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研究综述
《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5年 第9期 | 张键华 李丹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围绕武术文化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其研究成果大致集中在: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武术文化自身特性的研究、武术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地域性及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武术文化的教育传承及传播的研究和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的探讨六个方面。认为加大对本土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运用多元方法和多元学科交叉研究武术文化、加大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保护与挖掘、提升武术文化产业化的开拓空间等是今后武术文化的研究方向,同时为萦绕武术文化的诸多问题提供一个可行的视角和切入点。
【关键词】武术文化;价值取向;地域文化;文化传承;发展策略
【Abstract】The paper has a research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search of Wushu culture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mainly focus on the six aspects: definition of Wushu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culture itself, research of Wushu culture value orientation, regional and ethnic minority Wushu culture research, the spread of Wushu culture education spread and Wushu cul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considers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Wushu culture should be: enlarging the excav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local Wushu culture,using multiple methods and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to research Wushu culture, increasing the protection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Wushu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Wushu culture, which provides a feasible perspective and breakthrough point for many problems haunting Wushu culture.
【Key words】martial arts culture; value orientation; regional 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strategy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文化热”及“国学热”的兴起,武术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人们开始从武术“术法”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对武术文化内涵及相关学科的探讨,使武术从单纯的技艺传承,进入到科学研究的高层次范畴。在此背景下研究武术文化,一方面是对武术文化观点的再总结,为新观点的提出提供可探路径;另一方面,在新的背景下研究武术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诉求,也为武术文化的进一步拓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关于文化
“文化”一词在英语中译为“culture”,有“种植、耕作”之意,也有“通过劳动而获得收成”的含义,随之,后人将其演绎成培育、教育之意。关于文化一词的研究相对宽泛,其概念的研究就达200多条,可以说研究宽度、广度还是相对成熟和丰富的。
1.2 关于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是由“技”演变出来的文化,是由武术自身所挖掘出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就目前武术文化的研究来看,对武术文化的概念研究还是相对不足,颇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
观点一认为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1〕。
观点二认为武术文化是对人的身体动作进行感悟的文化,在人体的不断变化中,反映出人的思想、道德、意念等,是人体动作的外部体现,也是人体动作的高度完善和挖掘潜能的极佳方式〔2〕。从二者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它将外在的身体运动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和价值,使身体运动赋予了生命力的一种文化现象。
2 关于武术文化的自身特性
2.1 武术文化的特性
特性指某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特殊的品质。武术文化的特性从侧面反映了武术文化区分其他文化的不一般文化特质。就研究角度来看,武术文化特性的研究还是多元化的。
第一种观点从中国传统武术在当代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入手,解读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特征,分别为:自身的文化性、技法的哲理性、过程的教化性、节奏的律动性、演练的艺术性〔3〕。
第二种观点从武术文化的概况入手,分析了武术文化的传统性、民族性、开放性与教育性等特性〔4〕。
第三种观点从美学的角度阐述了武术运动表现出的形意艺术美、整体和谐美、攻防艺术美、节奏和谐美、抽象艺术美等美学特征〔5〕。
武术文化的特性不是单一的,而是随着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武术文化的特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武术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2.2武术文化的内涵 内涵是人对人或物的一种认知感觉。武术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其文化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说法一从中国传统武术军事文化、哲学文化、社会风尚文化、现代科学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和尚武精神文化六个角度〔6〕对武术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论证。说法二则从古现代双视点对武术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剖析,认为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渗透着中国古现代人民的智慧,与其说武术是一种格斗技能,不如说是一种文化〔7〕。
2.3不同视角下的武术文化
不同视角的探析给武术文化的深入研究拓宽了道路,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武术文化的研究视角还是相对狭窄的,主要有以下说法。
其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和梳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思路两部分分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问题〔8〕。其二,从文化哲学视域出发,对传统武术现代化出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出场机制和途径、方式进行了解读〔9〕。其三,从身体哲学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根本差异性在于人的身体,这是人的本源。武术最终是要回归于身体,因为身体是武术发展的永恒终点〔10〕。其四,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了武当武术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11〕。这与武术文化自身特性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抓住武术本身所隐藏的文化属性是拓宽武术文化研究视角的途径。
