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四大地理区域是历代王朝心病?

图文来源:历史研习社,如侵权后台留言删除,谢谢。
之前的文章给大家介绍了理解中国历史必须知道的两条分界线,一是秦岭—淮河一线,二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详见:主导中国历史格局的两条分界线
除了这两条线外,还有一些地理区域也是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历代王朝的纷争往往由此而起,进取与退守的关键也正在于此。
▲中国区域
就气候带而言,中国南方大体相当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中国的灌溉农业区;北方则大体相当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是中国的旱作农业区。这两块地区加起来大体上构成历代中原王朝的主体部分,从秦朝一直到明朝,都是中原王朝的核心区域,偶尔会出现南北对峙的格局,比如北魏-北周-隋与宋-齐-梁-陈的南北对峙,梁唐晋汉周与南方诸国的对峙,金与宋的南北对峙等。我们观察清朝时期所谓的“二京十八省”地图,就能发现这就是历代王朝治理的“本部”或“本土”。
▲二京十八省地图,清朝
01
河西走廊
不过,在上述地图中一片特殊的区域是必须单独拿出来说的,那就是甘肃省,也就是历史上的河西走廊地区。
秦始皇没来得及往西开疆拓土便薨了,河西走廊正式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是在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的拓展战略是基于匈奴的威胁,如果匈奴同时从北方和西方两个方向近距离威胁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那是极其危险的,所以汉武帝一方面为了联络西迁的大月氏人共同对抗匈奴,一方面切断匈奴从西边进入关中的通道,都需要打通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夹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之间,是中国本土通往西域最重要的通道,而且幸运的是,河西走廊因为祁连山的积雪融化而形成众多内陆河流经,还有黄河的若干支流可用于灌溉因而形成一片农耕区,而且这片位于200—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区域,有一片很神奇的突起,被包含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也就是具备农业生产的条件了。
当初秦国得到巴蜀而多出来一个巨大的粮仓,汉武帝则是因为得到了河西走廊而得到一个新的粮仓加上一片军事防御带。
唐以前最重要的两大经济区,一个是关中平原,也就是泾水和渭水流域的农耕区,成为多个王朝崛起的根据地;另一个是河西走廊。这两大区域如同今天的珠三角和长三角,构成中国经济的两大引擎,并且与其他次一级的经济区域相联。
▲河西走廊,公元409年
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可以被视为中原王朝控制力强弱的一个表征。
汉武帝及其以后的汉王朝控制了河西走廊,取得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势,甚至可以开垦今天长城以北的农牧业混合区域,还可以进一步对西域诸国施加影响力,唐王朝也是如此。
东汉过后虽然三国鼎立,位于北边的魏国却依然能掌控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衰弱的西晋却只能掌控河西走廊了,丝绸之路也因此受阻,从中原主动进入西域的人变少,反而是大量西域人士进入中原,比如佛教就是通过西域和河西走廊进入中原的。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以后,中央王朝再无实力掌控河西走廊,北方游牧民族或者已归附中原王朝进行农业生产的“游牧民族”趁势占据。
河西走廊的发达,通过简单的事实可以得知:东汉末年,凉州马家凭借河西走廊可成一方军阀,而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河西走廊最多的时候可以同时支撑四个政权:后秦、西凉、北凉、南凉,再加上一个最早的前凉,可以与华北地区同时出现若干个燕国媲美,而且这些地方竟然都是中古中国儒学和佛学最为发达的场所;后来北魏将华北和河西走廊都整合进自己的体系,发展到隋唐,依托关中平原和河西走廊的关陇集团一直是隋唐势力的支柱。
唐末、五代和宋朝失去了河西走廊,并且继续往内收缩,几乎失掉关中平原,宋朝不得已开辟出新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原因是陆上丝绸之路已经走不通了。
▲唐王朝征服西域
02
西域
还有一片重要的区域,就是天山南北的西域。古人所说的西域,狭义上来说是天山南北的区域,也就是今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义来说则是西出阳关或玉门关之后的整个西部地区,包括新疆,也包括中亚地区和更往西的领域。
当我们说古代中国长城以北区域时,往往多指正北方的塞北,也就是漠北和漠南草原,因为西北和东北地区与北方草原形态略有差异。
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和新疆两大盆地,因为都是绿洲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城市和定居点依托绿洲,城市与城市之间往往隔着宽阔的沙漠,因此不容易出现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将西北地区收入囊中,通常是处于邦国林立的状况。而东北地区则是另一种经济形态——渔猎和农耕。
▲战国宴乐渔猎攻战图壶
受东亚季风气候影响,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是东西走向的一条直线,而是往东北方向延伸的一条曲线。东南方向的季风被大兴安岭和蒙古高原阻隔,东北平原是适宜农耕的区域,只是开发得较晚。
三国时有乌桓和鲜卑,隋唐时有高句丽和渤海国,宋时有契丹和女真,再到明末,后金崛起,东北地区的政权都是与中原王朝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而事实上,东北地区的南部地带尤其是西辽河流域,其实更接近中原农耕区,而非以明长城为界的两种经济形态。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秦汉长城与明长城的差别,就会发现秦汉长城更靠北,最远甚至延伸到今朝鲜大同江流域,这是燕国长城的遗产。而汉武帝更是在朝鲜设置了四个郡,直接管辖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分地区。东汉以后,中原王朝实力衰弱,地方民族如夫余、高句丽便建立政权。
▲燕长城
03
高句丽
这一点很关键,对隋唐历史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隋朝在589年统一长江以南,结束东汉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并且在后来与突厥的战斗中取得优势后,隋炀帝杨广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那就是东北的辽东和朝鲜半岛地区。
因为相比于汉朝,隋朝大体上恢复了汉朝极盛时期的疆域,唯独缺少东北地区;在杨广的观念里,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是必须包括汉朝故地的,所以他一门心思要征服高句丽,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有此执念,只是杨广因为操之过急,因征伐高句丽而导致全国烽烟四起;而唐朝略有节制,从唐太宗到唐高宗,花了将近半个世纪,水陆并进,并且依靠在朝鲜半岛进行的远交近攻,才拿下高句丽。
但是并没有控制多久,很快就有新罗国和后起之秀渤海国相继入主,东北地区实际上已经不像西汉极盛时在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了。
▲盛唐和晚唐疆域对比,其中一个大的变数是吐蕃
04
青藏高原
还有一片广袤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因地理条件限制,很晚才形成有实力的政权,也就是隋唐时期显赫一时的吐蕃国。在元朝和明朝对这片地区进行直接或间接管辖之前,吐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最多是称臣与和亲的关系,也就是作为藩属国,当中原王朝衰落时,吐蕃依托地理优势可以控制昆仑山北麓和河西走廊,将中原王朝变成一个真的“中原”王朝。
(以上的观点都来自杨照先生的新书《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
(完)
(0)

