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跟你讲利益 你却和别人谈交情
大过年的突然想说点实在的。
本来年二十九晚是个抢红包的喜庆日子,却抢出少许的纠结来。比如朋友给你发红包,你回少了面子过不去,回的多了自己不甘心,回的一样吧又多少显得有点敷衍,当然了,闺蜜哥们型的自不必计较,但是关系一般的多少是有些尴尬的,看来发个红包得仔细思量,既得图个面子也得还个人情。
还有传统意义上过年是要走亲戚朋友聚会同学聚会的,其实,内心是拒绝的,亲戚其实还好啦,礼尚往来,人情得在啊,再就是应付下什么时候结婚呀?一月工资多少啊?车买了么?房贷付的怎么样了这些比较八婆的问题,多少还是存在关心的成分。但是朋友尤其是同学问这些问题,性质就变了。讲真,聚会之前还得考虑一下穿什么衣服、背什么包、画什么妆,总之,去了便免不了拼面子。
人情与面子的问题,总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凡事得讲人情,凡事得看面子,看似简单,却内含玄机。
说到这突然想起了前段时间读过黄光国教授的一本书,《人情与面子 中国人的权利游戏》,此书已有些许年代,而且内容是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现,比较偏学术,在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口语化的详细地讨论了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体面、给面子、人情等中国人日常使用的交际术语,深入剖析中国人的社交心理,阐明了支配中国官场运作和人际关系的“潜规则”,是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人“面子”问题最为精彩和成功的解读。
虽是论文集,但是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理论贯穿全文,例证精确,语言描述直白,很容易理解明白。
何怀宏曾经评价它说“如何才是有面子?如何才能不丢脸?人情和面子在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和道德生活中占据何种位置?黄光国教授解析这些问题的著作将为国人过一种真正体面和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提供一面镜子。”生活中细微、根本的问题得到直接的作答,读完不经感觉人情关系不就如此,人生不就如此,处在人情关系的漩涡里,独自一人很难存活。
黄光国教授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即情感性关系、混合型关系和工具性关系。其中,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不难理解,无非是以亲情血缘为基础及以纯粹的利益关系为纽带,情感性关系主要依托需求法则,在与家庭、密友、亲戚处理问题时多半面临的是亲情困境,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大于预期回报的。工具性关系恰恰相反,以纯粹的利益为目的以公平法则处理关系以客观决策来解决问题,其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大于预期回报的。最为复杂的便是混合性关系了,夹杂着人情与利益,处理关系时常会遭遇人情困境,而所付出的代价和预期回报也是模糊性的。人情本身作为一种社会交易资源,不仅包括物质金钱还有精神情分,一般欠钱好说,欠人情可就难了。
如何更好的理解做人情,给面子和拉关系呢?其实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看似一个简单的人情背后隐藏着种种深思熟虑,这种深思熟虑主要受别人预期的回报所驱使,说白了,你给多少回报,我做多少人情,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利益关系,在做人情得同时相当于给了别人面子,有了人情和面子,关系就更不在话下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多半是处在混合的关系网中,遵守得是一种规范,说实话,将心比心并不适合。大多时候,别人跟你讲利益,你却和别人谈人情,并不是说人情淡薄,只是在谈人情之前,你至少得先确定事情的性质以及人情的成分,看看自己的关系圈,看看别人会不会和你谈交情,毕竟处于同一级别上能更好的处理关系,解决问题。
有时候理解了并不代表可以做到,前两天想把此书推荐给一位老师,他大概翻了翻,给予了书很高的评价,但同时说到就他性格而言,并不适合阅读此书,他只想坦率懵懂的生活,坦率的面对他人,懵懂的不去计较。
是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脱离人情与面子根本不可能,只是希望未来的路上不被人情太多的羁绊,心之所向,简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