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馆考察笔记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产 业 新 媒 体

第 208 

无论身处哪个行业,理清行业大势都是必修课。

■ 医馆界创始人 忍冬

七月中下旬,出于《医馆界》北京站活动筹备的需要,我第二次来到北京,距上次来京考察医馆已整整过去了两年。

进京之前,顺道考察了冀、晋、蒙、津,传统的华北五省市。这是《医馆界》的传统,在哪里筹备区域论坛,先实地考察所在区域的主要医馆,演讲嘉宾上门邀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华东、西南论坛莫不如是。

为什么不叫“北京中医馆调研报告”?

《医馆界》有时会出一些区域性的医馆调研报告,一般都是我写,倒不是只有我能写,而是多数同事没有我这么多的出差机会,调研报告总不能凭空捏造。

以至于现在每逢出差,总有同仁催我写报告。

调研报告是严谨的,对于像我这样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的创业狗而言,注定是奢侈品。

▲常识尚且容易有错,报告更需谨慎

中医馆市场调研,首重当地医疗政策。为什么是当地而不仅是《中医药法》?因为各地医疗政策的差异丝毫不亚于户籍制度差异。

关于北京医馆的政策环境,前两天写了篇稍显严肃的《没有医保,北京400多家医馆如何生存?》

今天得空,就聊聊我两次考察北京医馆的一些见闻吧,美其名曰“考察笔记”。

北京市面积1.641万平方千米,比8个深圳还大。北京常住人口约2200万人,人口集中在五环以内,北京中医馆的分布基本与人口密集程度成正比,东面、北面的朝阳、海淀医馆扎堆。

▲自己标注的北京医馆地图    纸质地图作用大,尽管雷翻了一位北京的萌妹纸,哈哈

这两年北京的医馆数量猛增,北京独特的医保准入政策淘汰了落后医馆,但也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品质医馆。

公立的有著名中药老字号北京同仁堂、鹤年堂

以临床带教为主的北中医国医堂是全国最成熟的校办医馆之一

弘医堂、博爱堂、仁医堂等老牌民营医馆的体量与声望都很大

当然,还有许多以回归医疗本质、追求疗效和客户体验感的新型医馆

不到平心堂,就等于没考察过北京医馆。

出差期间,有幸应邀在平心堂与北中医港澳台实习生交流。他们都快毕业了,其中许多人有机会选择去协和、西苑实习,却选择了纯中医的平心堂。

平心堂堂主张晓彤先生是前卫生部长崔月犁之子,当今中医界的代表性人物,张老虽年愈古稀,仍经常为中医复兴而振臂高呼。平心堂创立20年来始终坚持纯中医办馆,最大的感受是:请最好的中医,用最好的中药。

北京京畿重地,历史上名医辈出,名医的后人开办医馆是一大特色。

大诚中医创始人程凯博士是国医大师程莘农嫡孙,程凯的信念“中医不会灭亡中药,因为还有针灸!”让大诚中医坚持以针灸立馆,倡导非药物疗法,目前分馆遍布各地,并成功走向海外。

还有“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嫡孙孔令谦创办的孔医堂,目前拥有北京三家分馆和浙江宁波馆。

这是孔医堂望京馆的一幅题字,半个世纪前,孔伯华先生已在倡导了根植临床的中医传承:

当年民国时那场著名的“中西医擂台赛”,他代表全国中医界出场并吊打西医;

1929年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时,他被推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主席,率请愿团赴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收回“取缔中医”的成命;

他与萧龙友合办北平国医学院并任院长……

在医馆看到这样的题字,不由得让人想起“那时的中医……”

纯中医馆可以做为中医临床基地。

北京有全国最多的名老中医,但还有一家可能是全国最早的现代中医馆,这是个意外发现。

发现杏园金方算是意外收获,我去拜访一位在此出诊的老领导;但也在冥冥之中,它的中药品质太吸引我。

杏园金方全称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地处郊区顺义,由三栋传统的北京四合院相连而成。

杏园金方成立于1986年,最近刚过完32岁生日,它可能是全国历史最久的现代民营医馆。当年创始人薛钜夫院长受恩师祝谌予嘱托,解决京郊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开办医馆,现在虽是医院资质,但以纯中医为主。

杏园金方低调得不像实力派,以至于我在北京主城区问了多家同行竟不知晓。或许是偏居一隅(顺义距主城区较远)交流不便,其实,杏园金方的学术传承体系和中药质控体系业内一流。

许多医馆或医生自诩名声远播,患者遍布各地,其实老百姓更需要这样潜心扎根基层、服务周边的医馆啊!就像杏园金方32年专注服务郊区一样。

北京多数医馆没有医保的支撑,这给不依赖医保用户的新型医馆提供了良性竞争的发展土壤。

正安中医是业内现象级医馆,总部就在北京。正安的中医文化、品牌推广、中药质控和客服体系都很值得行业学习借鉴。

厚朴中医位于临近五环的一处郊野公园,诗意田园的环境在全国独一无二。

如果做个全国性调研:京城最有名的中医是谁?

