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百侯,一场倒转时光的旅行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精品代表——肇庆堂
遇见百侯,是一个意外。
2015年五一自驾漳州平和与广东梅州,在制定出行计划的时候,无意间搜到一篇游记,那古香古色的老街、原汁原味的老建筑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特别惊喜的是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居然就在平和到梅县的必经之路上,毫不犹豫,我立即把她添加到计划表之中。
网上搜索资料:百侯镇位于大埔县中东部,距县城11公里,是距县城最近的一个镇。百侯旧称“白堠”,民国以后改为百侯,取“多出人才”之意,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干部之乡”之美誉。
梅潭河纵贯百侯,将其分为南北两块,通称侯南和侯北。在侯南,有久享盛誉的陶行知教育基地,有著名的通议大夫第,还有那“三十六条巷,巷巷都一样”迷宫般的百侯古巷等。而侯北有宋代开凿的蔡仙人古圳、鸳鸯祠、马山寺、百侯骑楼老街等令人游兴盎然的景观。明清时期,发达的文化和经贸活动,为百侯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特色民居。据统计,百侯镇共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宫殿式古民居最多的地方。如种德堂、大书斋、百侯骑楼老街、马山寺等闻名遐迩;通议大夫第、肇庆堂、海源楼、百忍楼、莲瑞流馨等特色民居各具特色,独领风骚。这些民居历经数百年,仍完好居住。
历史上,百侯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据统计,仅明清两代就有翰林5人,进士23人,文武举人134人,更有“同堂七魁”、“同榜三进士”、“一腹三翰林”等佳话流传海内外。另外,百侯还具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如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鲤鱼灯舞”以及五鬼弄金狮、龙灯珠、祈春福、酬秋福等,传统民俗活动更是丰富多彩。百侯也是全国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实践基地之一,被誉为“北有晓庄,南有百侯”。
百侯饮食文化非常丰富,传统特产美食,有薄饼、忆子粄、鸭松羹、豆子羹、芋子粄、牛肉干、酸枣羔等。百侯镇生产的五香牛肉干历史悠久,历来深受消费者的青昧,为客家地区传统大众和旅游小酌品茗消闲之上乘食品,更是上好的馈赠佳品;在东南亚华人中亦有一定影响。
2009年,百侯镇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百侯镇被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梅州市目前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为节约时间不辞辛苦夜间赶路,闽粤之间的省道也并不难走,尤其我们经行的时段,很长时间甚至都没有看见其他车辆。临近两省交界柏松关盘山公路时,意外发现天上一轮明月相伴随行,我欣喜地叫后座的小乖看月亮,回应我的却是轻微均匀的呼呼声。
晚上8点半到达目的地,出乎意料的是,车子毫无阻碍就开进了村庄,也没看见一般景区的高墙门岗;更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标着4A景区的村镇,8点多似乎就已经陷入了沉静,停车场旁边除了不时传来的蛙鸣,万籁俱寂。而月光下四周黑魆魆的闾巷,除了路灯,只有隐约几点建筑发出微光——仿佛忽然来到偏远的山村,与世隔绝。掏出手机搜素,最近的酒店也在大埔县城,还好县城也只隔着十几公里,索性就去县城投宿了。
县城似乎不大,随意开着车居然就闯到了县政府门口,正好旁边有一家酒店,安顿好,一家人到街上随意逛了逛,吃小吃,喝凉茶,满街的客家口音,我居然能听懂十之七八。
大埔夜景
次日一早起床,退房,出发。顺着昨夜来的方向,一下就回到百侯。白天看梅谭河沿岸风光,山青水绿,与霍童溪到有几分近似。百侯镇就在省道边上,镇口原来也是设有一个游客中心的,也有售票处,然而并不要求一定要买门票:除了几座重要建筑需凭票进入,其他风景一概免费。游客中心旁边就有一个小吃店,水牌上写着薄饼、忆子粄、牛肉丸等当地小吃,正好没吃早餐,顺便就尝尝美食了。薄饼确实不错,清香可口,向来挑剔的小乖也忍不住多吃了一个。
停车场里就两三部小车,看来这里还没有进行过度的开发,这正是我想要的。小吃店旁边就是这样一幢幢的老房子,中式的院子里面,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乍一看和开平的碉楼风格相似,应该也是当年海外归侨的手笔。
企南轩,虽历经岁月洗礼仍焕发着雍容气度,老房子里还有人在居住
海源楼,几乎就是一座巨大的碉楼,院子里静悄悄的,已经人去楼空,唯有虚掩院门,似乎还在等着主人归来
最奢华的肇庆堂,是要凭票进入的,从围墙外看,也有一部分建筑是碉楼风格
另一座精品建筑太史第,同时已经开辟成农耕文化博览馆,门口矗立着梅州客家的起源和史上迁徙路线图。梅县客家也是从中原到江西,经石城、宁化石壁一路辗转而来的,图上,客家祖地石壁作为重要一站被特别标示出来
太史第也需凭票参观,门口几位老乡在闲聊着家长里短,我试着用客家话和他们搭讪,当他们知道我来自祖地石壁后,非常热情地请我们进去参观,客家人淳朴好客的优良品德,在世界各地都是一脉相承。
太史第谦受堂,取“满招损、谦受益”之意。古宅维护非常良好,厅堂里梁柱楹联天井画壁以及农耕文化陈列都古香古色,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太史第天井,鹅卵石铺就的图案还非常完整,细细的青苔显示出其悠远的历史
太史第后门通往村庄的小径上,水田、新禾、古厝、日影,交织成一幅古代田园画卷
静谧的村庄和田野,两位美女姗姗而行。远处青山里据说也有许多景致,可惜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一一搜寻。
大夫第,当年应该也是风光煊赫的豪门大宅,如今里面已经变成堆放农具的仓库了。
杨氏家庙,偶然碰见一位游客,骑着电瓶车来的。
小巷里有点冷清,除了当地居民起居生活的声音,这里显得有点寂寥,可以让我们尽情发呆。
随意在巷子的转角,都能遇见一幢幢老屋老院子,无声地讲述当年的故事……
悠长无人的老巷,各类植物在墙头墙脚任性生长 ,岁岁枯荣谁人识?
偶然间,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妪蹒跚地路过深巷,是第几次走过这个巷口了?从青春走到现在。
拐过又一个寂静的巷口,一丘池塘浮满绿萍。昨夜的蛙鸣,你们是否也在倾听?
这位生前应该是德高望重的长辈,是以后人建了祠堂来纪念他。
忽然又出现一个小小的广场,让我们听见自己的足音
三角梅自顾开得热烈,种花的人在哪里呢?
这是第几座太史第了?厅堂里一群儿童正在上着国学课,我们没敢打扰,静静路过
屋后的柚子树已经挂果,少年时候曾经偷摘过
悠然走过老巷,悠然走过岁月。在这个安静的上午,收获安静的心灵。感谢百侯,为我们留住岁月的印记,让我们回到最初的真实。我们没有再去侯北寻找古街的骑楼,那些属于曾经的繁华,不要打扰此刻的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