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最近10年,中国社会在男女平等方面发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女性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以往一直是男性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女性,而现今女性的教育水平正在超过男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校教师们常常说,小学阶段女生成绩优于男生,但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男生的成绩就会超过女生;到了90年代,老师们发现女生的成绩优势保持到了高年级;到了21世纪,女生考试成绩优势延续到了高考。1999年实行大学扩招政策之后,女生在教育领域的领先优势越发明显。大学扩招政策导致大学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而女生人数的增长则快于男生。大学扩招之前的1998年,女生在大学在校生中的比例为38.31%,大学扩招开始之后,女生比例几乎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到2009年女生比例(50.48%)超过男生。之后的四年,大学生中的女性比例还在继续上升,2012年达到51.35%,女生人数超过男生64.78万人。

与此同时,女硕士人数也在2010年超过了男硕士人数,2012年女硕士超过男硕士人数约4万人。大学扩招政策实施之后读大学的人主要是80后和90后人群,而80后和90后出生时正是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最为严重的时期,一些农村地区父母选择性生育男孩导致男孩人数增长快于女孩。这也就是说,在80后和90后的人口增长中男性人数越来越多于女性,但是在上大学的人当中女性反而越来越多。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优势不仅表现在女生数量的增长方面,而且进入大学之后的学业表现也越来越优于男生。调查数据显示,女生获取奖学金和其他一些学业奖励的人数也超过男生。为什么女大学生人数增长快于男大学生,目前主流的解释比较强调女性在应试教育竞争中更有优势,而忽略了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挤压作用。近几十年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现象也日益突出,对劳动力市场不利境遇的预期,迫使女性更努力地追求更高的学历和更过硬的文凭,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谋求就业岗位和职业发展机会。

女性越来越明显的教育优势带来了某种男性抵制情绪。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男孩危机”论,他们认为,女性在教育领域中的优势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带来的不良后果,这种教育体制不利于男性的发展,也会导致社会失衡。他们进而提出,为了维持教育领域的性别比例平衡需要“保护晚熟男生”。在各级教育系统的招生录取中,优先录取男生甚至男生录取分数线低于女生是广泛采取的“男性保护策略”。不过,这些男性保护政策仍然没能阻挡教育领域的女性优势增长。

教育领域的女性优势并非中国的特殊现象,在那些没有应试教育体制的国家,女性教育优势也非常明显。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中女性人数增长速度是男性的两倍。20世纪80年代初,在北美、西欧、北欧、俄罗斯和中东欧地区,女大学生人数超过男生人数;90年代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女大学生人数超过男生人数,随后在阿拉伯和东亚地区女大学生人数开始超过男生人数。目前,美国大学生的性别比为100个男生比129个女生。这显示出,女性教育优势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最开始出现女性教育优势时,也有一些学者谈论所谓的“男孩危机”(boy crisis),但并没有像中国社会目前出现的那么强烈的男性抵制情绪,更没有那么明显的“男性保护政策”。社会公众很快接受了这种现实,并且也没有看到这种发展趋势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后果。人们所争论的是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努力地追求教育成就。人力资本理论家给出了一种解释,女性的教育投入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体现在劳动力市场方面(更高的工资收入和更多的职业发展可能性),而且也体现在婚姻市场方面(找到更好的丈夫)。后一种解释在中国则不那么确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虽然更可能遇到相匹配的丈夫,但也更可能找不到丈夫而成为所谓的“剩女”。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显示,大学扩招导致了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结婚率的大幅下降,成为“剩女”的几率极大提高。

女性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并未延续到劳动力市场,相反,随之而来的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正如“大学生就业难”是伴随着大学扩招政策导致的大学生人数快速增长而来,“女大学生就业难”也正是伴随着女大学生人数快速增长而来。这导致了一种让人纠结的现象:女性教育优势越明显,女大学生人数增长越快,导致女大学生就业越困难。面对越来越多的女大学毕业生应聘者,单位负责人和企业雇主们深感难以维持原来的男多女少的员工性别比例,这使他们更加渴求合格的男性应聘者。教育领域盛行的优先录取男生的“男性保护政策”正在向劳动力市场渗透,为了招到足够多的男性毕业生以保持员工性别比例平衡,单位负责人和企业雇主们有时也不得不拒绝能力和条件优秀的女毕业生而接受其次的男毕业生。近年来,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工作的女毕业生人数超过了男生,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女大学毕业生在应聘面试竞争中感受到不公平对待。

“女大学生就业难”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分层现象。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对2013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并不是体现在就业率方面,而是体现在就业质量方面。女毕业生的就业率只略微低于男毕业生,两者就业率相差约1个百分点,但是男女毕业生的平均初职月薪差距明显,男毕业生初职月薪水平远高于女毕业生。在就业率方面,高职和普通本科女毕业生就业率略高于同类男毕业生,但重点本科女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同类男毕业生,两者相差约10个百分点。这说明,在竞争普通就业岗位时,女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不弱于男毕业生,甚至还有可能高于男毕业生,但是,在竞争最好的职业岗位时(重点本科毕业生想要争取的就业岗位),女毕业生的竞争力明显低于男毕业生。