3 关于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关于武术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古代的武术文化思想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其二为武术文化的现代性研究。
3.1 古代武术文化思想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古代武术文化思想从某种程度上阐述了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当今武术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观点一从传统武术的动作境界、审美境界、道德境界、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传统武术文化所蕴藏的中和理念〔12〕。观点二认为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有利于化解人与自我心灵间的信仰危机、人与人间的道德危机、人与社会间的人文危机、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危机、异文明间的价值危机〔13〕。“中和理念”“和合思想”都是中国古代先进的文化思想,这些优秀的文化思想并不会伴随着岁月的洗礼而消逝,反而更加相得益彰,对当今甚至未来社会都起着积极的传承纽带。
3.2 武术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取向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武术文化更多的发展空间,有学者指出中国武术在现代文化多元化时代发展中的价值取向〔14〕的观点,也有学者针对当前武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武术现代化,进而提出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15〕等说法。传统武术进行现代化既是武术文化发展的外在需求,也是自身价值得以传承的保障。现如今,武术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取向正在朝着多元化发展,其研究视野也正在一步步拓展,为文化繁荣添姿加彩。
4关于地域性及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
地域性的武术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武术文化是相互交错、相互融合的。从目前的研究中看,上海体育学院在地域性武术文化方面研究得比较前沿,而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则相对多元化,与当地的习俗、礼仪等息息相关。
4.1 对地域性武术文化的基础理论的研究
地域性武术文化的基础理论是指导地域武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武术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源泉。观点一在对地域性武术文化的研究中提出从宏观层面构建中国地域性武术文化“立”字研究模式〔16〕。观点二总结了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发展概况并分析了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特点和其研究对象主体的大众化定位问题〔17〕。观点三则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提出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策略〔18〕。上述观点以武术文化基础理论为切入点,最终讨论的是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问题,因此,武术文化理论的更新是支持地域性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强大动力。
4.2 对地域性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
文化的资源开发是对文化的最好保存方式,就目前地域性武术文化研究来看,少林、武当、峨眉武术文化的资源开发相对较好。如河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19〕对武术文化的资源开发有着积极的意义,武当也有每年一届的武当山国际武术节等品牌的推广。地域性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借助自身已有的文化品牌,对当地经济、文化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4.3 对地域性武术文化传承及发展的研究
地域性武术文化的发展须依托当地的文化氛围,与风俗习惯也是相关联的。如有学者对岭南珠三角武术文化的研究来分析地域武术传承与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20〕。也有学者分析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发展的现状与优势,提出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推广与发展思路〔21〕。也有学者对武当武术文化产生的背景、形成发展、内容及文化精神等进行了综合研究〔11〕。更有学者认为巴蜀武术体系形成以及成熟的历史时期与历史移民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巴蜀武术文化的发展实质是巴蜀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文化涵化过程〔22〕。地域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其传承有其自身优势。
4.4 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
目前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杨尚春指出继承与保护壮族武术文化的意义及所面临的问题,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多元性保护、发展提供参考〔23〕。周松贤认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所突出的武术内容不是武术本身的技击功用,而是本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乐观豁达的精神和情怀〔24〕。徐烈等从武术文化形态的器与具、艺与术、教与礼等三个层面着手对关东少数民族的武术文化进行了探究〔25〕。
5 关于武术文化的教育传承及传播
5.1 对武术文化教育演变的研究
对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如有学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经历了价值轻视、价值再认识、价值偏离和新中国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的继承与发展四个阶段〔26〕。武术文化的教育演变过程从侧面反映出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所传承的历史轨迹,对今后武术文化的教育方式及途径都有着一定的借鉴启示。 5.2 武术文化教育与奥林匹克思想的相关研究
奥运会是体育项目传承发展的高级形式,也是推动项目产业化的动力来源。武术与奥林匹克的结合归根结底是中西文化的结合,是两者相融〔27〕。而这种融合为武术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
5.3 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研究
文化的国际化是文化传播的自身诉求,也是文化发展的高级形式。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提出武术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应注重的环节,并且要不断开发武术的健身功效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其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28〕。第二种观点,强调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目标的真正实现,必须强化“文化意识”、拥有“世界意识”、高扬“创新意识”、恪守“标准意识”、树立“品牌意识”。〔29〕武术文化的国际化是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高级形式,对武术自身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广作用,近年来我们引进了诸多体育项目,而真正走出去的相对较少,因此须加强对自身文化的塑造,使武术能够走出去,塑造属于中国的文化品牌。
5.4 武术文化传播方式的研究
