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房地产金融化“灰犀牛”,融资环境将“易紧难松”
“
本 文 约 2396 字 阅 读 需 要 5 min
01
房地产贷款增速保持回落
此前,郭树清在发文中指出一个重要的数据,我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9%,还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并认为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三季度以来,监管层面加大了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的管控,2020年9月,银保监会启动了对城市房地产贷款的专项检查,并整治其中的金融乱象。
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在房地产贷款方面,9月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4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较6月末回落0.3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8.8%。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33.7 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较6月末回落0.1个百分点;住房开发贷款余额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较6月末下降0.6个百分点。
易居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房贷占比为27.2%。从历史数据来看,2016 年前三季度该指标创新高,达到42.5%的水平。随后受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调控,该指标总体趋于下行态势,2017-2019年前三季度该指标分别为 39.5%、39.9%和 33.7%,2020年前三季度继续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贷款占比近五年来首次回落到30%以下,这意味着贷款集中度下降,有助于更好地防范商业银行的房贷风险。
图:历年前三季度全国房贷占比
02
典型房企融资总额同环比下降
自2016年“房住不炒”提出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步趋严,今年8月更是出台史上最严的三条红线,融资环境进一步收紧,高增长一去不复返。
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是房地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三条红线之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投资机构对房企的风险评估,从而影响到企业融资节奏、募资规模和定价水平。
克而瑞证券数据显示,2020年前11月,房企人民币债累计发行10573亿元,同比增加19.7%、美元债累计发行4268.2亿元,同比减少23.6%。
图:11月人民币与美元债发行微升
数据来源:Bloomberg 克而瑞证券研究院
值得注意的是,11月95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额同环比双降。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95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额为1005.89亿元,环比下降10.2%,同比下降19.1%。其中,境内债权融资582.91亿元,环比下降12.0%,同比下降19.1%;境外债权融资284.00亿元,环比下降28.7%,同比下降21.1%。
整体来看,2020年前十一月重点房企累计发债7361.33亿元,同比下降1.3%。融资环境收紧,房企融资受到严控,特别是在房地产信托方面监管持续严查,再加上债券市场波动较大,华发、世茂等取消了债券的发行。
图:2017年11月-2020年11月95家监测企业融资额统计图
注:外币融资统一按当月月末汇率换算为人民币,监测数据不含开发贷、一般银行贷款
数据来源:CRIC中国房地产决策咨询系统
从融资成本来看,11月单月融资成本6.65%,持续上涨,环比上升0.87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11月规模房企加大发行规模,整体拉低境内融资成本环比下降0.12个百分点,而境内融资环境收紧,中小型房企积极进行境外发债,当月境外融资成本被推高至8.32%,环比上升1.65个百分点。
图:2018-2020年11月各月房企发债成本
数据来源:企业公告、CRIC整理
整体上,房地产金融政策“易紧难松”,房地产行业是现阶段去杠杆的重要领域,中央将控金融、防风险,确保房地产行业不会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将长期保持松紧适度,避免大水漫灌,结构性宽松的同时整体融资环境将长期保持持续收紧。
从房贷占比走势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贷款占比近五年来首次回落到30%以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这意味房地产各项贷款集中度下降,对于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有很重要的意义。
自2016年“房住不炒”提出以来,房地产整体规模、房价上涨水平、投资开发增速等均有所下降或平稳增长,再加上今年三季度以来“三条红线”等多举措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行业逐渐趋稳向好发展,中国房地产市场也会越来越平稳健康发展,稳定仍然是下一阶段房地产政策的重中之重。
从行业政策走向来看,“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仍然不会改变。为防范房地产领域的金融风险,近期各地对房企预售资金的监管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2020年以来,成都、江西、福建、昆明、银川等十余个省市都已出台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预售资金监管,防止预售资金挪用、确保项目建设进度,既关乎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更关乎民生,因此加强预售资金监管是预防金融性风险重要的一步。
未来,融资环境低位运行或将成为常态,尤其窗口期过后,房企融资难度显著加大,企业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