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满不思淫”!肉欲扰心,全因肾精不足
“精满不思淫”这五个字,到底出自哪里,似乎已经不可考。有的说,这句话连同“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一起,由近代学者南怀瑾先生提出。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也难有定论。
今天要讨论的,是这个五个字背后的养生意义。
为什么说“精满不思淫”呢?一个人若肾中精气满满,就不会过多思慕男女之欢,这究竟是对是错,有没有道理呢?
从中医男科学的理论角度考虑,这五个字,是有道理的。
我们首先得知道,这里面的“精”指的是什么。实际上,这里的“精”,指的是肾中的阴精。就是储存在我们肾中的先天精微物质,以及由此而化生的“肾阴”。所谓肾阴,就是肾精气化所体现出来的濡润、柔和、内敛、安静、滋养的功能。由于肾精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为阴,故而阴精并称。于是,在不少医家的口中,肾阴和肾精就统称为“肾中阴精”。
所以,这里的“精满”,就可以理解成肾精充足,肾阴不亏。
如果一个人,或因先天禀赋,或因纵欲无度,或年少时过于自渎,造成肾精不足,使得肾阴亏虚,这就造成两个结果。第一个,肾阴不能上濡心火,使得心火过旺。第二个,就是肾阴不足,阴不制阳,使得肾中相火顿起。于是乎,心中君火过旺,引动相火过极,就会欲念频生,过于思慕异性。同时,还可能有阳强易举、早泄、潮热、心烦、咽干口干、腰膝酸软、耳鸣失眠等肾阴不足的表现。
说简单了,这样的病因病机,就是肾阴不足、相火妄动。现代中医男科学里面,对早泄、阳强、性欲亢进等疾病的治疗,常常要考虑到这一层因素。而调治的根本之道,就在于滋补肾阴,清散相火。
因此,“精满不思淫”这五个字,的确是有道理的——因为阴精不足,所以相火妄动。相反,若果阴精充足,肾阴不亏,则相火自安,也就不会欲念频生了。
医家在面对这种阴精不足、相火妄动的情况时,会考虑用什么方法来应对呢?
在我们祖国传统医学的方剂世界里,有很多办法可以应对此事。下面为您解说“六味地黄”这一张方剂,被使用的频率非常高。组方如下——
熟地黄24克,山茱萸、山药各12克,茯苓、泽泻、牡丹皮、知母、黄柏各9克。
正如前面所说,欲念频生、过于思慕男女之事,原因在于相火妄动。好,那我们就清散相火。怎么办?这里首先用了知母和黄柏。知母,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在清热泻火,生津润燥。黄柏,性味苦,寒,归肾、膀胱经,功在清热燥湿,泻火除蒸。两者配伍,直折相火。
相火为何偏煽?因为肾中阴精不足,阴不制阳。所以我们还需滋补肾阴肾精。这才是治本之道。于是,我们用熟地黄、山茱萸和山药。其中,熟地黄可以大补肾精肾阴,为滋补精血之要药。山茱萸,性味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功在补益肝肾,涩精固脱。还有那山药,滋补脾肾,添精固摄。三味药目的在于滋阴、补精、固肾、涩脱。
可是,如此滋补,会不会有滋腻之嫌?更何况,要想“吃得下”,先得“排得出”,就像一个人,若长期便秘,必然食欲不振。所以说,我们在补的同时,还需要泄浊。于是,就有了茯苓、泽泻、牡丹皮。其中,茯苓入脾,妨山药之滋腻。泽泻入下焦,清利湿热,妨熟地之滋腻。牡丹皮则制衡山萸肉的滋腻之性。如此,三补三泻,可谓周全。这便是古人用于调理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办法。
总而言之,“精满不思淫”这五个字,的确给我们很大的启迪。它是我们养生延寿的一句箴言,我们要牢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