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我们的大脑是一座花园

我们的大脑是一座花园

李春玲||北京

“陈天桥去哪了?”近日,好奇心发作。陈天桥,1973年出生,复旦大学毕业,26岁白手起家创立盛大集团,31岁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首富,缔造了一个互联网游戏帝国。而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陈天桥忽然从大众视野里消失。上网搜索陈天桥的消息:2010年之后,陈天桥因身体原因迁居新加坡,淡出商业领域。在新加坡,陈天桥花费几年时间研究下一步行动,然后决定在一个独特领域开展慈善事业,这个领域就是脑科学。截至目前,陈天桥已拨出10亿美元资助脑科学研究,包括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创立脑科学研究院,在上海组建国际脑疾病研究所等。陈天桥表示,资助脑科学研究的初衷是帮助和他一样遭受焦虑症折磨的人。他的愿景是有一天在精神病学领域也能拥有医疗成像设备,也能通过某种生物标志物来检测焦虑症、抑郁症,并通过科学手段调理大脑,提高大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笔者以为,这是一位功成名就者在饱受病症折磨之后的大爱、大善之举。由陈天桥,笔者想到几年前自己撰写的一篇书评,那也是笔者第一次对神秘的脑科学产生兴趣。

——题记

早上出门时,儿子一边摆弄自己的鞋带,一边嘟囔:“我是不是和谢耳朵(美剧《生活大爆炸》的主人公)一样得强迫症了,两边鞋带系得不一样我就不舒服。”

儿子在我手机里养了一只电子宠物“汤姆猫”,有天一忙忘给“汤姆猫”喂食和爱抚了,晚上儿子发火:“都是你,‘汤姆猫’都抑郁了,和你说的那个崔永元叔叔一样!”

“强迫”“抑郁”,在没有谷歌、百度,也不善于向师长倾诉的青春期,为了了解自己、为解开心中疑窦,我翻阅了多少书籍、资料,才知晓的名词,现在,9岁多的儿子,却像对感冒、发烧等普通词汇一样,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不得不感叹: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对大脑、情绪,对自我认知的进步。

让我对人类千差万别的大脑,对各种强烈的、难以抑制的情绪产生兴趣,还缘于对诗歌的热爱,尤其是俄罗斯“白银时代”(即20世纪初)的伟大诗人茨维塔耶娃、马雅可夫斯基,中国的顾城、海子等人的诗作。

马雅可夫斯基控诉战争的诗句鲜血淋漓“在腐烂的车厢里,四十个人共有四条腿”,对祖国的爱则圣洁高贵“一条腿的老槭树,守护着蔚蓝色的俄罗斯”。顾城十几岁就写出了水晶般的诗句“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这些诗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个性与他们的作品一样强烈、独特,并都英年早逝,死于自杀。后来,无意中看到一句话“有过天才生活的人大都死于脑子”。

如果我告诉你一位世界顶级的精神疾病研究权威、大学教授著书告白自己也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并曾有过因痛苦而寻求自杀的行为,你会不会震惊,觉得这个世界很荒诞?我的感觉也许比较另类:振奋,为真实而勇敢的人喝彩;好奇,想向这位集医生、病人于一身的教授请教有关大脑的谜题。所以我买了由这位教授撰写的4本书:《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上下册),《天才向左,疯子向右:躁郁症与影响世界的人》(上下册)。

这位教授名叫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是任教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的美丽女性。多年来,杰米森以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杰出成就和现身说法、向公众普及精神疾病知识的勇敢行为,而先后获选美国“哈佛大学杰出学者”,英国牛津大学“利奇菲尔德学者奖”,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医界英雄”。