对于武术文化传播方式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有从文化地理学传播的理论来解读武术文化传播的特征与方式〔30〕。有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个层面研究武术文化传播的具体方式〔31〕。也有从武术文化传播的价值取向、民族文化认同、学科发展以及大学武术文化传播的归属等方面对武术文化在大学中的传播进行研究〔32〕。更有人认为,师徒传承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师生教学是竞技武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学校武术是武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33〕。总体来说,武术文化的传播在学校等教育机构的传播还是相对乐观,而在其他领域的传播则相对狭窄,有待进一步深化。
5.5 武术文化传播中的困境研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由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武术对外传播过程中注重了“物器技术”传播,而较为忽视武术心理价值的交流。〔34〕有学者以软实力为切入点,强调了软实力研究的重要性,剖析了武术文化传播的各种障碍。〔35〕也有学者认为要唤醒失语的传统武术文化,并从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内涵自知入手获得自信,然后才能知己知彼,推陈出新,从而走向和谐发展,完成从传统武术转向现代武术的文化转型〔36〕。武术文化传播中的问题是引导武术发展的推动力,找出问题的症结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6 关于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的探讨
在近些年的文献中,关于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的研究还是相当丰富的,大致可以分为宏观性的发展策略研究、地区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以及“单一式”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研究等三个方面。
6.1 宏观视野下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的探讨
宏观视野下的发展策略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在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正遭遇着文化迷失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对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缺失。〔37〕因此,找准方向是武术文化发展的根基。
6.2 地区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的探讨
武术市场化、产业化,是现代武术发展中重要的环节。近些年来,关于武术文化产业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对少林寺武术文化产业、河南省武术文化产业等个别地区武术文化的研究。如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走品牌与营销创新之路,开创了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典范。〔38〕而中国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施行完善文化体制、引入民营企业的力量、提高大众文化意识、构建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圈、完善文化设施、培养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等战略措施,共同促进武术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39〕地区武术文化的发展须依托地域性武术文化的开展现状及文化氛围,如武当武术、峨眉武术等都可依托自身的文化形态进行产业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打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品牌。
6.3 “个案式”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的探讨
有学者认为将家庭作为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基础路径、将学校作为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主导路径、将大众传媒作为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新路径、将同辈群体作为交互影响的传承路径。〔40〕也有人认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可以借助美式橄榄球运动发展的成功经验。〔41〕在上述“个案式”的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研究中,对成功的项目研究范围相对较窄,没有广泛吸取其他项目成功发展的经验来推动武术文化的发展,这也是武术文化发展的瓶颈。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我国提升文化强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武术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同样对文化大繁荣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近些年对武术文化的研究中看,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界定、自身特性的研究、价值取向的研究、地域性及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教育传承及传播的研究和发展策略的探讨等方面。总体而言,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停留在宏观政策、指导思想等方面的泛泛描述,引用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且研究视角不够开阔,缺少学科间的交流,在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方面相对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为武术文化的深入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合上述诸多研究及所反映出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其一,加大对本土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在立足本土武术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出适合武术发展的国际武术文化品牌;其二,运用多元方法、多元学科交叉研究武术文化。打破原有的体育行业限制,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使研究的宽度、广度更加多样化;其三,加大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保护与挖掘。使一些优秀的武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保存,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其四,提升武术文化产业化的开拓空间。形成多种武术产业化并行发展的态势,促进文化产业链的共同发展。以上说法或许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武术文化的转型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推陈出新的内在动力。通过以上研究,为我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也为实现中国梦给予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权黎明,王岗.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40-41.
〔4〕彭福栋.试析武术文化的特性〔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5).
〔5〕张伟霞.论武术文化的美学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4,3:45.
〔6〕李志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体系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30(2).
〔7〕袁金宝,温搏,李阳.从古现代双视点论武术文化之内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9:11.
