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谁不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发布了个啥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民以食为天。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膳食健康问题受到了更多关注。2月25日,由中国营养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为修订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对我国居民膳食与营养健康现状做出最新总结。
吃的好、动的少、膳食相关慢病问题突出受关注
发布会上,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指出,我国居民膳食与营养健康现状特点之一是“居民营养状况和体格得到明显改善”,尤其膳食质量明显改善。“并不是现在吃的越来越不好了、越来越不健康了,这点一定要明确。随着经济发展,我们的膳食质量越来越高,食物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这从中国居民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明显降低等指标中都有所体现。”
但吃的好并没有让大家更多的参与到运动中来。《报告》指出,“居民生活方式改变,身体活动水平显著下降”是我国居民膳食与营养健康现状的第二个特点。
从上图可以看出,职业性的身体活动,家务性的身体活动,交通性的身体活动,甚至休闲性的身体活动都在下降。而静坐时间有所上升,尤其是用手机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比原来多得多。
第三、第四个最值得关注的特点都与慢性病有关,分别是“超重肥胖及膳食相关慢性病问题日趋严重”及“膳食不平衡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丁钢强分析指出,膳食相关慢性病问题越来越严重归因于超重肥胖率升高。最典型的两种营养相关的慢性病,一个是高血压,一个是糖尿病,在中国居民当中的患病率明显上升(如下图)。
膳食不平衡的问题突出,成为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中国成人所有膳食因素与估计的心血管代谢性死亡数量有关的归因中:高钠摄入占17.3%;水果摄入不足占11.5%; 水产类Ω-3脂肪酸摄入不足占9.7%。可见,高油高盐摄入在我国仍普遍存在,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逐年上升,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奶类、鱼虾类和大豆类摄入普遍不足。
特点五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膳食结构亟待改善”。《报告》指出,我国农村居民畜禽肉类增幅较大,逐步接近城市居民水平。但农村居 民奶类、水果、水产品等食物的摄入量仍明显低于城市居民,食物多 样化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特点六和特点七分别是“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的营养问题仍需特别关注”及“食物浪费问题严重,营养素养有待提高”。
健康膳食模式长啥样?
长期遵循平衡膳食模式,是健康长寿和预防膳食相关慢性病的重要基石,并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国外知名的膳食模式有地中海模式、DASH模式等。此次发布的《报告》中则提出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据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孙长颢介绍,以多蔬菜水果、多鱼虾水产品、经常吃奶类和大豆制品、适量的谷类和肉禽类、烹调清淡少盐为主要特点的江南地区模式,代表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具有这些膳食特点的地区,人群发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均较低。
此外,《报告》汇集分析了膳食与健康研究的新证据。与主要健康结局风险降低相关联的膳食因素主要有:全谷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鱼肉、坚果、饮水(饮茶)等,证据等级均为B级。过多摄入可增加不良健康结局风险的膳食因素主要有:畜肉、烟熏肉、食盐、饮酒、含糖饮料、油脂等,证据等级均为B级及以上。
据了解,作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前置研究,《报告》还聚焦健康中国建设,并提出了落实合理膳食行动政策建议。一是以循证为依据,更新膳食指导性文件。二是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全方位影响因素干预的理念,以平衡膳食为核心,提出了精准化营养指导措施。三是以慢病预防为目标,全方位引领健康生活方式。四是以营养导向为指征,构建新型食物生产加工消费模式。五是以营养人才队伍建设为举措,宣传和践行健康中国。
注:本文图标均来源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