科学、客观地看待心理甚至精神疾病,比如无法选择的遗传性。杰米森家有兄妹3人,童年生活快乐,父亲家族有精神疾病遗传史。父亲的躁郁症在其中年事业出现危机后,日益显现,并严重影响了生活。兄妹中,杰米森不幸遗传了父亲家族的疾病,15岁时,困扰终身的躁郁症开始显现。在《天才向左,疯子向右》一书中,杰米森为我们罗列了多位艺术家及在他们的家族中代际相传的抑郁症、躁郁症等精神疾病,如英国诗人拜伦、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荷兰画家梵高,美国作家爱伦·坡、海明威等等。

你问,疯子都是天才吗,这是纯粹的无知。成为天才必须是无以伦比的智力和对某一事物长期专注、钻研共同作用的结果。你问,为什么那么多艺术家都有躁郁症的基因,这其中有必然联系吗,杰米森给出的答案是,最初推动艺术家开启艺术之旅的,往往是他们独特的思维与感受——剧烈的能量、高涨的情绪、灵活迅速的思维、对壮丽和虚幻的体验,以及一种永不停息的狂热气质。性格奔放外向,对自然、艺术的美有更强烈体验的人,更容易投入到艺术的实践中,而“一旦轻躁狂气质与极高的能力,一种独立、自足的特性融合在一起,那么其影响效果将远远高于这种超能力与普通气质结合所能达到的程度。”但杰米森强调,这只是一种小概率的巧合,改变不了躁郁症作为精神疾病的实质和干预不力易导致自杀的悲惨结局。

我想,无论是现身说法,还是剖析名人的精神病史,杰米森的主旨都是为了唤起大众对精神疾病的关注,希冀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精神疾病=疯子”的错误观点和歧视眼光。

是什么拯救了杰米森,让她一次次渡过精神危机并在专业领域成绩卓著?整整30年,杰米森与她的医生——同样也是精神病学权威的丈夫共同摸索出的药方是:锂盐(一种治疗躁郁症的药物)、家人的情感支持以及充足的睡眠,缺一不可。

杰米森坦言,年轻时,由于认知的局限及观念的束缚,自己曾非常排斥用药物控制躁郁症,但是一次又一次如坠深渊般的黑暗体验,让她厘清一个事实:药物是维持她精神健康的第一要素。作为权威专家,杰米森告诉读者:“由于人类在基因工程、神经科学和精神药理学方面的长足进步,精神病学思想与临床实践开始偏离早期精神分析的影响,转向生理的视角。”

这是值得欢呼的进步。例如,为什么有人天生性格外向,热情洋溢,有人则内敛胆小,科学家告诉我们基因强烈影响性情。热情洋溢的行为跟大脑中的生物因子很有关联,如多巴胺,它是脑部众多神经传导物质中的一种,专门负责调节情绪并活化行为。

而随着各种针对性更强、副作用更少的药物不断被研制出来,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患者及精神疾病患者,有望获得重生。例如,享誉全球的抗抑郁药“百忧解”,有人笑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吃,小崔在吃,白岩松在吃,我也在吃。”

在书中,杰米森更赞美了“爱”在帮助她战胜疾病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其中有母亲、哥哥给予她的悉心照顾,有众多同事的理解、支持,更有几位爱人,尤其是与她携手20载,于2002年去世的丈夫、医学博士理查德那博大、宽容、理性到令人动容的伟大爱情。

杰米森说,理查德将她的大脑比喻为“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一个敏感的碱性池塘。只有锂盐、爱情和睡眠的微妙组合才能保持其活性。”池塘的比喻太生僻了,想来想去,我更愿意把我们的大脑比喻为一座花园。因土壤的酸碱性不同,因气质的阳光强弱不同,每座花园适合种植的花卉都不一样。正常的睡眠、丰富的营养是保证花园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如果因为虫害、因为遭践踏等不可预期的原因,花园荒芜了,那就应该对症下药,寻求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法。

最后,祝我们每个人都珍爱生命、呵护大脑的花园,健康、快乐无价!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李春玲,女,1974年出生,北京某报编辑,曾出版随笔集《花儿都有权利开放》。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   孔秋莉

(0)

相关推荐