〔8〕张纳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
〔9〕李龙.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出场〔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2).
〔10〕邓正龙.从身体哲学视角出发对武术文化的再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42(10).
〔11〕龙行年.武当武术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1,5.
〔12〕桑全喜.中和思想与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34(9).
〔13〕王品珍.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D〕.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2011.
〔14〕张继生,罗孝志,吴天佑.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3):64-65.
〔15〕王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3):76.
〔16〕张胜利,郭志禹.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模式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4):74:-75.
〔17〕申国卿.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4):67.
〔18〕郭守靖,郭志禹.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0(5):72-73.
〔19〕岳贤锋.河南武术文化资源评价〔J〕.体育文化导刊,2006(7):46.
〔20〕李吉远等.地域武术传承与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断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3):57-58.
〔21〕刘永祥,王清生,林德明.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推广与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38-39.
〔22〕陈振勇,温佐惠.论历史移民对巴蜀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6):44-45.
〔23〕杨尚春.继承与保护壮族武术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2009,30(4):18-19.
〔24〕周松贤,等.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武术文化探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4):140-141.
〔25〕徐烈,等.关东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探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6):66-67.
〔26〕倪金福.近现代我国学校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的演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3):38-39.
〔27〕郭志禹.论开展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的武术文化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42.
〔28〕刘军.刍议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32-33.
〔29〕冉学东,王岗.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体育科学,2012,32(1):73-76.
〔30〕马万风等.浅析当代武术文化的传播特征及传播方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71-472.
〔31〕张德胜,等.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5):114-115.
〔32〕赵亮,等.大学武术文化传播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8):37.
〔33〕李俊卿.师徒传承与师生教学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作用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6):96-97.
〔34〕刘树军等.武术文化传播的障碍因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42-43.
〔35〕蔡仲林等.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5):380-381.
〔36〕龙行年.中国武术文化发展视阈:从自知自信走向现代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5):61-62.
〔37〕於世海,龚江泳.迷失与救赎――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4):63-64.
〔38〕张小林,孙玮等.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品牌营销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61-62.
〔39〕张纳新.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6):699.
〔40〕吕旭涛.社会化视野下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寻绎〔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4):137.
〔41〕蒋明朗,栾小燕等.美式橄榄球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8,15(8):24-25.
(责任编辑:阎 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0084295.htm
【关键词】武术文化;价值取向;地域文化;文化传承;发展策略
【Abstract】The paper has a research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search of Wushu culture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mainly focus on the six aspects: definition of Wushu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culture itself, research of Wushu culture value orientation, regional and ethnic minority Wushu culture research, the spread of Wushu culture education spread and Wushu cul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considers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Wushu culture should be: enlarging the excav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local Wushu culture,using multiple methods and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to research Wushu culture, increasing the protection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Wushu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Wushu culture, which provides a feasible perspective and breakthrough point for many problems haunting Wushu culture.
【Key words】martial arts culture; value orientation; regional 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strategy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文化热”及“国学热”的兴起,武术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人们开始从武术“术法”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对武术文化内涵及相关学科的探讨,使武术从单纯的技艺传承,进入到科学研究的高层次范畴。在此背景下研究武术文化,一方面是对武术文化观点的再总结,为新观点的提出提供可探路径;另一方面,在新的背景下研究武术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诉求,也为武术文化的进一步拓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关于文化
