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豪:《梁祝》是集体智慧的结果,用越剧的音调来写曲还是农民的主意

【本文由“凉云”推荐,来自《傅雷之子、86岁钢琴家傅聪在英国感染新冠,已住院两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东苏诗画

接前面的帖子
陈钢的举世才华与他的父亲陈歌辛密不可分。陈歌辛在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人人皆知,是著名的音乐人,“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处处开”、“永远的微笑”、“恭喜恭喜”、“梦中人”等等优美的歌曲,都出自于陈歌辛之手,被誉为“歌仙”。在老上海时期,陈歌辛声名显赫,红歌星周璇所演唱的电影插曲,至少有三分之一由陈歌辛谱曲,姚莉、龚秋霞、李丽华、李香兰、陈娟娟、白光等著名影视歌星,也都演唱过陈歌辛的许多作品。而且他作品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邓丽君、蔡琴、梅艳芳、张惠妹、罗大佑等人,也都在演唱会上唱过陈歌辛的作品,每每唱起都深情款款。陈歌辛一生共写了二百多首歌曲,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还被翻唱成英文歌曲“Rose,Rose,I love you”,流行于世界各地。年轻的陈歌辛温文尔雅,英俊潇洒,尽管生活非常节俭,没有光鲜亮丽的衣着,但浑身仍然散发著书卷气质和非凡的才华。在上海任教期间,赢得了一位女学生的爱慕,她叫金娇丽,是个富家千金,又是学校的校花,然而才子佳人的相互爱慕却遭来了金娇丽家人的反对,但金娇丽不顾父母的阻拦,勇敢的冲破重重障碍,终于与才子老师喜结良缘,开始了共同相伴的音乐人生。此时的陈歌辛不仅对音乐热衷,而且也是个热血青年,心系祖国安危。 1941年,曾被日本人关押,受尽各种酷刑仍不屈服,终被释放。这段特殊的经历却并未使他消沉,而是更丰富了他的内心,激发出更多的灵感用以创作。 1942年的“蔷薇处处开”,1943年的“玫瑰玫瑰我爱你”,1944年的“凤凰于飞”和“不变的心”,1945的“夜上海”都堪称经典之作。这些看似风花雪月的背后却暗含隐喻,表达了陈歌辛希望抗日胜利,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歌辛一家来到香港,继续着他的创作,这段时间他们一家人生活的非常安逸,其乐融融。可是,之后的一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1950年,他应夏衍之邀,放弃了香港较优越的生活,满怀憧憬和希望重回已是“新中国”的上海,那时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决定注定了他日后悲惨的命运。 1957年,陈歌辛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安徽山沟里的白茅岭劳改农场,1961年,陈歌辛连饿带病死在了劳改农场。可怜的他,仅仅回国十馀年的时间,一位老上海的“歌仙”就这样悲惨的长逝于他曾向往的“新中国”的土地上。 1962年,金娇丽来到白茅岭,她带去了一只小小的木箱,捡回了陈歌辛206根遗骨。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伴随她的只有丈夫留给她的那些歌曲以及儿子陈钢的“梁祝”,凝聚着陈氏父子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寻,终化为美丽的蝴蝶翩翩飞去.. .... 做梦也想不到“梁祝”竟然是这样文学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诠释,往往离不开它的创作背景。有些人,总想以“正面为主”做理由不让别人说出真相,然而历史,我说的是真实的历史它就是一枚硬币,它天然是由两面组成的。只说一面,那不是历史,那不真实。大音乐家陈歌辛用他的生命和全家的苦难成就了儿子陈钢完成伟大的作品“梁祝”。 【转帖】

这里最后的这句话:“大音乐家陈歌辛用他的生命和全家的苦难成就了儿子陈钢完成伟大的作品“梁祝”。”尤其不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是何占豪和陈钢,何占豪是主导者,陈钢是后加入的。何占豪多次澄清强调是集体和历史的结晶。这些年媒体有意无意把功劳派给陈钢,顺便泽及声名有亏的陈歌辛。看何占豪专访:

何占豪:文艺作品是反映时代的,所以我认为现在有些媒体,把我们当时全民皆兵、大炼钢铁当作反面的、贬义的来看,是不对的。实际上50年前,我们那个年代就是一穷二白的年代,工农大众迫切需要改变祖国面貌,很多文艺作品都是反映现实的。当时我们这批小青年也很想拿我们的文艺作品来反映现实,来鼓舞大众。我们有特殊任务,因为我们是一群学习小提琴的青年,我们要把小提琴为广大老百姓所喜欢。小提琴最适合写什么?当时小提琴没有什么中国作品,老百姓听外国作品又听不懂,我们当时写作品的目的就是让小提琴被老百姓听懂。我们下乡的时候,问老百姓你们听什么。他们说:“我们喜欢听越剧、沪剧。”我就拿越剧调子来编曲。那个时候越剧最红的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白蛇传》,我就拿来编《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的四重奏。用越剧的音调来写曲还是农民的主意。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节选 ,国家大剧院  风闻编辑部添加】

何占豪:所以50周年的时候,我说,我要讲句话,你们一个字都不要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过分炫耀个人的作用,不但要受到前辈们无声地指责,也会给后代留下笑柄。”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