我认为可能是徐文兵老师

其在《国学堂》与梁冬老师对话《黄帝内经》影响了无数中医爱好者

十年前就已声名远扬的徐老师从创办厚朴中医学堂到厚朴中医诊所,开自主培养青年中医人才的风气之先。

徐老师的弟子不一定是中医科班出身,而是出自各行精英,出师后并不都留在厚朴行医或任教。

2014年,厚朴同门的盛廷睿和顾瑾和联合创立了北京容德医馆,两位创始人均来自于互联网领域,本着创建一家“有品质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医馆”。互联网人的多年积淀融入到传统中医,今天的容德已是医馆新星。

中医经营需要跨界思维,懂中医的跨界经营者更是稀缺。

▲医馆界《馆长有约》采访组与贾海忠老师合影

慈方医馆的位置有些偏僻,不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创始人贾海忠老师的经历太过传奇,贾老师原是中日医院知名专家,可正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毅然辞职,带着他的中医理想开办了慈方中医馆。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近年来,随着政策不断放开,体制内的大牌医生辞职创业的越来越多,不过大牌中医辞职开医馆的并不多。

贾老师说,多数中医馆是“药店式医馆”,而慈方要做“医疗式医馆”,而且不依赖名老中医客座出诊,医馆所有医生均自主培养,慈方很快实现了收支平衡。为了快速培养合格的青年中医,慈方正大力推动自主研发的名医决策系统的普及应用。

明经堂最早吸引我的是它新中式简约风的装修风格,很有设计感明经堂是一家以经络调理为特色的会所式高端医馆,做高端门槛也高,用心才能做出有好品质。明经堂开业九年,目前在北京拥有三家医馆。

中医学堂也是北京一大特色,与现在许多医馆跟风开办附属于医馆的**中医学堂不同,厚朴、当归都是先办学堂再开医馆。它们也是全国最知名的一批中医学堂,而且二者颇有渊源。

当年在互联网行业搏杀多年的李永明身体出了问题,找到厚朴的徐文兵老师调理康复,2010年李永明转行中医,开办了当归中医学堂,致力于为家庭培养懂中医的“家庭首席健康官”。

2013年,当归旗下的中医诊所行知堂试营业,如今行知堂成了许多青年中医心目中的就业首选,这个成绩在医馆行业是个现象级的存在。

当归除了学堂和医馆,还有灸小舍和当归妈妈等品牌,已成为中医教育、医疗服务和中医康养的综合性企业。

当归中医学堂总校位于望京,一楼就有家灸小舍。

那天拜访李老师,午后两人都很疲惫,在灸小舍体验艾灸,做艾灸时我居然睡着了,醒来神清气爽,李老师还多睡了半小时,呵呵

灸小舍的体验感和舒适度是我见识过的最好的专业艾灸馆。

受早年的从业经历影响,我对中医养生项目一直颇有偏见。其实,不是中医治未病不好,而是没见识过好东西(优秀中医养生机构)。

那天做完艾灸,我问李老师:是不是很多客户都想加盟?我就是这样的感受。中医一个单一项目能做到极致,都是市场上的稀缺资源。

李老师认为现在还不够完善,产品需要打磨得更成熟时才能考虑规模化复制。外人看到的是成绩,而创始人看到的总是各种不完美。

北京600余家医馆,优秀的医馆还有很多,可惜我连计划中的几十家都没走完,只能留待以后去细细发掘了。

在北京考察期间,除了感受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深感同行交流不易。我们总说老中医保守,其实中医馆的经营者同样保守。

无论身处哪个行业,理性认清行业大事和大势都是必修课。

医馆界北京论坛有幸得到华北地区诸多业界大咖的鼎力支持,厚朴的徐文兵来了,当归的李永明来了,正安、大诚、慈方、平心堂、孔医堂、明经堂等都来了,还有中医馆产业链紧密相关的中医投资、中药质控、细分特色项目等十几位实力大咖。

好学的灵魂,总能相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