“文化”一词在英语中译为“culture”,有“种植、耕作”之意,也有“通过劳动而获得收成”的含义,随之,后人将其演绎成培育、教育之意。关于文化一词的研究相对宽泛,其概念的研究就达200多条,可以说研究宽度、广度还是相对成熟和丰富的。
1.2 关于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是由“技”演变出来的文化,是由武术自身所挖掘出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就目前武术文化的研究来看,对武术文化的概念研究还是相对不足,颇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
观点一认为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1〕。
观点二认为武术文化是对人的身体动作进行感悟的文化,在人体的不断变化中,反映出人的思想、道德、意念等,是人体动作的外部体现,也是人体动作的高度完善和挖掘潜能的极佳方式〔2〕。从二者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它将外在的身体运动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和价值,使身体运动赋予了生命力的一种文化现象。
2 关于武术文化的自身特性
2.1 武术文化的特性
特性指某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特殊的品质。武术文化的特性从侧面反映了武术文化区分其他文化的不一般文化特质。就研究角度来看,武术文化特性的研究还是多元化的。
第一种观点从中国传统武术在当代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入手,解读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特征,分别为:自身的文化性、技法的哲理性、过程的教化性、节奏的律动性、演练的艺术性〔3〕。
第二种观点从武术文化的概况入手,分析了武术文化的传统性、民族性、开放性与教育性等特性〔4〕。
第三种观点从美学的角度阐述了武术运动表现出的形意艺术美、整体和谐美、攻防艺术美、节奏和谐美、抽象艺术美等美学特征〔5〕。
武术文化的特性不是单一的,而是随着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武术文化的特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武术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2.2武术文化的内涵 内涵是人对人或物的一种认知感觉。武术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其文化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说法一从中国传统武术军事文化、哲学文化、社会风尚文化、现代科学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和尚武精神文化六个角度〔6〕对武术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论证。说法二则从古现代双视点对武术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剖析,认为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渗透着中国古现代人民的智慧,与其说武术是一种格斗技能,不如说是一种文化〔7〕。
2.3不同视角下的武术文化
不同视角的探析给武术文化的深入研究拓宽了道路,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武术文化的研究视角还是相对狭窄的,主要有以下说法。
其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和梳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思路两部分分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问题〔8〕。其二,从文化哲学视域出发,对传统武术现代化出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出场机制和途径、方式进行了解读〔9〕。其三,从身体哲学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根本差异性在于人的身体,这是人的本源。武术最终是要回归于身体,因为身体是武术发展的永恒终点〔10〕。其四,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了武当武术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11〕。这与武术文化自身特性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抓住武术本身所隐藏的文化属性是拓宽武术文化研究视角的途径。
3 关于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关于武术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古代的武术文化思想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其二为武术文化的现代性研究。
3.1 古代武术文化思想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古代武术文化思想从某种程度上阐述了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当今武术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观点一从传统武术的动作境界、审美境界、道德境界、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传统武术文化所蕴藏的中和理念〔12〕。观点二认为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有利于化解人与自我心灵间的信仰危机、人与人间的道德危机、人与社会间的人文危机、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危机、异文明间的价值危机〔13〕。“中和理念”“和合思想”都是中国古代先进的文化思想,这些优秀的文化思想并不会伴随着岁月的洗礼而消逝,反而更加相得益彰,对当今甚至未来社会都起着积极的传承纽带。
3.2 武术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取向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武术文化更多的发展空间,有学者指出中国武术在现代文化多元化时代发展中的价值取向〔14〕的观点,也有学者针对当前武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武术现代化,进而提出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15〕等说法。传统武术进行现代化既是武术文化发展的外在需求,也是自身价值得以传承的保障。现如今,武术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取向正在朝着多元化发展,其研究视野也正在一步步拓展,为文化繁荣添姿加彩。
4关于地域性及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
地域性的武术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武术文化是相互交错、相互融合的。从目前的研究中看,上海体育学院在地域性武术文化方面研究得比较前沿,而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则相对多元化,与当地的习俗、礼仪等息息相关。
4.1 对地域性武术文化的基础理论的研究
地域性武术文化的基础理论是指导地域武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武术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源泉。观点一在对地域性武术文化的研究中提出从宏观层面构建中国地域性武术文化“立”字研究模式〔16〕。观点二总结了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发展概况并分析了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特点和其研究对象主体的大众化定位问题〔17〕。观点三则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提出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策略〔18〕。上述观点以武术文化基础理论为切入点,最终讨论的是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问题,因此,武术文化理论的更新是支持地域性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强大动力。
4.2 对地域性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
文化的资源开发是对文化的最好保存方式,就目前地域性武术文化研究来看,少林、武当、峨眉武术文化的资源开发相对较好。如河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19〕对武术文化的资源开发有着积极的意义,武当也有每年一届的武当山国际武术节等品牌的推广。地域性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借助自身已有的文化品牌,对当地经济、文化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4.3 对地域性武术文化传承及发展的研究