毕业生初职月薪的性别差异十分明显,男毕业生月薪普遍高于女毕业生,尤其在普通本科毕业生中性别差距更为明显。普通本科女毕业生平均初职月薪仅为同类男毕业生平均月薪的76%;高职女毕业生平均初职月薪是同类男毕业生的88%;重点本科女毕业生平均初职月薪是同类男毕业生的97%。普通本科男毕业生虽然就业率低于女毕业生,但他们的月薪不仅远高于普通本科女毕业生,而且也高于重点本科女毕业生,他们的月薪水平与重点本科男毕业生相当接近。

男女毕业生就业率和月薪水平差距反映出毕业生就业领域的一种性别分层现象。社会声望最好和收入最高的职业岗位往往更多地被重点本科男毕业生所获得,而重点本科女毕业生与普通本科男毕业生竞争声望和收入其次的职业岗位。这导致普通本科男毕业生就业率虽低,但月薪却接近重点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与此同时,重点本科女毕业生在争取工作岗位时,既受到重点本科男毕业生的压制,又面临普通本科男毕业生的竞争,导致她们的就业率相对较低。而普通本科女毕业生由于一部分同等层次的男毕业生去竞争更高收入和声望的职业,她们的就业率较高,但收入水平远低于普通本科男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从事低收入、低声望并且稳定性差的工作,女毕业生更易于接受这类工作,而男毕业生则想争取更好的工作,这导致高职院校女毕业生就业率高于男毕业生,但女毕业生平均初职月薪明显低于男毕业生。

单位负责人和企业管理者对优先录用男毕业生的偏好在体制内单位(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新员工招聘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管理者们经常在招聘前声称某个或某几个工作岗位一定要招到男性员工。不过,尽管他们采取了优先录用男毕业生的策略,但仍然不能阻挡女性员工数量的增长,这在许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而女性员工数量增长越快的单位,管理者对男性新员工的需求就越迫切,这导致某些单位出现了“男性稀缺症”现象。

这种对男毕业生的选择偏好并不能仅用性别歧视来加以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体制内用工制度所带来的结果。现今大多数体制内单位实行终身制的雇佣制度,而且按国家计划定岗定编。一旦进入了这些单位,不论你干好干坏,被解聘的可能性很小,对于那些愿意把更多精力用于养育子女、照顾家庭、以丈夫事业为重的女性来说,体制内工作岗位是她们的最佳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体制内单位提供了最好的生育福利,生育期可以享受较长的产假,婴幼儿养育期也可受到多种照顾。即使因养育子女和照顾家庭而影响了工作表现,女职工也不会有被解雇之忧。然而,正是因为体制内单位提供较多的就业保障和生育福利,使这些单位的管理者更深切地感受到女性职工(尤其是育龄期女性职工)数量增长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女职工因生育而导致生产率下降还有可能不是暂时性的,一部分女职工在生育子女一两年后可以恢复生育之前的工作积极性和事业进取心,但也有一些女性则可能因家务负担而长期保持低生产率状态。在现行的聘任制度下,管理者既不能解雇她们又不能增加另外的工作人员。这就可以理解管理者不愿意录用女毕业生而渴求男毕业生的心态,即使女毕业生在招聘时表现优异,但管理者无法确定生育子女是否会影响她未来的工作表现。管理者的招聘偏好使想要进入体制内就业的女毕业生遭遇了某种形式的“玻璃门槛”,通常只有条件最优或家庭背景过硬的女毕业生能幸运地进入体制内就业。

对于在体制外就业的女毕业生来说,玻璃门槛现象则不明显,但她们可能遇到另一问题:女性早退现象。体制外就业,特别是私营中小企业就业,缺乏就业保障,生育福利水平较低,甚至有可能没有生育福利。对于体制外大学生就业状态有一种形象的描述:“把男人当牲口一样使唤,把女人当男人一样使唤。”这种描述显示出超常的工作强度、紧张的工作节奏和严格的劳动纪律,不会因为女性怀孕或养育婴儿而给予特别照顾。公司老板通常不会公然解雇孕期女员工,但工作强度却迫使女员工自动辞职。在生育子女数年之后,想要返回劳动力市场的女性们却遭遇到年龄歧视,35岁以上的受过高等教育女性想要重新开始她们的职业生涯面临多种障碍。这迫使一部分女性只能放弃重返职场的打算而成为家庭主妇,从而导致近年来受过高等教育女性的不就业率上升。10年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不就业的现象极少,但现今,女大学毕业生甚至女硕士毕业生,较早退出劳动力市场而选择不就业的比例不断上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状况调查2013年度数据,大约有5000万33岁以下年龄的已婚育龄女性既不就业也不就学,其中9.4%拥有大学文化水平。

——本文原载《妇女研究论丛》2016年第2期
这是一本我始终没投中的刊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