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三十六)
像叶子对生
的麦子,顶部的一撇
像麦穗。有的甲骨文
略有变形,误将表示麦茎的中间一竖
穿透表示麦穗的一横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加“彳”
(行,迁移)、
(止,“趾”),强调麦子由异域“引进”中原。麦子是从南欧及西亚引进的作物品种,产量大大高于黍、粟等本土作物,古人将这种优良作物命名为“來”——外来的。
。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
。”凡來之屬皆从來。洛哀切 。
。”所有与来相关的字,都采用“来”作边旁。
”謂“來和
”。“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是解說“來”字之構形。謂“來”字之形是一根麥杆二個帶鋒芒之穗,其穗作麥芒麥刺之形。今考字見甲骨文,作
、
,正麥子之象形,甲骨文有用其本義者,如《
云藏龜》177.3:“辛亥卜,貞:
刈來”即其例。用為行來之來是同音假借,並非由“來”作為麥子是上天所賜來,因而引申為行來之來。許慎以“麥”為來字之本義及說其構形均是,唯謂“來”專是周所受瑞麥,是天所賜來,則不免穿鑿。本部只隸一“
”字,从“來”之假借義得義。
像叶子对生
的麦子。麦子是从南欧及西亚引进的优良作物品种,因此古人将它命名为“外来的”。当“来”的“外来”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
(夂,倒写的“止”,表示外来)另造“麦”代替。
、
形,當是“來”字的繁化形體,其初本作
,古人認為此種作物天所來,故追加
,
即
,為倒趾,倒趾在古文字構形中充當意符,表示降、來、復等意。故天所來之瑞麥便在“來”的基礎上追加
旁以增顕其義,遂形成異體。因行來之來與麥來之來同音,故借麥來之來以表行來之來。又,行來之來在語言中使用頻率甚高,便探用異體分化方式,以“來”字專表行來之“來”,以“麥”字專表瑞麥之“麥”。這種分化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經完成。許云麥字从夂,没有說明何以从夂,且許書又訓夂為“行遲曳夂夂,象人兩脛有所
也”,遂使人有“从夂不可解”之憾(王筠語)。凡是从麥的字,本義與麥子之種類、麥實之磨炒、麥實之皮屑末兒、麥實之制成品等相關。
,
為倒趾,它在古文字構形中表示降、來、復等意。許慎釋其形義不確。本部所隸从夂的字,本義有的與行、來等有關,有的只是由一種人形符號所加的足趾形變來,舆行、來義無關,如憂、愛、
、夏、
、
、夔等。
相背。凡舛之屬皆从舛。
,楊雄說:舛从足春。昌兖切。
,乘作
。許慎以對卧為釋不確。本部只隸二字,一為“舞”,其初文見甲骨文,作
、
,像人雙手持旄尾而舞,
下無足趾。西周始見加舛形者,作
,為篆所本。一為“
”,訓“車軸耑鍵”(即貫穿車軸兩端的金屬鍵),因其“兩穿相背”,故从二趾相背之舛以現其義。
(炙,烧烤)
(土,用湿泥涂裹),表示将食物、尤其是兽肉涂裹湿泥后用火烧烤,以减少对食物的破坏。篆文
(匚,框子)
(炎,火焰)
(舛,舞蹈的两足),表示手持炬舞蹈,以敬火神。
、
有所变形。古人常以部落或联盟首领的特长、或开创性的文明功绩来敬称他们的首领——最早推广系统用火的首领为“炎帝”;最早推广射箭习武的首领为“黄帝”;最早推广采摘种植的首领为“华”;最早推广农耕生产的首领为“夏”;最早推广制陶的首领为“尧”;最早推行熟食制度的首领为“舜”;最早推广渔业的首领为“鲧”;最早推广治水的首领为“禹”。
,艸也。楚謂之葍,秦謂之藑。蔓地連華。象形。从舛,舛亦聲。凡䑞之屬皆从䑞。今隸變作舜。舒閏切。
古文䑞。
,一种草。楚国人叫它“葍”,秦国人叫它“藑”。这种草蔓延满地,花开连片。象形。字形采用“舛”作边旁,“舛”同时也是声旁。
,象兩簇之重,每簇四華對生,篆涉隸變,遂與炎火字同矣。”其从舛者,當是其蔓在地而花對生,如兩足相背,或蔓各向兩旁爬去,猶兩足相背。本部只隸一“
”字,訓“華榮”(花開得茂盛),本義與舜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