地域性武术文化的发展须依托当地的文化氛围,与风俗习惯也是相关联的。如有学者对岭南珠三角武术文化的研究来分析地域武术传承与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20〕。也有学者分析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发展的现状与优势,提出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推广与发展思路〔21〕。也有学者对武当武术文化产生的背景、形成发展、内容及文化精神等进行了综合研究〔11〕。更有学者认为巴蜀武术体系形成以及成熟的历史时期与历史移民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巴蜀武术文化的发展实质是巴蜀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文化涵化过程〔22〕。地域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其传承有其自身优势。
4.4 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
目前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杨尚春指出继承与保护壮族武术文化的意义及所面临的问题,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多元性保护、发展提供参考〔23〕。周松贤认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所突出的武术内容不是武术本身的技击功用,而是本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乐观豁达的精神和情怀〔24〕。徐烈等从武术文化形态的器与具、艺与术、教与礼等三个层面着手对关东少数民族的武术文化进行了探究〔25〕。
5 关于武术文化的教育传承及传播
5.1 对武术文化教育演变的研究
对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如有学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经历了价值轻视、价值再认识、价值偏离和新中国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的继承与发展四个阶段〔26〕。武术文化的教育演变过程从侧面反映出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所传承的历史轨迹,对今后武术文化的教育方式及途径都有着一定的借鉴启示。 5.2 武术文化教育与奥林匹克思想的相关研究
奥运会是体育项目传承发展的高级形式,也是推动项目产业化的动力来源。武术与奥林匹克的结合归根结底是中西文化的结合,是两者相融〔27〕。而这种融合为武术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
5.3 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研究
文化的国际化是文化传播的自身诉求,也是文化发展的高级形式。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提出武术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应注重的环节,并且要不断开发武术的健身功效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其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28〕。第二种观点,强调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目标的真正实现,必须强化“文化意识”、拥有“世界意识”、高扬“创新意识”、恪守“标准意识”、树立“品牌意识”。〔29〕武术文化的国际化是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高级形式,对武术自身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广作用,近年来我们引进了诸多体育项目,而真正走出去的相对较少,因此须加强对自身文化的塑造,使武术能够走出去,塑造属于中国的文化品牌。
5.4 武术文化传播方式的研究
对于武术文化传播方式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有从文化地理学传播的理论来解读武术文化传播的特征与方式〔30〕。有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个层面研究武术文化传播的具体方式〔31〕。也有从武术文化传播的价值取向、民族文化认同、学科发展以及大学武术文化传播的归属等方面对武术文化在大学中的传播进行研究〔32〕。更有人认为,师徒传承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师生教学是竞技武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学校武术是武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33〕。总体来说,武术文化的传播在学校等教育机构的传播还是相对乐观,而在其他领域的传播则相对狭窄,有待进一步深化。
5.5 武术文化传播中的困境研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由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武术对外传播过程中注重了“物器技术”传播,而较为忽视武术心理价值的交流。〔34〕有学者以软实力为切入点,强调了软实力研究的重要性,剖析了武术文化传播的各种障碍。〔35〕也有学者认为要唤醒失语的传统武术文化,并从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内涵自知入手获得自信,然后才能知己知彼,推陈出新,从而走向和谐发展,完成从传统武术转向现代武术的文化转型〔36〕。武术文化传播中的问题是引导武术发展的推动力,找出问题的症结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6 关于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的探讨
在近些年的文献中,关于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的研究还是相当丰富的,大致可以分为宏观性的发展策略研究、地区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以及“单一式”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研究等三个方面。
6.1 宏观视野下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的探讨
宏观视野下的发展策略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在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正遭遇着文化迷失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对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缺失。〔37〕因此,找准方向是武术文化发展的根基。
6.2 地区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的探讨
武术市场化、产业化,是现代武术发展中重要的环节。近些年来,关于武术文化产业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对少林寺武术文化产业、河南省武术文化产业等个别地区武术文化的研究。如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走品牌与营销创新之路,开创了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典范。〔38〕而中国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施行完善文化体制、引入民营企业的力量、提高大众文化意识、构建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圈、完善文化设施、培养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等战略措施,共同促进武术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39〕地区武术文化的发展须依托地域性武术文化的开展现状及文化氛围,如武当武术、峨眉武术等都可依托自身的文化形态进行产业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打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品牌。
6.3 “个案式”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的探讨
有学者认为将家庭作为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基础路径、将学校作为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主导路径、将大众传媒作为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新路径、将同辈群体作为交互影响的传承路径。〔40〕也有人认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可以借助美式橄榄球运动发展的成功经验。〔41〕在上述“个案式”的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研究中,对成功的项目研究范围相对较窄,没有广泛吸取其他项目成功发展的经验来推动武术文化的发展,这也是武术文化发展的瓶颈。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我国提升文化强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武术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同样对文化大繁荣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近些年对武术文化的研究中看,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界定、自身特性的研究、价值取向的研究、地域性及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教育传承及传播的研究和发展策略的探讨等方面。