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宁:父亲是个秦腔迷 / 轩诚清读(第1531期)

轩诚小语:

康宁兄的这篇文字再次让我泪目......文化的传承亦如家族的绵延一样,自有其内在的血脉与承和的载体,秦腔就是承载了秦人情感与血脉的文化载体,我的父母亲的文字中就有多处讲到奶奶、外祖、父亲等多位亲人痴迷秦腔的情状.

文:张康宁

赏析:梁轩诚

忙完事情,顺路去看父亲。这几天天气不好,不是预报雨夹雪,就是雨夹雪转阴,虽然没有下下来,但是阴冷的天气,使得走在街上,不由得竖起领子,缩起脖子,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下车远远就看见父亲,坐在由市场制作的岗亭里面,走进的时候,就听见熟悉的秦声秦韵从弟弟买给父亲的那台录音机里面传出来。而父亲则在津津有味的着迷于秦腔带来的快慰中。

看见我进来,父亲一惊,从戏曲中“走出来”,让我坐进去,5个平方的小亭子,父亲摆着自己的烟摊,顺便给建材市场照看自行车,藉此自力更生,从没给我们姊妹几个增加任何负担。炉子里面火苗正旺,而父亲手里还抱了一个小“圆饼”,原来是弟弟给父亲买的一个暖宝。父亲闲暇无事,就呆在哪里看看报纸、喝茶,顺便卖几包香烟小食品谋生。虽然挣不了几个钱,但是父亲却很怡然自得并且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最近母亲给弟弟照看孩子,家里的商店也就关了,但是父亲也一刻也闲不住,就给自己照看的车棚里面的小亭子拿点东西,一月千把元的收入,但是父亲仍然起早贪黑的忙碌,并不以为小生意就低人一等或者自惭形秽的。父亲经常说,日子都是人过的,他自己的劳动完全可以养活他们老两口。他们身体健康,就不给我们姊妹添麻烦,这些朴素的语言常常让我感动和汗颜。

父亲喜欢看报,更喜欢听秦腔。我们从小到大,都在父母的秦腔声中灌熟了耳音。80年代农村红白喜事,一般都有“自乐班”吹吹打打唱戏热闹。遇到讲究的人家,就在咸阳人民剧团请大班子剧团去唱戏,一般都是早早一天搭起戏台子,唱三天三夜大戏待客。于是四里八村的相邻,扶老携幼去带着凳子去看戏。冬天的时候常常是老年人戴着花镜,穿着大皮袄,烟袋锅子里面塞满烟叶,一边津津有味看戏,一边熏着一袋又一袋的烟。这些都让我们那些孩子们没有办法,而戏台周围早已人山人海了,陕西俗语说,卖东西的“孝子”,为了做生意,围绕在外围大声叫卖着,看到有需要赶忙迎上去问长问短的。每到这时候,都是父亲的节日,一次都不会拉下的,一屁股坐在戏台前面,往往是第一排靠近戏台底下,目的一是听得清楚,看的清楚,最重要的是,父亲想和人家那些拉二胡的师傅学学,看看人家怎么样拉“过门”等等。

90年代时候,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钱人家或者农村集体遇到重大事情,还去陕西省秦腔剧团或者闻名国内外的“易俗社”请陕西秦腔名家来农村演出,那场面别提有多热闹了,父亲那才是比过年还兴奋,从前到后一场都不会拉下。无论是折子戏还是“本戏”,他始终都是台下最忠实的“粉丝”之一。

那时候农村电视少,开始是集体有一台黑白的,有专人每晚播放,遇到戏曲节目,哪怕父亲是跑了近乎百里路卖菜回来,还是风里来雨里去下地劳作回来,看戏,是雷打不动的。这些近乎简单的娱乐休闲方式,却始终是支撑父亲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面坚强扛过的动力之一。后来家里有了那个木壳子电视,父亲每到周三的戏曲栏目,一边看一边和母亲自言自语的哼唱着,两口陶醉在戏曲声中,忘记了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再到后来,我们上学到了关键事情,父母就主动不看电视了,因为怕打扰我们学习。直到我们都上了大学毕业,父母也来到西安后,看戏的“传统”又回复了,陕西的“秦之声”栏目、戏迷大叫板等,父母说起来头头是道,每场都是那些名家出场,一个都不会差。遇到每年一度的大型戏曲擂台赛,他们也是每期都给于重点关注,饭不吃,觉不睡,但是秦腔,却不可不看。

弟弟工作后给父母买了录音机,在易俗社买了很多原版的秦腔磁带,于是父亲没事就打开录音机,把那些磁带听得都有很多噪音了,但是仍然痴迷的了不得。对于秦腔,就跟如今的年轻人对于超女超男的狂热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时代不同,载体不同罢了。

因了父母濡染,虽然我们姊妹不会唱很多,但是耳朵也是灌满了这种发源于斯,成长于斯的地方剧种。也是在父母影响下,熟悉了很多传统秦腔的折子戏曲目和“全本”戏曲名目。现在我们都成家和工作了,父母看戏的时间也就更加自由。但是,因了母亲不在,父亲就越发忙活,既要照顾车棚,做好工作,又要照看商店,还要自己照顾自己,洗衣做饭的,洗洗涮涮的,所以听戏的时间就少了很多。

