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童年往事
童年往事
谢明军||江苏
我的家乡佳木斯,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在战争年代被誉为东北小延安,和平建设时期,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贯。涌现出刘英俊、邵云环、张丽莉等一大批全国闻名的英模人物。提起快乐的童年,内心深处按捺不住几分躁动。总想梳理一下万千思绪,拿起笔来,一一道来。1965年出生的我,虽说生活在城市里,但是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国家不富裕,每个家庭的生活状况都差不多,温饱基本上解决了,但想吃的好,穿的好,还是有差距的。跟今天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那是不能同日而语。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基本上都是凭票供应,限人限量。虽说物质生活比较匮乏,但是精神生活却很充实。感觉好像从来不是知道啥叫烦恼啥叫愁,整天过得无忧无虑。下面采编几个记忆深处的生活片断,以飨读者。
防空洞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苏关系还是比较紧张。当时大街的围墙上书写的标语是:打倒美帝!打倒苏修!针对当时的国际紧张局势,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孩提时代,我家住在平房。我依稀记得为了防突袭,父亲同我的两个哥哥从屋里往外挖了一条大约6米长的地道。地道的另一段是两个相连的能容纳几人活动的空间,拉上了电灯,上边有一个出口。一旦响起警报声,我的家人就从屋里入口处钻进地道。当时由于自己太小,感觉不是害怕,而是好奇。平时跟小朋友玩耍时,大家来到我家地道里看幻灯。幻灯片的制作非常简单,就是找几块玻璃,把松树明子点燃,用烟把玻璃的一侧熏黑,然后在上边用小细木棍画上自己喜欢的画。放映时,在墙壁上挂块白布,用手电筒照射到幻灯片上,白布上就会出现影像。小朋友来观看,是要收门票的。所谓的门票其实就是象征性地交上一张白纸,大家感觉很好玩,趋之若鹜。
还有一件趣事,是母亲给我讲的发生在邻居孟叔孟婶身上的事儿。一天防空警报响起,孟叔找根绳子,系到孟婶身上,老伴儿的胳膊上还挎个小筐,里边装着吃的,然后就往菜窖里边竖。大家过后都当笑话来谈论这件事情,菜窖里也不说放一把梯子,人怎么上来呀。今天我们感觉很滑稽,可是当时就是这种紧张的空气。
我六岁时,家里从平房搬迁到对面的东方红大院。这是父亲单位盖的家属楼,是一个大半包围型的圈楼。二楼和三楼的走廊过道,在室外家家是相通的。单位领导想的很细,在大院中间的上空安装了一个碘钨灯,晚上打开能照亮整个院落。在院里中间的空地上,由单位出面开建一个直角型的防空洞,还在里边打了一口水井,一旦有紧急情况,好解决人们饮水问题。防空洞我感觉一次也没有用上,后来就荒废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防止苏联从北边打过来,做到有备无患,总比没有藏身之处要好。
手提灯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过年时的情景,努力打开尘封的记忆,在大脑中寻找碎片般的留存。那时是天天盼着过年,过年可以贴年画,穿新衣,放鞭炮,吃冻梨。三五行群的小朋友,兴高采烈走街串巷。那还是我5岁的时候,在春节的前夕,多才多艺的父亲给我制作了一个手提灯笼。它的外围是一个用细铁丝编织而成的上下细中间粗的透空的圆鼓,然后在上边罩上一层白色透明的玻璃纸。底盘取材一个直径10公分的薄铁板,在铁板的中间,焊上一枚小铁钉,用于固定蜡烛。在底座靠近外侧的四周,均匀平行焊接四根较粗的铁丝,充当骨架。然后在超出灯笼的上口处3公分处,把四根铁丝向内对折固定后,煨成一个小圆环。再选取一根小木棍作为灯把,在木棍的一端用细铁丝把它跟灯笼的骨架圆环相连,一个手提小灯笼就制作好了。
大年三十晚上,吃完年夜饭后,在衣服的口袋里,一个装上拆卸来的小鞭炮(那个年代可不像现在家家都是成挂地燃放鞭炮,好多家庭都是让孩子把鞭炮分解下来单个放,这样比较节省),而在另一个口袋里装上瓜子和糖果,就迫不及待地跟着小伙伴们出去玩耍了。提着小灯笼很是自豪,因为这是父亲给我准备的新年礼物。一是可以照亮道路,二是可以用于捡拾地上散落的没有炸响的鞭炮。