总体而言,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停留在宏观政策、指导思想等方面的泛泛描述,引用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且研究视角不够开阔,缺少学科间的交流,在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方面相对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为武术文化的深入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合上述诸多研究及所反映出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其一,加大对本土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在立足本土武术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出适合武术发展的国际武术文化品牌;其二,运用多元方法、多元学科交叉研究武术文化。打破原有的体育行业限制,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使研究的宽度、广度更加多样化;其三,加大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保护与挖掘。使一些优秀的武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保存,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其四,提升武术文化产业化的开拓空间。形成多种武术产业化并行发展的态势,促进文化产业链的共同发展。以上说法或许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武术文化的转型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推陈出新的内在动力。通过以上研究,为我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也为实现中国梦给予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权黎明,王岗.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40-41.
〔4〕彭福栋.试析武术文化的特性〔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5).
〔5〕张伟霞.论武术文化的美学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4,3:45.
〔6〕李志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体系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30(2).
〔7〕袁金宝,温搏,李阳.从古现代双视点论武术文化之内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9:11.
〔8〕张纳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
〔9〕李龙.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出场〔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2).
〔10〕邓正龙.从身体哲学视角出发对武术文化的再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42(10).
〔11〕龙行年.武当武术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1,5.
〔12〕桑全喜.中和思想与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34(9).
〔13〕王品珍.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D〕.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2011.
〔14〕张继生,罗孝志,吴天佑.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3):64-65.
〔15〕王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3):76.
〔16〕张胜利,郭志禹.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模式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4):74:-75.
〔17〕申国卿.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4):67.
〔18〕郭守靖,郭志禹.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0(5):72-73.
〔19〕岳贤锋.河南武术文化资源评价〔J〕.体育文化导刊,2006(7):46.
〔20〕李吉远等.地域武术传承与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断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3):57-58.
〔21〕刘永祥,王清生,林德明.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推广与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38-39.
〔22〕陈振勇,温佐惠.论历史移民对巴蜀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6):44-45.
〔23〕杨尚春.继承与保护壮族武术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2009,30(4):18-19.
〔24〕周松贤,等.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武术文化探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4):140-141.
〔25〕徐烈,等.关东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探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6):66-67.
〔26〕倪金福.近现代我国学校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的演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3):38-39.
〔27〕郭志禹.论开展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的武术文化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42.
〔28〕刘军.刍议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32-33.
〔29〕冉学东,王岗.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体育科学,2012,32(1):73-76.
〔30〕马万风等.浅析当代武术文化的传播特征及传播方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71-472.
〔31〕张德胜,等.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5):114-115.
〔32〕赵亮,等.大学武术文化传播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8):37.
〔33〕李俊卿.师徒传承与师生教学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作用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6):96-97.
〔34〕刘树军等.武术文化传播的障碍因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42-43.
〔35〕蔡仲林等.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5):380-381.
〔36〕龙行年.中国武术文化发展视阈:从自知自信走向现代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5):61-62.
〔37〕於世海,龚江泳.迷失与救赎――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4):63-64.
〔38〕张小林,孙玮等.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品牌营销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61-62.
〔39〕张纳新.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6):699.
〔40〕吕旭涛.社会化视野下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寻绎〔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4):137.
〔41〕蒋明朗,栾小燕等.美式橄榄球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8,15(8):24-25.
(责任编辑:阎 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0084295.ht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