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陪伴15年助自闭症孙子就业:爱的坚持真能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近日,一则《奶奶陪伴15年助自闭症孙子就业》的新闻成为自闭症圈内热议话题。

据《新闻晨报》等媒体报道,森友是一位自闭症患儿,他与72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在奶奶的培养和教育下,不仅顺利从技校毕业,获得了服装厂的正式工作,而且在艺术方面也小有成就,获得了钢琴与吉他十级证书。

(点击视频观看更多内容)

年轻的时候,徐奶奶经历了家庭的坎坷,练就了她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她说:“只有我们家长放下了自己的尊严,孩子才能更有尊严地活着。”

(图片来源新闻晨报,下同)

很多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喜欢用“不幸中的万幸”来形成自闭症孩子,也把徐奶奶对孙子陪伴15年的这份爱形成为“接纳性的爱”,然后“化腐朽为神奇”。

当然,在这15年的陪伴中,我们都明白,这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份陪伴,尤其是还培养和教育孙子从技校毕业,顺利工作,在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成绩。

可是,我们依然无法把这份接纳性的爱,称之为“化腐朽为神奇”。因为,对于一个自闭症家庭来说,首先接纳这个星星的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上的漫长的煎熬过程,没有真正经历和接触过自闭症孩子的家庭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也正因为此,媒体和不明所以的普通人总喜欢把所谓的奇迹称为“神奇”,甚至觉得精神有残疾的孩子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无异于是天才和神童。

所以,大众对于自闭症的定义和概念又一次狭隘地固化和偏见为“神童”和“天才”,而对于他们本身的普通甚至卑微和无力选择了忽视。

对于这一点来说,对自闭症群体“接纳性的爱”依然是无法真正实现接纳,更遑论“化腐朽为神奇”呢?

我们无意否定徐奶奶的伟大,也正如徐奶奶所言,希望所有自闭症孩子都能成功走入社会,有尊严地生活。

可是,这种成功走入社会,有尊严的生活,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却难于登天。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爱的坚持真能让自闭症人士成为有用之才吗?

采访中的徐奶奶走起路来虽然依然健步如飞,说起话来中气十足,笑起来声音爽朗,完全看不出她已经72岁了。但是,正如自闭症家庭的终极一问“当父母(亲人)老去后,自闭症孩子该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的原因和答案有很多种,可是最让人伤心和难过的答案是:

“等我老去后,我愿意带着自闭症孩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残酷,甚至无情,可是当社会依然无法真正接纳自闭症群体的时候,这种无奈的离开依然在自闭症圈内不断地上演,甚至很多是因为同龄普通人的排斥和排挤。

回到故事本身,成功需要亲人的助力,但是更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帮扶和接纳,这种爱才是让自闭症群体有尊严生活的根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