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后发现之前的财务一直做假账,还应该继续做这份工作吗?

问题补充:

刚毕业,这份工作,薪资4500,单休,朝九晚五。公司属于小规模纳税人,因为上一个财务走的很着急,只交接一天半,公司分内账和外账。我发现之前的财务一直存在漏税行为,公司除了财务,老板也不懂财务,但是公司只设了一个财务,我现在做了半个月,心里开始纠结了,因为财务故意隐瞒收入,漏税后果是很严重的,但是,现在疫情加上我没有工作经验,不太好找工作,我应该继续做这份工作吗?

答:

据我观察,会计出大事被抓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偷税漏税。

税收在国家是收入,在企业就成本,为了利润节约成本,那个企业都想,但所有制不同,想法也不一样。民企是最有想法的,每节约一分钱都可以进老板的口袋;国企相对要好一点,节约再多也是国家的,但国企有绩效考核,能省一点总是好的。

这么说吧,在私企,税收方面的问题会计主要听老板的;在国企,税收方面的问题领导主要听会计的(前提是会计站在领导角度考虑)。

偷税漏税也分主动型和被动型。程度也有大小。如果是只偷自己的税,比如个人所得税少扣,企业所得税少缴,印花税没有主动申报,这个就比较普遍,也可以理解,现阶段以批评教育为主,一经发现税务局会要求补缴,视情节再罚一点款,直接入刑的很少,至少我还没见过(即使要入刑老板也是第一顺位)。

如果帮别人偷税漏税并从中牟利,这就严重了,判刑很常见。

比如某服装店一年有1100万的销售额,老板只开100万的票,剩下的1000万收的是现金,不交税。但房租水电人工,成本怎么也有五六百万,税务又不傻,这么逃税根本通不过。于是老板又让财务开了600万的增值税发票卖给有需要的人,店里正常交13%的税,他按20%出售,就是开600万的票,收120万,交78万,还赚了40万。

老板赚了40万,国家损失可不只40万,因为买票的人拿回去报销,国企或公务员相当于贪污,国家有百分之百的损失;一般企业拿回去抵增值税、抵所得税,分别是13%和25%。

大家都有的赚,只有国家赔大了,换你气不气?

所以偷税漏税是否继续要看具体情况,小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两套账少开票比较常见(公司小也谈不上筹划,都是硬碰硬),找不到工作就先干着吧。要是为了牟利虚开票,千万不要干,越早走人越好。

第二种是为他人牟利,这个更复杂。

之前某集团要买一家互联网游戏公司,估值很高,有十几亿吧,投资前当然要做调查,审计进点发现这家公司做了很多假账,包括现金流也有假。这个可以理解,如果能套现走人,身价立马过亿,实现财富自由,老板当然要拼一下。

这种假账和税收无关(反而会多交点税),有点骗人入局的意思。

会计责任肯定有,有多大取决于陷得有多深——主动参与和被动做账还是有区别的,但也不好说,有时候运气不好当成窝案一块办了也有可能。

还有那种为集体牟利的。国企比较常见的小金库——公司上下合作,把一部分收入截留存在一个私人账户里,或分掉或用于一些不便公开的支出。这个也要分具体情况,如果金额不大,开支也就是全体发发福利,应该问题不大;如果小金库只是有限几个人知道,分钱也是那几个人在分,就有私分国有资产的嫌疑,算贪污,判的很重。

关于小金库,我建议会计可以不管(也管不了),但不要碰,把账户交给别人管,自己只管做账,也不要从中单独拿钱(拿也是集体拿),处罚时算监督不力,责任会轻得多。

第三种是为个人牟利。

这个新闻常有,某某出纳上班两年,贪污公款几百万之类。前面几个多少还是被动做假账,这个就是主动造假贪污,发现了肯定要判的,一切按刑法来。

说了这么多都是信息,仅供参考,要不要继续还得自己综合判断。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那些跨国大公司利用税收漏洞、政策红利,每年赚的何止千万,你能说这里面的账都是真的吗?但又有几个被追责的?

所以想低风险的赚钱还是要想办法提升自己,摆脱现在的困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