今日周末,偶然看见父亲在听戏,感觉特别亲切。在等弟弟下来的时间里,陪着日渐衰老的父亲,一起又陶醉到秦腔的旋律中……

(2007年12月9日)

(0)

相关推荐

  • 阅读悦读丨杨保志《看戏》(散文)(下)

    阅读悦读丨杨保志<看戏>(散文)(上) 文/杨保志 [作者简介]杨保志,戎马26年,转战大江南北, 2013年底,转业至广东省工作.发表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

  • 一场修行一台戏

    我弟弟,吕医生,弃文从医.酷爱看戏,休息就是看戏. 此外,文学造诣很高.一直是我不能达到的高度. 推荐他看了一本书<主角>,写的是秦腔的起起落落,和秦腔艺人的艰难人生.他说,"姐 ...

  • 田园时节雨:父亲带我去看戏

    父亲带我去看戏 文图/田园时节雨 童年的春节里,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带我去看戏.         按照咱们豫北地区的春节民俗,正月初一是春节里比较休闲的一天,一般是既不走亲戚,也不会有村外客人来走亲拜年 ...

  • 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

    赏析 / 严勇 .音频 / 张佳 译文 侍奉父母,委婉地劝说,看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仍要恭恭敬敬,不能违背,操劳而不心生怨恨. 赏析 舜的生母早死,舜的父亲瞽叟续弦,生了个弟弟象.瞽叟喜欢后妻的儿 ...

  • 【三秦文学】李自立:【梨园弟子,优孟衣冠】(评论)

    小主,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梨园弟子,优孟衣冠 --再访原彬州市剧团团长杨民权老师 作者:李自立      好长时间,没有写过关于秦 ...

  • 110期:光阴知味

    湖南80后作家卿冰妤 光  阴  知  味 文/ 卿冰妤 二零一八年秋,在这个长风浩荡的日子里初次见到小言.在人来人往的广州白云机场,我们几乎一眼认出对方.不,不是几乎.就是一眼,一眼认定. 一个人待 ...

  • 【往事】看戏记

    我相信,今天的每一个和戏曲有缘的.有点年龄的人,都曾在记忆中有过这样的经历:懵懵懂懂中被大人牵着抱着,吆喝着,挤在座位上,或者围坐在飘满马粪味儿和旱烟味儿的剧场里,看台 上穿红着绿的人,仰着花里胡哨的 ...

  • 张康宁:“偷窥”父母的生活 / 轩诚清读(第1550期)

    轩诚小语: 成大事者必以孝为先,孝道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随着这些年城市的发展,如何让老父老母安度晚年.尽享天伦,成了许多为人子女的者困惑.康宁先生身体力行,一方面陪伴,一方面静静的窥伺.记录, ...

  • 追思与祝福 || 张妥作品《怀念湘云》/轩诚清读(第551期)

    丽梅浅语 一篇让每一位读者心生感动.纪念友人的文章.郭勇先生文后为作者留言说:"有情有义的好主席,写的让俺泪流满面".我在读该文泪水潸然的时候,更感动于作者与逝者在工作中既能默契配 ...

  • 657期 || 张婉如作品:回宜川/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母亲将青春留在了黄河岸边的宜川) 轩诚浅语: 母亲是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她一生告诉我们最多的就是感谢.她感谢共产党新中国让她吃饱了饭 ...

  • 810期A || 张婉茹作品:蒸馍/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轩诚浅语: 也许在一些人眼里这是一篇不合时宜的文字,但我清楚,一个小小的蒸馍,对母亲却意味着很多,既有她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对逝去亲人的 ...

  • 824期A|| 张婉茹:我爱十字绣/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小菲浅语: 十字绣是一针一线的艺术,绣出来的成品十分美丽,但是美丽的背后需要的是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作者从绣十字绣这件小事 ...

  • 863期|| 张妥:速记石岗忽培元/轩诚清读

    石岗点评: 国务院参事.大作家.书画家忽培元先生来石岗书院讲课,张妥兄弟起个大早,单位请了假,又约了三五文友,特地从西安驱车赶来听课.张妥听讲认真.提问得当,回家当晚写的随笔很有意思,马屁拍得也很到位 ...

  • 942期 || 张妥随笔:火车晚点了/轩诚清读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丽梅赏析: 幽默风趣的语言文字能给生活带来许多快乐,且看作者在列车晚点的情况下仍然能创造出愉快的心情,用跳跃着 ...

  • 美丽新年1 || 张妥打油诗:再见,2018/轩诚清读(第1105期)

    妥妥有话: 诗到唐代变得规范,平仄.韵脚.对仗和节奏都有了严格的要求.同样在唐代,有一个叫做张打油的人也写诗.他的诗一般只注意韵脚,但内容诙谐幽默,雅俗共赏,更受到下层人士的激赏,被称为打油诗.< ...

  • 第1129期 || 张妥诗歌:迎春花开了/轩诚清读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小菲赏析: 妥叔的一首迎春花开了,让我嗅到了春天的清新气息,满眼是鹅黄色的绿芽,淡绿色的小草,粉红色的桃花,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