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就是好”、“高手在民间”,是中医学习之道
导读:提到中医的最大优势及特点,很多朋友首先想的是辨证论治,并把其奉为中医的瑰宝。然而事实是这样的,现在很多人倍加推崇的辨证论治,并不是真正的辨证论治,而是一种畸形的中医发展模式,因为目前的辨证论治,基本都脱离了中医的辨病论治。本篇文章,周医生将带你认识何为中医真正的“辨证论治”?
重温经典
周医生参加一个学术性的会议,分享了治疗某一种疾病的经验方,与会的一个西医领导讲:“你们中医讲辨证论治,怎么会有专门针对某一种疾病的方剂?同时我也了解到,很多中医名家,包括厉害的民间中医,都有自己治疗疾病的特效经验方,这与辨证论治的精神是不相符合的,周医生能不能解释一下?”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及中医事实,不知道各位中医同道会如何回答?我的回答是:中医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综合体,单一的辨病论治或者辨证论治,并不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本质,故而,中医可以有经验方剂,同时也可以在经验方剂的基础上,加减用药。
历史的车轮走到现在,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争论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谁更重要?而是要理解何为病与证?
病的标准答案: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身体内部运行机制变化,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证的标准答案: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从病和证的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病是一条线的变化,如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这样一个疾病过程;而证是一个点的总结,如患者处于肝硬化腹水阶段这个点。故而在疾病诊疗中,我们既要考虑到疾病发展的线,从而延续对于乙肝病毒的治疗,以及向肝癌发展的阻断,同时又要重视肝硬化腹水这个点,即证的治疗,以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如果我们只重视了鼓胀(肝硬化腹水)这个证的阶段,而忽视了其疾病规律,那么在患者腹水消退后,我们的治疗就会无所适从,茫无头绪。
道路漫漫,始终与风景并存!
当我们步行从郑州到北京,我们既要安排好每一个城市的住宿、饮食,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偏离道路,否则就不能到达目的地,还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这就是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真正关系,即辨病论治是基础,辨证论治是提高。
严格来讲,真正的辨证论治,涵盖了对于“病”的认识,但我们目前中医的现状是,辨证论治已经脱离了“病”,或者说立足于含糊的“病”之上。古代中医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对人体进行深度的认识,故而以“症”为病,如胃痛病、心痛病、咳嗽病、哮喘病、呕吐病、呃逆病、腹泻病、胁痛病、腹痛病、水肿病等等,虽然对此进行了后续的研究分析,但与西医胃炎、肠炎、肺炎、冠心病、心衰、扁桃体炎、咽喉炎、流感等疾病诊断相比,是有差距的。
中医在病的研究上,进展是较为缓慢的,特别是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医脏腑虚化论提出以后,病的研究更加滞后,故而辨证论治才异军突起,独立承担起中医诊疗疾病的重任,以至于形成了现在大家“知辨证而忘辨病”的尴尬局面。虽然中医对于病的研究相对滞后,但几千年来积累的大量经验,还是形成了很多有效的疾病经验方、效方,并为广大医者所使用,这是中医的巨大财富。
伤寒亦不离病
有人讲,中医诊疗疾病,并不需要像西医一样去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只要时刻关注五脏六腑气血虚损情况,调补五脏就可以了,这是一种治本策略,故而形成了现在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说法!
中医通过调补五脏六腑气血失衡,使人体恢复健康的诊疗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已经获得了中西医同行的认可,但就某一种明确疾病的治疗来说,则不够精准,于是辨证论治出现了时而有效、时而无效的情况。就如我们从郑州去北京,没有提前规划好路线,而是每到一个城市就通过询问,确定下一个路程,好处是对于实时路况了解得更好,坏处是效率低下,并且存在被误导的可能。
曾经认识一个民间中医,他有一个治疗子宫肌瘤的方子,平时不论是哪一个病人来?患者有什么样的证?都使用这一个方子治疗,但效果却很好。还有很多的中医大家、名家,包括现在的国医大师、名老中医,都有一些自己治疗某些疾病的经验方,效果非常好,甚至做成了院内制剂、中成药,就是该方剂切合了疾病本质,符合辨病论治。周医生这里想说,离开了病的证,会出现不切合疾病本质的情况,但离开证的病,仍然会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如某一个人得了喘证,你辨证的是心脾两虚,但这个心脾两虚证,可能与患者喘证的形成,二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直接补脾肾,却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回归中医经典,我们发现医圣张仲景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也是先把疾病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性、厥阴病六大体系,然后在这六大类疾病的基础上,再进行辨证论治,而不是直接辨证论治。此外,医圣仲景也认识到中医在“病”认识上的不足,故而采用了方证诊疗体系,即几个症状组合成一个特有证(病的延续),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制定出麻黄汤、桂枝汤方剂,并加减使用。
现代中医诊疗疾病,会发现两个现象,一是伤寒六经的诊疗思路及用药效果,会高于普通的辨证论治,出现了经方就是好的感觉;二是民间中医往往会依靠经验方剂、效方,在诊疗效果上优于学院派的辨证论治,于是出现了高手在民间的说法。无论经方就是好,还是高手在民间,都凸显出了中医辨病论治的重要性,以及与辨证论治结合的迫切性。
中医未来的发展,我们要把经方就是好与高手在民间结合起来,在疾病本质方面进行更加深刻的规范研究,从而把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真正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中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