相关推荐

  • 从汉家衣冠正朔到偏远的边疆之地,河西走廊究竟经历了什么?

    引言 公元9世纪中,曾经纵横高原匹敌大唐的吐蕃帝国迎来了自己生命的最终时刻.一场争夺帝国最高权力的内斗让帝国内部积聚良久的矛盾彻底爆发.先是来自底层的呐喊-奴隶平民大起义席卷了整个帝国核心地区-拉萨河 ...

  • 丝绸之路上的“凉州文化”

    两千多年前,一位名叫张骞的使者,穿越河西走廊,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凿空之旅".此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击匈奴,进占河西走廊,"列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丝路西去出阳关,碎叶东归入玉门

    前言:李白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 河西走廊,为什么能决定中原王朝千年的兴衰

    翻阅一遍中国古代史你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就是一部中原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文明,在冲突中不断相互融合重塑的历史.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有若干个过渡地带,而中国版图上,能同时衔接起中原.西域.草原.高原,东西 ...

  • 河西走廊战略分析贴:且看汉武帝是如何将其纳入华夏版图的?

    今天的华夏版图并不是某一个朝代独力贡献的,而是各朝各代接力赛的结果.如果说秦始皇开发百越是大规模开疆拓土的第一件大功,那么汉武帝开发河西走廊则是第二件.而这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还是汉武帝获得第三 ...

  • 张骞与博望”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为张骞故里.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功高盖世,博得众望,汉武帝封其为&qu ...

  • 河西走廊究竟有多重要?如果没有它,中国是另一个中国

    河西走廊是一个形似走廊的堆积平原,它位于黄河以西.在祁连山和合黎山的中间地带,在汉武帝之前,西域一直被匈奴占领,而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了两朝休养生息,实力有所提升. 公元121年,霍去病带兵两次出征匈奴 ...

  •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打断了古代中国王朝的脊梁骨?

    [唐代宗元和三年,即公元808年冬,西域,镇守安西四镇近半个世纪依然绝不退缩的大唐安西残兵,在龟兹与吐蕃展开了惨烈的生死决战.] 这些已经年近古稀的大唐老兵,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毅然而然的坚守了安西军 ...

  • 读史必知八大地理单元,逐步纳入中华版图的金角银边

    上一篇文章,分析了在中华版图内,在历史长河中占主导地位的的七个核心地理单元:中原.关中.陇西.河东.江淮.巴蜀.江南.逐步纳入的还有河西走廊.西域.河套.塞北.漠北.东北.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这八个广袤 ...

  • 十万汉军零落尽,贫瘠高原上的吐蕃王朝,如何与唐王朝对抗百年?

    NO.1479 - 吐蕃PK大唐 作者:今回北游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potereio 公元7世纪的东亚地区绝对是战火纷飞,唐王朝经过一段时间的韬光养晦国力强盛,对外频频用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