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诗歌鉴赏题说起

今天和一位小朋友交谈,说起学语文的事情,我说我喜欢用人生教语文,我又想起了去年海淀高三考试的一道诗歌鉴赏题。今天写这篇文章,一个目的是教给同学们如何把诗歌鉴赏题答得准确,第二个目的是给这位小朋友看。

原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注释】①问遗:赠与。②绍缭:缠绕,装饰。③拉杂:堆集。④妃呼狶:妃,悲;呼狶,歔欷。

⑤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雉鸡常晨鸣求偶。⑥高:同“皓”,东方发白。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果断、决绝的态度。

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呜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16.“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两句借助饰物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

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

C.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繁钦《定情诗》)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17.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分析。(6分)

这道题给学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一是《氓》这首诗属于背诵篇目,所以题目中不会给出原诗,很多学生记不清了。二是学生对于诗歌情感的认识都过于粗线条,更多的停留在接受的层面上,而不是感受的层面上,所以答这答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说不清楚。下面我试做分析。

首先我们要懂得读任何材料,都要抓住关键点,并做分析。《有所思》这首诗中,关键点在哪儿呢?因为是叙事诗,所以关键在于事件发展的几个过程上面。可以如此概括:两地相隔——精饰信物——(男子)移情别恋——情感宣泄——回忆往事。

那么怎么去读这首诗呢?我想我们应该用生活去读,才能理解得透彻准确。头两句写所思之人在大海之南,不得相见,于是女子便要送给所思之人意见礼物,什么礼物呢?簪子,这是女子自身佩戴的饰物。一名女子把自己佩戴的饰物送给一个男子,可以看出男子在她心中的重要位置。非但如此,还精心修饰一番。可见,这位女子是把所有的爱都给了那位男子。也正因如此,当听说男子变心之后,她的反应是“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还发誓说以后决不再相见。不是这位女子脾气大,而是这位女子的身份决定的。我们也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位女子应该是一个热恋中的少女。因为少了世事的磨练,所以感情抒发的更加直接。这种情况在影视剧中是很常见的。发泄完所有的气愤之后,她真的能彻底忘怀吗?不能,肯定不能,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内容。夜深难眠,忆起往事,无限失落。从她内心来讲,我想应该还是希望男子回心转意的。

这里面有个细节,就是得知男子变心后,女子内心的复杂。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比如你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很气愤,嘴上也会说断绝关系,可是心里却想着如果他能够给我道歉该多好呀!诗歌写的就是真正的人生。

第17题要求学生分析两首诗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不同。首先大家要读题认真,题中说的是男子变心之后,因为变心之前,感情没有比较的必要。

我们根据两个人的身份来做区分,这样才能找到细微的差别。我刚才说了,《有所思》中的主人公应该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热恋中的少女,而《氓》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一位结婚后的中年妇女了(也许到不了中年,但是至少要二十五六岁了吧),所以当听说男子变心后,热恋中的少女直接抒发出自己的气愤。而《氓》中的女主人公,因为有几年的婚姻生活,所以不是气愤可以概括的,应该是痛恨。两人和男子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恋爱的对象,一个是共同生活的丈夫。她年长一些,也就稳重很多,所以听说丈夫变心后,应该是痛苦的思考,“为什么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不用发泄,而是由内到外的痛。也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有所思》中的女子感情可以看做是伤心,而《氓》中女主人公的感情应该是程度深的,是痛彻骨髓的。所以她是怨恨。

再往后,《有所思》中的女子发写完之后,就成了一种感伤,毕竟男子变心,自己失去所爱之人,当最后彻夜难眠,忍不住回忆往事的时候,又能怎么样呢?就算一种无奈吧。

《氓》中的女主人公理智很多,她明白怨恨和痛苦都不能改变现实,所以最后可以做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个勇敢的决定,这个时候女子是勇敢的,是决绝的。

所以答案可以写作:

《有所思》情感变化:由气愤到伤感,最后无奈。

《氓》的情感变化:先怨恨,后悲伤,最终释然。

很多学生只会用痛苦伤心这一个词,这怎么能区分开呢?原因是不能用生活对诗歌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分析,这是读诗读不透,读不出美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我给大家几点建议:

1、千万不要忽略课本上的内容。

2、背诵篇目如果只当做背诵就浪费了。

3、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要用心体会,用感情品味,用生活印证。

4、表达上要注意区分同类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如果以上内容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就点赞转发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