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审鼠对家庭教育的启示—鼠年说鼠(6)
【平湖一柱 第1048期】
关于老鼠的故事有很多,今天讲一个张汤审鼠的故事。
张汤是何许人也?他是西汉时期汉武帝最得力的大臣之一,深得武帝赏识,曾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
张汤主管司法,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司法官员,也是历史上有名的酷吏(注意,《史记》上的酷吏并非是贬义词)。他为人清正,精通律令,办案公正,为汉武帝时期的司法建设、吏制整肃、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主持编定的《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对后世有着较大的影响。
张汤是一个“司法天才”,从小就有着过人的司法才能,其“审鼠”故事广为流传,为世人津津乐道。
张汤小时候,一次家中大人外出,让张汤看家,结果,老鼠把他家的肉给偷吃了。
张汤父亲回来后,以为是张汤偷吃了肉——可见当时人们生活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富裕,因为张汤父亲当时是个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吧,按理说,家境也算是不错了,可肉却仍是罕物,不常吃的。要不,肉没了,怎么会怀疑是小孩子偷吃了呢?(哈哈!)——书归正传,张父怀疑儿子偷吃了肉,就把张汤结结实实地给揍了一顿。
小张汤没吃到肉,却挨了结结实实一顿打,当然觉得非常冤枉,咽不下这口恶气,于是决意找老鼠算帐。
父亲上班走了,小张汤就掘地三尺,深挖鼠洞,终于抓住了那只偷吃肉的老鼠,并缴获了吃剩的残肉。
为给自己平冤昭雪,还一个清白,也好出出挨揍的恶气,小张汤决定对偷肉贼进行公开审判:他把把门厅当大堂,把老鼠用绳子五花大绑,连同其吃剩下的肉一起摆在厅前的台阶上,前面放上一张小桌子,小凳子,自己煞有介事地坐在桌子前,铺好纸张,手握毛笔,开始审讯。
老鼠自然不那么“老实回答”,张汤便用竹板使劲猛夹老鼠,老鼠便吱吱怪叫起来——仿佛是在认罪,张汤拿起笔,将他们的罪过一一记录下来,最后还让鼠在供状上按下爪印。
最后,张汤宣读判词,以“劫掠罪”判处老鼠死刑,亲手用斧头将老鼠剁成了肉酱……
张汤审鼠过程时间不短,父亲下了班,看见儿子审鼠,觉得有趣,便默不作声在一旁观看。一开始觉得是小孩子游戏,甚至可笑。可后来,当他看到张汤审鼠过程一板一眼,有条有理,特别是判词有根有据,文采飞扬,不禁大吃一惊,认定他有律令之才,从此,专门精心教导他学习律令。
果然,张汤长大后,十分优秀,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官至御史大夫,深得武帝赏识,位列九卿,权倾朝野。
张汤审鼠的故事给我们家庭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第一,张汤的成功,无疑得益于其父的发现与栽培。可以说其父是善于识才的伯乐,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从张汤的“审鼠儿戏”中,发现了儿子的律令之才,并施以专门培养。反之,如果当初其父对“张汤审鼠”不作深层次思考,只认为是小孩子的闹剧,一笑了之,甚至对其的“胡闹”大加训斥,让其远离“律令”,那或许《史记》中就不会再有《张汤列传》了。
第二,张汤审鼠为什么能够那么象模象样?答案不言而喻——环境使然也。张汤的父亲曾担任长安县丞,主管一县法令文书、仓库、监狱等事务,草书撰文、听讼断案是其基本职责,这对对幼年张汤的学习和爱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小的耳熏目染,使张汤对断案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玩文弄字成为其最大的爱好。
“一个孩子向前走,他看见什么,他就成为什么。他最初的看见,就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孩子出生的第一眼看见的是家长,孩子成长中看见最多的是家庭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阵。作为家长,你想让孩子未来“怎样”,那就给孩子创造一个“那样”的环境,在那种环境中悉心观察,及时“浇灌”,恰时引领,适度助能,耐性静等,终究有一天,孩子的“天才”之花会灿若阳光……
附《汉书·张汤传》原文:
张汤者,杜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父死后,汤为长安吏,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