地考察,撰写了《丹棱郑山——刘嘴大石包造像》文章。据他考证,郑山、刘嘴现存造像152龛,大小雕像约3100尊,保存较好的有90龛左右。其中,郑山造像68龛,700余尊;刘嘴造像84龛,2393尊。这些造像,绝大多数是佛教造像,郑山还有少数道教造像及佛、道合龛造像。
刘嘴8号龛释迦牟尼与部众像旁有题记曰:“……比丘僧……宝圣文神武皇帝□□□郡县官僚乡城□监录、守望、典正并七世兄亡□造,永充供养,太岁癸巳造,天宝十二载(753年)六月廿二日题。”
上篇博文提到,郑山也有“天宝十三载”的题记。这说明郑山与刘嘴应当开凿于同一时期。
刘嘴西方净土变龛,虽不如郑山精美,却仍是巴蜀同类型龛的佼佼者。
刘释迦牟尼像龛。该龛安排在石包壁面较显眼的位置上,是刘嘴群像的主龛,刻技精炼娴熟。全龛仅刻一佛,像如真人大小。佛身后头光呈火焰状,分内外圈,外圈刻火焰纹,内圈刻齿轮纹。佛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身着圆领通肩袈裟,双手举于胸前。令人扼腕的是,佛头在2011年12月惨遭盗窃。
离开刘嘴,摩的师傅将我们送至县城。一路上凄风冷雨,却仍是忍不住回头张望,恋恋不舍。丹棱还有白塔一座,索性让师傅让我们放在门口。付过车资后,师傅便绝尘委去了。
在四川寻访,除非自驾,否则少不了摩的这种便捷实惠的交通工具。摩的大哥陪我们逛了近一下午,才收车资80元,厚道实在,感谢之语,无以言表。
这就是巴蜀,人与石窟一样质朴无华,最是人间烟火里动人心弦的画卷。
您的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