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界装进大脑里
让孩子学会学习系列(17)
把世界装进大脑里
“望梅止渴”新解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时值盛夏,火辣辣的太阳挂在空中,炽热无比,大地都快被烤焦了。将士们一路行军,走了很多天了,是人困马乏。方圆数十里寻不见水源。没有水喝,士兵们个个口干舌燥,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嘴唇干裂地都流出了血。
曹操目睹此景,心焦如焚。他策马奔向一个山岗,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寻不到半点水的踪迹?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没有水,看上去怕是难以再走下去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想:“用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这无水之地呢?”曹操想啊想啊,突然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他走向山岗最高处,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将士们,前方不远处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就可以吃梅子解渴了!”
战士们听到有梅子可吃,口里顿时涌出了不少口水,一下子精神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向前赶去。
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打了胜仗!
人们为什么一听到梅子嘴里就会流出口水呢?这是因为,人们早知道是酸的,是“酸”摧生了人们嘴里的唾液。
可是,“梅子”这两个字本身并不“酸”,而是这两个字对应的“实物梅子”是“酸”的,人们的口水不是对“梅字”二个字本身的反映,而由于对实物梅子“酸"的结果。
这也就是说,语言或文字本身并无意义,不是知识,真正的知识是客观世界中的客观物质(也包括人的意识和精神)。
对于刚出生的婴幼儿来说,教给他们的知识,一定要实致名归,实实在在。这是婴幼儿教育的首要原则。
把世界装进大脑里
前面我们说过,人们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主宰世界,就是因为人有一颗聪慧的大脑(具体可参看2月15日《教会孩子学习之一》)。这颗小小的大脑里装着整个世界和宇宙。它是如何装进去的呢?
“名称化”是它的法宝。大象和蚂蚁,二者大小显而易见,地球和米粒,二者更不可同日而语,但到了大脑里都不过是一个名词而已,贮存用的脑电波单元大同小异,并无本质的差异(具体可参看2月24日《小孩子过早识字无意义》)。
但是,不要小看这些“名”,就像一说“梅子”人就流口水一样,人脑中的这些“名”并不“虚”。人之所以能识别大象和蚂蚁,区分地球和米粒,是因为人的大脑在这些“名”的背后又标注了许许多多的属性,比如,面积、体积、重量、颜色、气味、味道等等一些所有事物都具有的相同属性,这里我们称之为物质的“一般属性”,大脑同样以“名”的形式贮存。人就是用 “事物之名”和“属性之名”的排列与组合,把世界装进了大脑,在大脑中构建起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世界”。
“自学”+“教育”,宝宝更聪慧
昨天我们说过,小孩子从第一声啼哭后,学习就开始了,他的耳朵就是录音机,他的眼睛就是照相机,他的各种触觉就是记录仪……所有这些信息都会自动记录在宝宝的大脑里。如果没有大人外在的 “名称化” 教育,这些信息就只是一些客观的声音与图像,就像照相机里的照片一样,是天安门还是长城,照相机自己是无法识别的;当然,孩子毕竟不是机械的照相机,人的大脑中已经从祖先哪里遗传了抽象、分类等一些基本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脑中信息的增多,宝宝自己会“自动”通过比较、抽象、分类、命名……所有这些,如果完全靠宝宝“自学”,这个过程就会相当地漫长。这样,我们大人的教育,就起了作用,一是在宝宝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让他们接触尽可能多的实物(信息),二是告诉宝宝这些实物的“名称”,这不但提高了宝宝为事物“命名”的效率,更方便其以后同他人的交流,这就是说,我们大人对宝宝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宝宝对世界的认识进程。
宝宝大脑中物种丰富,物有所名,可以为宝宝更快、更准地认识世界提供条件,夯实基础。
“奶瓶实验”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用奶瓶给一个月的宝宝喂奶时,大人反复念叨“奶瓶、奶瓶”,并不断调整奶瓶与宝宝的距离,渐渐从宝宝面前移至宝宝目力所极的桌子上。一周之后,喂奶前,当大人说“奶瓶”“奶瓶”时,宝宝的目光便会转向桌子上的奶瓶。
这个试验证明了教育对一个月左右的宝宝是有作用的。通过教育,使宝宝成功地建立起了“奶瓶”这个“名”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了“奶瓶实物”“声音”“位置”等多种元素。不仅让宝宝脑中形成了五维——长、宽、高、颜色、声音——的立体奶瓶概念,还在宝宝脑中建立了抽象的“位移动作”概念,引发了宝宝的“需求欲望”“目标意识”“探寻动力”:通过“奶瓶”声音,激活宝宝脑中的“奶瓶”概念,让宝宝联想起“奶瓶”里的东西能“满足”自己“饿”的需求,从而产生“寻找奶瓶的欲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头动作,找到“奶瓶”,这时,宝宝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反过来会进一步刺激宝宝的“学习欲望”,让宝宝的大脑细胞更加活跃。
结语:婴幼儿时期,就要对孩子进行教育。但家长一定要谨记,这个时期让婴幼儿学习的东西,一定是具体的,不要给他们灌输空泛抽象的“名”,“实至名归”是婴幼儿教育的首要的、最基本的原则。
比如数字。有些家长经常伸出一根手指对婴儿比划说“1”,两个手指比划说“2”,这对婴幼儿来说,基本上毫无意义。
“1、2”这样的数字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是人们在拥有大量实物的基础上,高度概括与抽象的结果。在婴幼儿的脑中,只存在1根手根,一个苹果,一个汽球……不要说不会说话的婴幼儿,就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还有许多人未能准确地将“实物1”和“抽象1”区分开来。
除了抽象的数字,家长还要注意,既便是具体的实物,也不要单纯地为“为教而教”“为名而名”,要像教孩子“奶瓶”一样,策划一个立体的过程,让孩子不仅构建起“奶瓶”的概念,更是建立了“欲望”“目标”“动机”等意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催生宝宝的“动作、行为”,获得“满足与成功”,享受“兴奋和愉悦”,这种教育一定是一个集“实体”“意识”“情感”与“精神”等于一体的的综合过程,让孩子从小在这种综合学习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同时,更能从中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起他们更为强烈的学习欲望,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这样的婴幼儿教育才是成功的!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下期继续分享“让未说话前的宝宝”学什么……)
文为平湖一柱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