当时没有电视机,我家只有一台收音机,还是老式电子管的。如果能留到今天,也是一件老古董了。文化娱乐生活相对比较单调,吃过饭基本就是闲聊唠嗑。小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很难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坐着不动。打着灯笼走东家串西家,东游西逛成了首选。邻里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虽说家家都不富裕,但是都很热情好客。无论到谁家去玩,都很受待见。年过半百,今天还能与童年的小伙伴们保持着联系,可见这份童真的感情之深厚。
火药枪
提起火药枪,可是那个年代风靡一时男孩子的最爱。是谁发明的,无从考究。我只是记得当时玩火药枪最开始是打火柴棍,但是不够刺激。后来,就演化成升级版的了,可以打铁砂子的那种,有一定的杀伤力。火药枪的制作,其实很简单的。就是把自行车的链条拆卸下来,采用6-8节,用胶布把它们并排在一起缠紧。用粗细适度的铁丝做成枪的骨架,再把固定好的车链条装上。枪的最前端是用冲锋枪的子弹壳去掉底火,钻眼。然后用车的辐条帽,把子弹壳与车链条固定好。子弹壳要把瓶颈处去掉,捆绑上皮筋, 就OK了。现在回想起来,玩火药枪确实危险,它的有效射程在十米之内,前部要是装上铁砂子,打在人身上,也是要了命的,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社会的安全,必须严令禁止。当时我还在上小学,男孩子要是没有把火药枪,总感觉缺乏当英雄的气质。
我自己配过火药。配方:一硝二磺三木炭。硫磺和木炭好找,唯独硝石不好寻到。当时是我的同学给我了一块,我如获至宝。后来自己发明制作信号弹。就是在铅笔上,把卫生纸缠上几圈,做个纸筒,然后再把纸筒底部封死。里边装上火药,再做个药捻,这样发射弹就制作好了。在枪管里先装上一半的火药,再把发射弹装上,枪管的最外侧用蜡封上。还别说,第一次试射,就取得了成功,打出去一个火球在空中燃烧。
玩火药枪,给我留下终生难忘印象的一次,是我的枪被警察没收的那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原本说好是外出打鸟,出发前,在家装填好了火药,我的那把枪还是双筒的。可是转来转去也没有发现鸟,不知不觉就来到火车站广场上。也不知道是哪根神经错乱了,其中一个小伙伴掏出枪就向空中放了一枪。枪声是很大的,在天空中回荡。我们还边说边笑,大摇大摆往前走呢,突然听到背后边有人大喝一声,站住!我们仨回过头一看,我的妈呀,一个警察骑车追来。见状不妙,分头逃跑。由于我最小,跑的也最慢,警察直奔我来,我只好缴械,任其处理。还好警察没有为难我,把我教育了一顿,就放我走了。现在我只记住他说的一句话,小孩子玩火药枪,多危险呀!
童年的往事,过眼烟云,零星飘散,能留下记忆的不多。老话说的好,孩子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来不无道理。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知道了生活的艰辛。生活在那个难忘的年代,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从小就知道吃苦耐劳,节俭过日子。培养了动手的能力。善于动脑,勤于钻研,大胆革新,喜欢发明创造。战备思想树立的比较牢。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内心。这也为日后,投笔从戎,献身国防,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谢明军,网名北国之春,高校教师,黑龙江省佳木斯人,现定居江苏南京。毕业于大连陆军学院,全军政工网特约时政评论员。热爱生活,喜欢摄影。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近年来,在报刊杂志及网络发表文章百余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辑: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