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在云南:游牧民族为何千里迢迢来南方种地?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与蒙古族世居的蒙古高原相距几千公里远。那么几百年来,为什么会有蒙古族在这里聚居?

蒙古高原地形图

公元1381年,距明朝开国已有十余年。这年秋天,朱元璋派遣大将傅友德、蓝玉率领30万大军远征,准备以武力解决云南边防问题。因为在这之前,他派往云南与旧元梁王谈判的使者均无善果。次年年初,明军势如破竹,直捣云南咽喉要地——曲靖,大败梁王10万精兵。梁王败走昆明,恍惚之间,心意已决。黑夜里,他一把火烧了自己的王袍,乌烟缭绕之际,催促妻儿投滇池赴死,而后与他的左膀右臂,左丞达的和右丞驴儿夜入草舍,纷纷自缢而亡……

云南省行政区域图

时间倒流,将思绪拉回到130年前。

那时崛起于大漠草原的蒙古人,正横扫西域、灭夏平金,中原的南宋成为其继续攻占的主要目标。但奈何进攻战线拉锯过长、兵力分散;蜀地多山,又不利于骑兵发挥作战优势;加上战后守军不足,得地复失的概况很常见。当然四川军民的顽强抵抗,也使蒙古灭宋步伐一拖再拖。

面对困局,蒙古统治者设计了“迂回包抄”的策略——利用西南诸番进行双向夹击,这里的西南指的就是西藏和云南。1253年,云南正为大理国段氏统治。大理国是白族段思平在937年建立的政权,至宋朝时国势已逐渐衰微。

蒙哥为了减少攻宋阻力,决议避开宋军的主防线,先出兵西南,拿下大理,再从大理国出军北上,对南宋形成侧翼包抄,让其南北腹背受敌。此所谓——千里奔袭、出奇制胜。

南宋时期历史全图

于是蒙哥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率领10万大军,兵分三路,直指云南。兀良合台率领西路军,从今四川阿坝地区南下;东路军经今四川汶川南进;忽必烈亲率中路,穿越一千多公里的山谷,于十一月抵达金沙江畔。

出师前,他们已对云南的山川地势作了详细了解。云南河川众多,蒙古人来自漠北,水性不佳。面对金沙江湍急的水流,他们不乘舟楫,而采用了北方常用的渡河工具“革囊”。革囊,是用皮子做成的气囊。

蒙古军队杀死牛羊,剥离皮肉并充起气,再将头部、四肢等处的孔洞扎紧,渡河工具即成。蒙古军乘革囊横渡金沙江,直趋丽江。十二月,兀良合台的西路大军也进入大理,从侧后方发起进攻,戍守在江边的大理军不敌蒙军进攻,匆忙撤退至咽喉要地——龙首关,以期保住守城优势。但奈何蒙古中、东路部队也追击至此,三股合力,10万大军全歼大理主力,并于十二月中旬占领了大理国都城,国王段智兴、丞相高泰祥趁乱逃跑……

忽必烈灭大理之战示意图

占据了云南后,蒙古对南宋就形成了南北夹击的局势。1258年,蒙哥从北方出师征宋,兀良合台率军北上配合,在四川转战作战几千里,大败宋军。蒙宋之间著名的“钓鱼城之战”,也是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与四川蒙古军队会师的。当然这都是蒙古占据云南的后话了……

段氏应该会郁闷,他不曾想到,偏居西南的自己竟成了蒙古灭宋的垫脚石。当然任何人也都不曾想到,这一占竟开启了“云南和蒙古”之间的渊源。

平定大理国后第二年,忽必烈班师北归,留下大将兀良合台及其部下军队继续驻守。兀良合台,是蒙古名将速不台(成吉思汗的先锋,西征时曾到波兰、匈牙利)的儿子,是蒙哥的潜邸旧臣,很受器重。在当地拥有最高统帅权,而且权力不限于军事,属于军民兼领型。于是,兀良合台和他的部下们成为了第一批驻扎在云南的蒙古人。

1260年,忽必烈即位,实行分封制,任命宗王出镇漠北、辽东、云南等边禁之地。1267年,忽必烈封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出镇大理,忽哥赤就成为了元朝第一位从草原跑去云南的宗王,并由此开启了忽必烈后裔子孙出镇云南的惯例,他们主要被封为“云南王”或“梁王”(按照分封等级制度,梁王为一字王,地位比云南王高)。

但仅仅过了四年,忽哥赤就被都元帅(地方军政长官)谋害毒死了。忽必烈痛定思痛,意识到除了宗王出镇外,还需要派遣谨厚之人治理云南。于是又过了三年,在1274年正式设立了云南行中书省,命旧臣赛典赤·赡思丁为平章政事(行政长官)。行省官员是受命于天子的封疆大员,而非宗王的私臣。由此形成了蒙古贵族与国家官员分权治理云南的新体制。赛典赤·赡思丁领头的众官员,成为了第一批落籍云南的“国家公务员”。

赛典赤·赡思丁像

除了军事长官、宗亲贵族、行政长官外,生活在云南的还有很多蒙古士兵,特别是骑兵。

他们曾先后从云南出发,参与了元朝对阵缅甸、安南和八百媳妇等国的战争,还曾以700骑兵大破4万缅军和他们参战的800头大象——芒市河之战,这场战役算得上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经典的案例。后来战事不多了,士兵们闲时就放下兵刀,参与到农田耕种的劳动生产中来。

