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朦胧诗先河的李商隐,留下这首“圣女诗”,至今无人破解其意
唐朝之所以成为诗歌文化的高峰,除了井喷般涌现出一批伟大的诗人,出现了不计其数的佳作外,更是因为诗歌风格百放齐放,各种流派百家争鸣。这是与唐人本身宽广博大的胸怀相契合的,更是与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在这种条件下,还出现了朦胧诗的鼻祖李商隐。
与豪放瑰丽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朴实无华的白居易不同,李商隐的诗歌总是带着风格秾丽,总是带着隐晦迷离,让人难以理解。当时是元合体的天下,讲究浅显易懂,李商隐却偏要与众不同,孤傲不群。诗人们往往要用题目辅助读者理解自己的意思,李商隐却偏偏创造出大量的无题诗,懂与不懂,悉听尊便。
他的无题诗难懂,其实有些诗歌写出了题目,同样艰涩费解。比如《锦瑟》一诗,描述了蓝田沧海,道尽人间伤感。世人只知道很美,意思却成为了千年之谜。又比如这首《重过圣女祠》,亦是如此: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存在着一定的争议,题目中的“圣女祠”到底是在哪里,也是众说纷纭。一般认为,这是创作于唐宣宗大中九年,诗人路过陈仓与大散关之间的圣女神祠时留下的作品。因为在唐文宗开成二年时,令狐楚病卒,李商隐就跟随送葬路过长安,途径此地,并且写过一首《圣女祠》。大中九年时,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奉调还朝,作为幕僚的李商隐再次返回长安,应该也会路过这里。
全诗的首联描述了圣女祠冷清的局面,“白石岩扉”上的苔藓疯狂生长,一方面说明无人祭拜,另一方面也说明也无人居住。诗人却天马行空地想象,就连祠堂的圣女,也在上清仙境,久久未能返回。
颔联之中,作者继续描写圣女祠的景色,将气氛烘托得神奇诡秘。春天的细雨洒向大殿之上的青瓦,整日里的神风,却吹不动祠堂中的旗幡。这一联与上联起到了相互交融的作用,就因为冷清荒凉,不免显得诡谲阴森。这既是对祠堂中景物的现实描写,同样也是作者心中的孤独反映。
颈联中提到了两个仙女的名字,分别是萼绿华和杜兰香,这是代指所有的仙女。她们自由来去,居无定所,同时说走就走,没有归期。这样的生活,看起来潇洒,其实作者是寄予了她们沦谪无援、寂寞长守的同情,为她们发出有家难归的长叹和不平。然而,这未尝不是诗人自己的处境,诗人自己的叹息。
尾联的写法十分独到,它反过来回忆当年仙女得道时的景象,那时候玉郎与圣女在此处相会,并且通报仙籍,玉郎便是仙女的援引仙官。仙女也由此一起登天阶服紫芝,位列众仙之列。当年的风光一时,正好与现在的凄凉现实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细想起来,这不正是李商隐个人一生的写照吗?
读者们应该看得出来,小珏在解读这首诗时,不由自主地将李商隐代入。我认为,这首诗就是李商隐在路过圣女祠时,看到戚风惨雨的景象后,联想到自己一生蹉跎,功名无望的悲剧命运,自然而然发出的感慨。他将自己比作贬谪的仙女,隐晦地表达不满。
然而,在历史上,这首诗到底表达了什么情感,是存在着争议的。纪晓岚就认为,唐朝时女道士淫乱不堪,这是李商隐的讽刺诗。清代学者冯浩则认为,诗人是“全以圣女自况”。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作者是怀念玉阳山学道时结识的女道友宋华阳姐妹而写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