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建筑安平桥

  安平桥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安平桥东起兴安路,上跨安海湾,西至水头街,桥梁全长2255米,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桥梁,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

  安平桥的历史传说

  相传安海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双重侵袭,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无法改变这种苦难。有人说这是东海和南海的两条孽龙在作祟。一位在此修炼的道人知道了,他想为民除害。

  有一天他见到这两条孽龙在海滩上嬉戏,等到它们玩累了在睡觉时,道人就做起仙术镇住孽龙。然后决定将它们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于是道人化出两个大畚箕和一把大铁铲,把这两条孽龙铲到畚箕上。顿时海滩上留下了两个大窟窿,后来水流积聚就变成了现今的“龙湖”和“虺湖”。

  “龙湖”是黑龙住过的地方,所以这个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龙睡过的地方,因此这个湖的淤泥是赤色。再说道人挑着这两筐孽物走到一处叫大山后的地方,由于跨越溪涧时,步子迈得过大,一下子将扁担压断了,两条孽龙从梦中醒来,趁着道长不及下手,变作两堆土,真身飞上天去了。

  这两堆土就成了现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说这两座山推去填“龙湖”和“虺湖”正好丝毫不差。道长看没收拾好这两条孽龙,就闷闷不乐地回灵源山继续修炼。

  若干年后,安海地界大雨下个不停,九溪十八涧的大水翻过了石壁峡,直冲安海港而来。得道成仙的道长在灵源山顶望见那两条孽龙又在作怪,便运功吐出一条七彩锁链,从安海镇跨过海湾,直到南安的水头镇,孽龙见状吓得魂飞魄散,马上潜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们见到长虹惊退了孽龙,怕以后它们又卷土重来。

  有人就提议用长条大石,一段一段地铺砌起来,建造一条天长地久的锁蛟玉带,一来镇锁孽龙作怪,二来便于两县百姓往来。这意见马上得到人们的支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这条长达五里的跨海大石桥终于建造起来了。从此,孽龙再也不敢来兴风作浪。各地商旅船只,相邀而来。于是商业日益发达,庄稼则年年丰收,百姓们安居乐业,这座桥就被称作“安平桥”,因为桥长五里,又俗称为“五里桥”。

  安平桥的前世今生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由僧人祖派主持、黄护与僧智淋捐款倡建跨海石桥安平桥,但因工程浩大,而未能完成;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泉州郡守赵令拎到主持续建安平桥,黄逸响应续建;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安平桥全桥竣工投入使用。

  明永乐二年(1404年),里人黄韦修复安平桥;天顺三年(1459年),誓民安口国募修安平桥,为安平桥落成以来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成化及万历年间,安平桥又有两次重修。

  清雍正三年(1725年)秋,山洪暴涨,安平桥崩坏数段,用木板搭设接渡;雍正四年(1726年),泉州知府张无咎重修安平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施开泰、黄世瑶等重修安平桥;嘉庆十二年(1807年),黄元溶倡修安平桥,中亭立有徐汝澜;嘉庆十三年(1808年),所撰《重修安平桥记》碑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黄元礼、施继辉续修安平桥。

  清同治五年(1866年),安平桥重建中亭。清光绪九年(1883年),林瑞岗、蔡启昌等人倡修安平桥,陈楷撰碑记载。清光绪十七年(1901年)六月,安平桥再毁坏,陈缆驹等主持重修安平桥。

  民国17年(1928年)1月,因安平桥毁坏,踊跃募捐,重修安平桥;1961年3月4日,安平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2月,安平桥依原状进行全面翻修开工;1985年5月,安平桥翻修竣工;2007年底,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开工;2009年7月24日,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验收投入使用。

  安平桥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3种不同形式,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

  桥上筑憩亭,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亭前伫立护桥将军,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宝剑,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桥两侧的水中筑有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白塔,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安平桥既是一座历史之桥、文化之桥、商贸之桥,也是一座友谊之桥、合力之桥。八百多年过去了,其间风风雨雨,沧海桑田,漫步安平桥,海风拂面,波光荡漾。

  古建家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