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的书籍
刚读了彭凯平先生的的新作《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这是迄今为止我认为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国内最好的书籍。
读这本书之前也读了很多关于幸福的书籍,像哈佛大学幸福课教授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他对幸福的的定义是: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在你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第二本是全球权威的积极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所写《幸福有方法》。作者认为,我们50%的幸福是天生的,有基因决定;10%的幸福有生活环境决定,剩下的40%的幸福则有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决定,而幸福的秘密就在于这40%。
第三本是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作者是英国哲学家、文学家、数理逻辑学家,1950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说:影响幸福的三种最常见的:罪恶感,自恋和自大。
“罪恶感”不是犯了罪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人都是有罪的,看自己怎么定义。但在这里说的罪就是永远处在自责中。当处在自责中,就不会有幸福的感受。
第二个是“自恋”,自恋和自爱是有区别的,自爱是爱。自恋,某种意义是常见的罪恶感的反面,其特点是习惯于自我欣赏和被人仰慕。
以读书为例,一是乐在其中,一是借此炫耀。乐在其中,才会感受心的流动。当借此炫耀时,你就不能全神贯注于在书中,时间的问题就产生了。心不在焉的态度与外在发生的事件一结合,便形成了问题。
罗素说:幸福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一种宁静的生活,唯有宁静的气氛才能蕴含真正的幸福。
彭凯平先生认为导致人们幸福感偏低的还有一些社会心态因素:
第一:“急”。着急是一种常态,着急的赶路就看不到路上的风景,所以有了快餐,快递,三秒加速到100的车子。但是人生有它自己的节奏,生命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体验无限的意义,这么着急是为了赶时间吗?
第二,“飘”,觉得没有底,没有根,做事情沉不下心。一山望着一山高。其实最重要的是享受自己爬山的过程。而忽视了幸福的一种特别重要的体验叫做福流(flow),即在做事时能够物我两忘,沉浸其中。
第三,比。很多的媒体推波助澜,把富豪的生活展示在大众面前,炫耀增强了大众的攀比心理。祝福你过的好,但不能比我过的好的心态让幸福感丧失。
康奈尔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吉洛维奇对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做了调查,银牌获得者比铜牌获得者的幸福感低。
因为银牌获得者往上攀比,如果我稍微努力点就会拿到金牌;铜牌的往下比较,获得第四就拿不到奖牌了。
其实幸福的开关就在自己手上,在解决温饱之后,幸福已经与财富没有多大关系了,拥有会有快感,但是消失的也快,当为了寻找这种快感的时候,离着幸福也就越来越远了
幸福是要行动,它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动词。就像沙哈尔说的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在你觉得有意义的生活中感受点点滴滴,不是外求而是内观。由内而生。
我可以转而与动物为伍,它们平和而自足,
久久伫立,我望向它们。
它们没有焦虑,也不抱怨环境,
它们没有夜不成寐,也不为自己的罪过幽泣,
它们不会讨论对上帝的责任而令人生厌,
没有一个不满,没有一个为占有欲癫狂,
没有一个俯首称臣,也没有一个跪拜祖先,
没有一个身份显赫,也没有一个垂头丧气。
沃尔特.惠特曼
我是大侃,已坚持984篇,阅读过去的文章可关注公众号“大侃说”。
我是”大健康的分享者“,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所说:非药物治疗既减少损伤也节省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