在脑海中想象起他们劳作的场景,也是十分有趣:来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的蒙古铁骑们,在云雾缭绕,依山傍水的云贵高原,拿起农具种起庄稼,还会时不时下河捕鱼......戍守云南的蒙古士兵们按照军令,被派往各处,并渐渐融于当地生活中。

除了士兵,还会有一些犯罪的官员被发配到云南。仅从气候的角度而言,地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的云贵地区,对于习惯了漠北飒爽草原风的蒙古官员们来说,实在算不上是一种美的享受,烟瘴、蚊虫常常让他们躲避不及。因此,云南就成了流放犯罪官员的去处之一。

中国气候类型,云南处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

曾经有一位名叫脱脱的蒙古官,做过知枢密院事和御史大夫(军事、检察类职务)。在1354时,被派到江苏镇压起义军,不成想作战失利败绩,于是就被官场上的对手们弹劾了,次年三月被革职发往云南,他的弟弟也被发配至四川……

凡此种种,不少蒙古人都相继在云南落地生根,融入当地生活中一百多年。直到1368年,明军攻入元大都。七月某夜,大都健德门开,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携皇太子、后妃及一百多名大臣出奔漠北草原。这意味着,大明开国。

这时,掌管云南地区的是第一代云南王忽哥赤的后裔——把匝剌瓦尔密,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梁王。他认为,元朝虽亡,但元顺帝还在漠北,所以梁王及其十万大军依旧留守云南,对北元“执臣节如故”,奉元廷为正朔,而且每年都派使臣前往漠北觐见北元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像

朱元璋建明后想以和平手段解决,但多次招降未果,于是在1381年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大军围剿云南残部。

大军于九月末抵达湖广,兵分两路,北路军直奔乌撒(今贵州威宁),因为这里是云南、四川、贵州的交界处,属于军事重地。东路则由傅友德亲率,经贵州趋向云南,并在普定赢得战事首捷。这时蒙古军认为明军“远道而来”,疲于深入,必然会稍作休整而不急于进军,所以防备之心稍有松懈。傅友德料定元军心理,反而加速急进。赶到云南曲靖时,天降大雾,白茫一片。待元军于夜色中发现时,明军已经抵达白石江边。一江之隔,元军大惊,只得仓皇应战。

明攻取云南之战

交锋中,明军又兵出奇锋,假装正面进攻,佯装要渡河的样子,实则派遣数十人从下游偷渡,绕道元军阵后,敲击战鼓,吹响号角。元军顿时乱上加乱,惊魂不定。沐英抓住时机,挥军渡江,一阵冲杀,元军溃不成守,“腹背受敌”的局面重新上演。鏖战中,沐英等将领身先士卒,气势高昂,元军难以抵抗随之大败。

由此,明军控制住了云南的东北门户曲靖。随后,东路大军一边继续西进昆明,一边挥师乌撒,以策应北路军。到十二月月末,蓝玉、沐英已经带军进入了昆明。

明攻取云南之战

元朝旧部兵败如山倒,梁王于次年初逃离昆明,与家人、近臣纷纷自杀。云南的蒙古军队被击溃,四散逃亡,元廷在云南的统治宣告结束。《明会典》中记载,朱元璋曾下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所以明军攻克云南后,故元官员投降,朱元璋赐以汉姓,让他们留守与当地人通婚。这些蒙古人从此变服从俗,逐渐融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中。远离大草原的蒙古人离开了马背,过起了上山砍柴,下水捕鱼,缘田而耕的“渔米”生活。

杞麓湖景色

除了散居云南各处的蒙古族外,还有一众蒙古族在玉溪市通海县聚居。通海西部的曲陀关,曾是元廷在云南的统治中心之一,在此设了都元帅府,依托高规格的行政建制,所以这里聚居了不少蒙古族后裔。他们760年前就落籍于此,成为了杞麓湖的早期开发者。于是,他们从牧民变成了依湖而生的渔民,随着湖水消退,湖边沼泽变成了数亩良田,他们又从渔民转换为农民。

玉溪市通海县

受当地文化影响,其蒙古族元素并非像草原蒙古族这样明显,但他们的语言、服饰、饮食还是十分有特色的。比如在一些场合中会书写蒙文;讲着的一口“卡卓语”,据说是在音节、词汇、语法上混合了蒙语、白语和彝语;当地还存有元代古籍和古文化建筑。20世纪80年代,兴蒙乡还派出了探访队到内蒙古进行“回访”,回来后他们就决议要效仿北方草原,在云南也召开“那达慕大会”,盛会在12月14日-16日举办。

通海县兴蒙乡举办的那达慕大会

其实距离第一批蒙古人来到云南,时间已经过去了700多年。时至今日很难再从血统、基因的角度来确认谁究竟是哪个民族,因为不同族群之间的广泛通婚早已将大家相互融合在一起了。这也正是包容和共生的魅力,在兼收并蓄中求同存异,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环境,来自蒙古高原的后裔们在几千里远的云贵高原上绵延至今……

参考文献:


察古尔汗:《蒙元时期入滇蒙古人管窥》

杨永海:《嬗变与重构:云南省兴蒙乡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现代转型的人类学阐释》

长按图片,支持国历君

悄悄的,微信又改版了

苹果手机用户看到的订阅号界面

已经发生变化

如果不适应,可按如下操作进行

恢复原来的形式

为了更好的找到“国家人文历史”

苹果手机用户可通过

加星标的方式

“国家人文历史”置顶

进入公众号首页后操作如下

安卓手机用户

可将“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

添加到手机桌面

进入公众号首页后操作如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